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道总有理
过去两年,当国内的 AI 应用疯狂涌现、彼此较量,聚焦在开源模型的阿里在 C 端的存在感明显偏弱。
但是,如今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11 月 17 日,阿里正式宣布推出 " 千问 " 项目,面向公众上线其 App 公测版,19 日,千问 APP 最高升至 App Store 免费应用总榜第三名,公测一周后,下载量已突破 1000 万次。阿里并没有把宝全部押在千问身上,而是采用多产品并行的策略,千问 APP 上线的同时,全模态通用 AI 助手 " 灵光 " 问世,随后,夸克与千问完成了深度融合,全新上线。
千问、灵光及夸克的相继 " 落子 ",意味着阿里开始逐渐铺开其在 AI To C 战场上的布局,而最终的目标直指用户在 AI 时代的第一入口。
争夺入口,就是争夺流量,争夺用户。尤其 AI 应用几乎能穿透所有的互联网交易场景,对巨头们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可预见的变化是,从传统的用户搜索到 AI 直接给决策,广告和交易的形式可能都会被颠覆—— ChatGPT 和电商合作,用户在对话框里就能完成消费;豆包也独家引入了抖音商城的购物链接。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入口的位置,早已站满了众多抢先一步的劲敌:豆包领衔,还有 Kimi、文心、元宝等 App 虎视眈眈。
阿里有决心,也有钱有技术,但入口之争不会如此轻松写定。而且,它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与 " 后辈 " 的竞争过程中,攻守易位,即将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
卷入应用层,阿里需要先面对字节
千问之前,阿里在 C 端市场上一直将资源集中在夸克身上,但因为夸克的底层逻辑是浏览器和搜索,即使 AI 技术能带来升级,可用户对其工具属性的认知也很难改变,这使得夸克在 AI 应用赛道上的发展并不理想。
" 一个好用的浏览器和工具 ",显然撑不起超级入口的愿景。
现在,千问上线,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独立应用,它比夸克更适合承载阿里在 To C 市场上的战略期待。
但不可否认,从夸克到千问,阿里似乎错过了关键窗口期,这让其在争夺 AI 入口上姗姗来迟。
它能否后来者居上,是外界所有人的疑问。显然,刚上线这几日虽然人气高涨,但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这是众多国产 AI 上线时,几乎都会经历的高光时刻和礼遇。
而在失去先发优势的当下,如何持续保持向上增长的曲线,才是阿里需要面对的极其复杂且艰难的挑战。
当然,阿里在底层大模型能力上的积累,为千问赋予了较强的技术底色,这可能是千问挑战 AI 应用市场最大的底气。
千问 APP 依托的是 Qwen 系列模型,并接入了通义实验室最强大的 Qwen3-Max。自 2023 年全面开源以来,阿里旗下 Qwen 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 6 亿次,开源 300 多款模型,衍生模型突破 17 万个,超越美国 Meta 的 Llama,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目前,Qwen 模型正成为不少硅谷初创公司的技术基石。
前段时间万亿参数模型 Qwen3-Max 的发布,更强化了阿里底层模型的技术支撑能力。11 月初,Qwen3-Max-Thinking 释出预览版本,在 AIME 25 等数学竞赛测试中刷得满分。
先模型、后产品,阿里在 AI 时代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而这和其本身作为 " 全栈式 " 玩家也有关系。阿里和谷歌一样,是全球少数构建了从底层芯片硬件、中间层模型架构到上层应用的互联网大厂,这种全栈技术能力的构建,往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巨额投入。
根基打稳了,造 " 入口 " 才更顺其自然,相对地,底层大模型能力越强,才更有机会在应用层吸引用户。
除了技术,阿里庞大的生态体系显然也为千问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可以帮助其实现从对话到办事的跨越,而 " 能办事 ",很可能将是阿里在 C 端市场打出的一个差异化特色。
集成了技术、业务和生态的优势,阿里或许能创造出一个成熟的 AI 产品,但在国内复杂的、激烈的 AI 应用赛道上,想要超越已经走在前头的对手并不容易。从数据来看,国内 AI 应用市场上,头部双强已经呈现出断层式领先的格局,尤其是豆包,成功逆袭了 Deepseek,如今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
阿里系的 AI 产品,面对具备先发优势且势如破竹的豆包,就像一个 " 新手 ",一如抖音刚开始做电商时面对阿里的模样,充满了宿命与轮回的意味。

根据 QuestMobile 公布的 2025 年三季度 AI 应用行业报告,字节跳动旗下豆包以 1.72 亿月活用户登顶榜首,力压 Deepseek 的 1.44 亿月活。腾讯元宝虽排在第三,但月活为 3286 万,与前两者已经不是一个量级。
至于曾经位居 "AI 四小强 " 的 Kimi、智谱清言、MiniMax,这个季度集体下滑,Kimi 已跌破千万大关。
当下,字节无疑是最有潜力的,它不仅拥有豆包,即梦的用户增长也非常迅速。重要的是,字节在 AI 时代的野心不仅仅是成为新的流量池,而是形成一个完整闭环,未来不需要再打开其他 App 或者浏览器,在这个闭环就能实现搜索、购物、消费等服务。
如果放任中国最大的流量池之一,做成新一代的超级入口,让传统电商真的变成 " 货架 ",这恐怕会成为阿里的噩梦。
更何况,抖音电商埋头猛干,今年前十个月的支付 GMV 已经逼近拼多多,去年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阿里。
一边是 AI 的新入口之争,一边是电商基本盘的厮杀。如此一来,阿里和字节即将进入一场全面战争。但不同的是,这次字节更像那个强势的 " 守擂者 "。
拿着技术找场景与在场景里搞技术
千问的面世,不单单是与其他大厂争夺 AI 时代的流量入口,它也承担着阿里构建起一个 " 大一统 " 的超级入口的期许。
未来作为阿里全栈生态系统的 " 中枢神经 ",其有望打通阿里系内部支付、出行、购物、娱乐等核心场景,破除业务板块之间的壁垒,让阿里的各个生态协同性更强。
这对于用户而言,也是一次体验的变革。比如,你想规划周末亲子游,订门票、酒店、用余额宝支付,系统便可以在淘宝上比价下单,或自动完成跨平台协同,为你选择合适的方案。
乐观来看,阿里一旦掌握了入口,就掌握了流量,也掌握了话语权,再加上 AI 技术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确实有可能串联起用户消费、生活的多个场景,精准匹配需求与服务,把流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最终实现单业务线难以达成的增长突破,为阿里带来新的活力。
但问题是,这是典型的 " 拿着技术找场景 " 的路子,付出的成本也会比字节更加大。
一方面,同样是 AI 和电商的结合,豆包 + 抖音电商 VS 千问 + 淘天,看似链路和逻辑一致,前端有入口、后端有供应链和货盘,内部协同好就是非常理想的生态闭环。
但问题在于,字节有中国最大的原生流量池,阿里没有。豆包和抖音电商,都是背靠抖音这个超级国民应用,业务和场景逐渐自然延伸。但阿里要完成这个闭环,先得把 " 千问 " 变成流量源,这显然不是有钱有技术有决心就能办到的事。
另一方面,追溯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创新," 拿着技术找场景 ",或者说有技术、缺场景,其实很难跨越用户习惯的鸿沟,把产品真正做起来。这是被无数互联网创业者验证过的共识。
阿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曾多次试图构建超级入口,尤其押注在社交上,先后推出了来往、钉钉、支付宝社交等等。可是,除钉钉外,几乎全线溃败。这不能完全归咎于阿里没有社交基因,无论支付宝还是淘宝,都手握巨大的流量池,但场景的缺失,是造成阿里无功而返的一个核心缘由。
在内容电商领域,阿里对内容生态的资源投入也没有换来显著的增长,反而抖音、小红书成功成为用户种草及消费的重要平台,这也同样印证了场景的缺失,无法高效承接起用户的大规模需求,改变用户心智。
在 AI 时代,一个应用能否成为爆款,往往也不是由技术因素全权决定的,技术、场景以及创新,缺一不可。
从产品策略上看,阿里更像是 " 三英战豆包 ",千问、夸克、灵光各自赛马,或许有可能跑出一个高频的助手类工具应用。
但 " 通用入口 " 和 " 闭环交易 ",也会有潜在冲突。越要做公共入口,就要越开放;但越要做交易闭环,就要建壁垒。 甚至可以说,开放的入口和商业的闭环可能是天然互斥的。当然,这对于想要通过消费链条变现的其他 AI 应用而言,也需要思考。
相较于阿里 " 拿着 AI 找场景找流量 ",最终反哺电商。字节的逻辑更倾向于 " 在场景中搞 AI",基于短视频和社交的核心场景,培养和创造出 AI 应用,并在场景中不断更新与升级。
比如豆包,在抖音里,用户有浏览视频的需求场景,才有了豆包的 AI 总结、AI 弹幕、私信 AI 分身;创作者有了内容创作的需求场景,才有了输入关键词自动生成短视频文案、标题、脚本,和用户上传照片生成艺术风格视频封面等等。
所以,豆包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体验也相对丰富。只要它有成为下一个超级 App 的潜力,抢占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那么它就是优质资产。
AI 入口,能一举解决阿里的流量焦虑吗?
找到流量新入口,是阿里这十多年来的未竟之梦。
毕竟,基于电商的所有业务,几乎都在消耗流量,也很难形成新的自然流量。用户 " 买完即走 ",使用时长低,这是先天基因决定。
所以,从 " 来往 PK 微信 ",到 " 千问 PK 豆包 ",一脉相承。
而且到了 AI 时代,入口竞争的烈度会更高。AI 应用如果绕过电商平台直接完成消费,那么电商就变成了货盘供应商,平台传统的流量交易和广告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这也能理解阿里对于 AI to C 入口抱有如此大的决心和期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虽掌握着最大的电商交易场景,却始终未能打造出一个能够与微信、抖音抗衡的国民级 App,也缺少一个占领用户时间、具备全局影响力的流量一级入口。
而这在当前可能会成为阿里在 AI 应用赛道上与其他大厂较量的一个不利因素。
近两年,在 AI 应用市场上,通过大规模投流,加速向 C 端用户渗透,抢占有利局势,是大多数互联网大厂和初创公司的共同选择。尤其是前者,前者豆包、后有元宝,它们的快速崛起都印证了当前 AI 应用的竞争还离不开流量争夺。
而随着字节、腾讯这两家国内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池在电商和 AI 赛道的纵深推进,流量越来越不够分,因为存量流量池逐渐变成 " 自留地 ",系统内部的生态和转化开始优先。这也意味着当阿里与字节、腾讯在电商和 AI 赛道的竞争关系不可避免地增强,未来向其他巨头花钱买优质用户和流量,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过,如果放大到全球市场,基于阿里最领先开源模型的口碑,可能会给其 AI 应用带来更多的海外流量,这是豆包和元宝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AItoC 之战,阿里不得不打,也不得不赢,但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最后变成现金流消耗战。
从账面上看,字节和阿里两家都有非常充足的粮草储备,并且在 AI 投入上的决心和力度都非常强。
阿里在此前宣布,要在未来 3 年向 AI 及相关云计算领域投入 3800 亿元,未来或许还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字节在这个领域的投入要更加恐怖。根据券商研报,字节研发投入显著领先同行, 其 2024 年资本开支达到 800 亿元,接近百度、阿里、腾讯的总和(约 1000 亿元)。有分析称,2025 年翻倍到达 1600 亿元。
但变量在于,阿里今年同时在外卖、AI 两个领域开战。双线作战,同时重投,即使是阿里这个向来不缺钱的巨头,资金压力也明显上升。
根据阿里最新发布的 2026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本季度,集团经营利润同比骤降 85% 至 53.65 亿元,经调整 EBITA(息税及摊销前利润)也同比下降 78% 至 90.73 亿元。这不得不归咎于外卖。据海豚投研测算,闪购导致的净亏损约 360 亿上下,吞掉电商板块近 80% 的利润。
此外,阿里的现金储备接连下降,到这个季度已经被拼多多超越。根据数据,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拼多多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为人民币 4238 亿元,而阿里的现金储备下降至 3736 亿元。
相比之下,字节要更加游刃有余。超过 500 亿美元现金储备,资产负债率低于 20%,靠自身盈利支撑 AI 投入和股票回购,不用依赖外部融资。
而且,阿里目前显然并不止字节一个对手。电商基本盘,要不断防守拼多多、抖音、京东;新开辟的外卖,变成了和美团京东打持久消耗战;AI 上腾讯、字节、百度强敌环绕。这场争斗的烈度,很有可能前所未见。
新的变量,或许已在酝酿,随时会颠覆现在的所谓格局,谁也无法掉以轻心。尤其对阿里来说,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难战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