十年前,民营银行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破土而出,试图以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服务撼动传统金融格局。
2024 年作为民营银行成立第十年,行业总资产突破 2.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5%,但 " 冰火两重天 " 格局持续加剧:头部机构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比肩传统银行的规模与效益,稳居第一梯队;尾部银行则深陷资产缩水、净利润亏损困境,亿联银行成为唯一亏损的 " 掉队者 ",半数中小银行仍在规模与盈利的夹缝中挣扎。
这一群体的发展图谱已清晰呈现出 " 强者恒强、弱者退场 " 的丛林法则。
2024 年分化加剧下的生存百态
2024 年,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虽延续了扩张态势,但头部与尾部的 " 马太效应 " 持续强化。
微众银行以 6517.76 亿元、网商银行以 4710.35 亿元的资产规模稳居第一梯队,二者合计占行业总资产的 " 半壁江山 "。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银行,苏商银行(1375.54 亿元)、众邦银行(1235.31 亿元)、新网银行(1036.29 亿元)组成 " 千亿俱乐部 ",成员与 2023 年保持一致,但内部增速分化显著。
其中,新网银行以 0.68% 的微弱增速勉强守住千亿门槛,较 2023 年 21.36% 的增速大幅回落,增长动能式微;苏商银行、众邦银行则以 17.92%、7.9% 的增速稳健扩容,展现区域头部银行的韧性。
尾部压力更为突出,亿联银行资产规模同比缩水 21.15% 至 408.22 亿元,降幅居行业之首;三湘银行、振兴银行分别缩水 10.6%、2.35% ,低基数尾部机构的规模失速问题进一步暴露。
数据:企业预警通
规模的分化直接映射到盈利层面,形成 " 头部集中、腰部承压、尾部危机 " 的分层格局。微众银行以 381.28 亿元营收贡献全行业 40.8% 的收入,单家规模是尾部新安银行(2.52 亿元)的 151 倍。网商银行以 213.14 亿元营收紧随其后,苏商银行 63.7 亿元、新网银行 50.06 亿元则构成腰部中坚,但营收规模均不足微众银行的 1/5。
具体到净利润," 头部稳、腰部缓、尾部亏 " 的特征更为鲜明。微众银行(109.03 亿元)与网商银行(31.66 亿元)合计占比近 75%,其中微众银行净利润同比微增 0.81%,展现抗周期能力;网商银行因拨备计提加大,净利润同比下滑 24.67%,但仍稳居第二。尾部亿联银行成为行业唯一亏损机构,2024 年巨亏 5.9 亿元,同比降幅达 521.43%,主要因合作贷款踩雷导致信用减值损失激增;除此之外三湘银行、金城银行、蓝海银行、民商银行等净利润降幅超 40%,盈利压力凸显。
当盈利分化加剧时,资产质量的结构性差异也浮出水面。亿联银行不良率飙升 1.16 个百分点至 2.77%,为行业最高;网商银行因服务小微客群,不良率 2.3%,但通过科技赋能能够实现风险缓释;众邦银行不良率从 1.73% 降至 1.5%,降幅最大。拨备覆盖率方面,客商银行以 422.7% 的比例领先,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均超 200%,风险抵御能力充足;但亿联银行仅 153.02%,逼近 150% 的监管红线。
风险的分层必然伴随资本充足率的差异。2024 年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为 12.24%,远低于城商行、股份行和国有银行。其中,众邦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 7 家银行低于 12%,资本补充压力较大;新安银行以 24.87% 的占比一枝独秀,主要得益于 2024 年引入国资股东后的股权结构优化。
在风险与资本的双重考验下,行业净息差降至 4.11%,虽高于城商行、农商行,但传统依赖高息差的盈利模式正面临 " 天花板 "。头部银行凭借科技风控优势维持息差领先,微众银行净息差 5.23%、新网银行 5.89%,科技驱动的低边际成本优势显著;网商银行因聚焦低信用评级客群,净息差 3.49%,低于行业均值,体现出其 " 普惠金融 " 定位下的收益牺牲。反观尾部机构,新安银行净息差仅 0.76%,逼近亏损边缘,折射出中小银行在负债端依赖高息揽储的问题。
民营银行的十年蜕变
民营银行的十年成长史, 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选择。
在首批五家试点银行中,微众与网商两大数字原生银行率先突围。依托腾讯和阿里的超级生态,它们用 " 零物理网点 + 全线上运营 " 重构银行形态,网商银行上线首年即突破 300 亿元资产规模,微众银行更在次年推出微粒贷这款现象级产品,开创 " 秒级授信 " 先河。
第二批 12 家银行加入后,行业形成 " 全国扩张 " 与 " 区域精耕 " 两条路径。新网、亿联等选择复制 " 联合贷 " 模式实现全国扩张,2018 年头部四家市场份额占比逼近六成;而苏商、众邦则深耕区域经济,围绕本地供应链构建护城河。这种战略分化实为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生动诠释——既需要普惠金融的毛细血管,也呼唤数字银行的超级节点。
随着 2020 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后,头部银行持续加码科技投入,网商银行 2024 年科技支出占比达 36%,科技人才密度 67%;微众银行连续五年研发投入超 9%,专利申请量突破 4000 件。而尾部机构在资本实力与科技储备的双重劣势下,逐渐陷入 " 数字化贫困 " 陷阱。
股东禀赋的差异在十年竞争中演变为难以逾越的生态鸿沟。背靠互联网巨头的银行持续刷新增长纪录:微众银行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超 50%,2024 年突破 6500 亿大关;网商银行依托阿里电商生态,贷款规模十年间膨胀 40 多倍。反观产业资本主导的银行,华通银行总资产十年仅增长 8 倍,裕民银行甚至出现数据断档,三湘银行更因过度依赖本地制造业导致非息收入骤降 15.5%。
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成为胜负关键手。头部机构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技术护城河,微众银行 400+ 风控模型组成的智能中台,网商银行 " 大禹 " 系统构建的知识图谱网络,都是其核心竞争力。而中小银行普遍采用的 " 技术外包 " 模式已显露危机,富民银行等机构对第三方系统依赖,不仅导致同质化竞争,更面临数据接口合规性风险。
站在十年节点回望," 马太效应 " 主导的竞争格局已然固化。2024 年 TOP5 民营银行鲸吞八成行业营收,尾部机构市场份额萎缩至个位数。这场数字化生存竞赛的本质,实则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终极对决——基于 " 数据 + 生态 " 的零边际成本扩张,与 " 重资产 + 存贷差 " 的传统模式之间的代际竞争。当科技投入开始产生复利效应,中国民营银行的二次进化已悄然开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