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电商行业,巨头们继续用自身独特的优势争夺市场。拼多多继续用 " 砍一刀 " 横扫下沉市场,抖音靠直播带货收割注意力,阿里海外业务高歌猛进。
当同行们忙着用低价、流量、黑科技争夺用户时,京东却选择了一条 " 反常识 " 的路:把体验做到极致,甚至主动承担更高的成本。
创始人刘强东在内部培训时说过:并不是因为没有流量才做不好生意,而是因为体验不好,用户不认可所以才没有流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体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低价不低质的商品,京东才能长远发展。
这不仅揭开了这家公司的生存哲学,更在最新财报中得到了验证:全年收入 11588 亿元,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13.4%,活跃用户数、购物频次、第三方商家订单量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在电商行业普遍陷入 " 低价内卷 " 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有些特别,没有流量和补贴大战的激烈争夺,而是一组安静扎实的数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10.8%,物流资产规模超 1600 亿元,67 万员工的人力支出达 1161 亿元
流量不够是结果,不是原因,这是京东的经营哲学。当其他平台沉迷于用算法榨取用户注意力时,京东选择了一条更 " 笨 " 的路:与其焦虑流量,不如把服务拆解成用户可感知的细节,用供应链效率对冲成本压力,最终让让用户离不开你。
" 京东做外卖,配送员必须全员交社保!"
今年 2 月,当京东外卖业务正式上线时,这条政策引发行业震动。在此之前,行业中骑手的社保覆盖率不足 30%,而京东一上来就承诺为活跃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直接导致每单配送成本增加。在外界看来,这简直是 " 自断财路 ",但京东的逻辑很清晰:骑手没有后顾之忧,服务质量才有保障;用户信任平台,流量自然源源不断。
这种 " 先利他再利己 " 的价值观,贯穿了京东近年所有重大决策。当同行用 "9.9 包邮 " 争夺市场时,京东却在不断升级服务,早在 2020 年,京东超市在行业首创 " 不爱吃包退 " 服务,初衷是为了解决宠物换新粮无法正常进食的问题,避免养宠人因宠物不爱吃而造成大量浪费。
随着 4 年来这项服务的不断升级,目前," 不爱吃包退 " 服务已经从单一宠物食品,拓展至冲饮、肉干肉脯、膨化、豆干、饼干、巧克力、普洱茶等超 40 个品类的近 2000 款商品。消费者购买带有 " 不爱吃包退 " 标签商品,订单签收 15 日内有不爱吃、口味或口感不喜欢情况,且商品剩余重量在 70% 以上,即可申请退货退款。从数据上看,虽然直接导致相关品类退货率激增 40%,但留存率反而提升 35%
还有家电送货上门是行业标配,但京东将服务延伸至 " 送装一体 " ——消费者下单后,配送员同步完成安装调试,甚至带走包装垃圾。这一服务覆盖了空调、冰箱等大件商品,直接解决了用户最头疼的 " 二次等待 " 问题。
这些看似 " 反商业 " 的承诺,恰恰击中了用户的核心担忧,同时也建立了差异化壁垒:消费者知道在这里购物 " 不会吃亏 ",自然愿意持续下单。
服务投入带来的回报正在财报中显现。2024 年四季度家电收入增长 12%,退货率下降 18%,安装服务满意度达 98%。
2024 年 7 月,国家 " 以旧换新 " 政策刚落地,京东立刻干了两件 " 费劲 " 的事:第一,联合爱回收在全国铺设 3000 个旧家电临时存放点,解决用户 " 旧机无处放 " 的痛点;第二,培训 1.2 万名配送员兼职能效评估师,上门时同步完成新机安装调试、旧机残值评估。这套组合拳直接让政策红利放大——政策实施首月,京东空调销售额暴涨 240.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 " 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用户 " 的思路,源自京东对效率的独特理解。当许多平台用软件用算法做 " 轻 " 时,京东却在做更 " 重 " 的投入:2024 年全年研发投入累计近 1400 亿元,对供应链效率的 " 毛细血管级 " 改造。
在偏远县域市场,京东物流的 "211 限时达 " 已覆盖全国 95% 的乡镇。2024 年四季度,京东通过 " 百亿农补 " 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延伸至农村,带动县域市场用户增速达一线城市 2.3 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京东的 " 数智化仓库 " —— AI 调度系统将仓库到配送站的流转效率提升 13%,智能客服 " 言犀 " 处理了 86% 的售后咨询,退货处理效率提升 50%
这些技术投入看似 " 不性感 ",却让京东在 2024 年双十一期间实现惊人效率:95% 的订单从下单到出库仅需 10 分钟,偏远地区配送时效平均缩短 6 小时。
这种效率优势甚至重构了商品开发逻辑。以双十一爆款 " 省电空调 " 为例,其压缩机规格、能效参数由京东联合厂商反向定制,价格比同类产品低 15%,但利润率高出 3 个百分点。这种 " 既低价又赚钱 " 的魔法,源于京东对供应链的深度把控:规模采购锁定成本,精准预测减少滞销,最终让利给消费者。
从京东所做的事,可以看到这样的企业经营逻辑:利润增长不是目标,而是做好三件事的自然结果——用户体验、员工尊严、合作伙伴共赢。
2024 年,京东体系员工总数增至 67 万人,其中一线物流员工全部签署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全年人力资源支出达 1161 亿元。更令人意外的是其 " 退休福利 " ——全国超 1200 名快递员、分拣员从京东物流退休,享受与白领同等的养老金待遇。这种 " 人力重投入 " 看似拖累财报,实则形成正向循环:四季度客服满意度提升至 91%,快递员人均配送效率同比提高 8%。
在商家生态中,京东同样选择 " 难而正确 " 的路。2025 年再度升级 " 春晓计划 ",允许新商家 "0 元开店、免佣一年 ",甚至为中小品牌提供免费流量扶持。这种 " 倒贴钱养生态 " 的策略短期影响利润,却能够带来长期价值,优化商户的经营体验,也能够回馈到消费者的体验当中。
对于一家着眼于长期的公司来说,营收规模、净利润的增长率永远只是一个结果,公司管理者更关心的数据往往是:用户投诉率同比下降比率,员工满意度,第三方商家续约率。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最朴素的商业真理——当你把用户、员工、合作伙伴放在利润之前时,增长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毕竟商业的终极竞争力,从来不是抢来的流量,而是用户 " 不得不选你 " 的理由。而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你给别人带来的价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