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流量,谁就掌握了注意力,而注意力,本质上就是货币。过去十年,中国几乎所有商业奇迹,都与注意力的重新分配有关。
如果说腾讯用社交关系圈住了用户,阿里用交易链路锁定了消费,那么,把注意力经济演绎得最彻底、也最具商业效率的,就是抖音。
短短几年,它不仅改写了内容消费方式,也重塑了商业变现路径。其收入先后超过百度、腾讯广告,再到 2023 年超过阿里广告规模,如今字节跳动的全球收入已经开始接近 Meta(Facebook)的量级。
按照一般印象,拥有巨大流量的平台,最终都会变成广告公司,但在这两年,我突然发现抖音的轨迹变了,它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家广告公司,而更像一家电商公司。
01 收入的变化,从广告驱动到电商驱动
自 2017-2018 年抖音崛起以来,字节跳动营收呈爆炸式增长。据媒体报道,2019 年字节跳动的营收已超过 1400 亿元,其中广告贡献最大比例。可以判断,在 2020 年以前,字节的广告收入就已超越曾经的 " 广告之王 " 百度。
这也代表了中国互联网广告代际的更迭:搜索广告时代正式谢幕,算法驱动的信息流广告时代全面降临。
我记得在那几年,巨量引擎是广告营销界最耀眼的明星。无论是快消大牌、游戏厂商、在线教育机构,还是金融平台,各行各业的广告主挥舞着钞票涌入这个系统。
此时的抖音,是一个标准的媒体平台,它赚的是广告费,通过算法将流量分发给外部买家,商业逻辑清晰。
随着抖音日活暴增,其广告库存呈指数级增长。据媒体报道,2020 年字节跳动广告收入达到 1800 亿,并在随后两年迅速逼近 3000 亿大关。
到了 2023 年,Z Finance 报道,字节的广告收入更是超过 4000 亿元,一举超过阿里巴巴,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的广告平台。
尽管广告收入节节攀升,字节跳动从未停止对新业务的探索。
2020 年是分水岭,这一年,罗永浩入驻抖音开启直播带货,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标志性事件。但更具决定性意义的动作发生在同年 10 月,抖音直播间正式切断第三方(淘宝 / 京东)外链。
这一刀,彻底斩断了流量外溢的可能,所有商家想在抖音卖货,必须开设抖音小店。从此,商家投放的每一分广告费,全部留在了抖音体系内,形成了商业闭环。
成效立竿见影。据 The Information 消息,2022 年,抖音电商 GMV(商品交易总额)迅速达到 1.4 万亿,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破万亿速度最快的电商平台。
但抖音的电商野心不止于直播。2022 年,抖音商城上线,标志着其向货架电商进军。
这是抖音向电商巨头进化的关键一步。因为直播电商的天花板受限于用户时长,而货架电商的天花板取决于 SKU 的丰富度。只有做货架,才能像淘宝一样承载海量的搜索需求。
据 36Kr 报道,抖音货架场景 GMV 占比在 2023 年升至 30%,2024 年继续攀升至 40%。而从今年 618 的数据来看,货架电商占比 50% 的战略目标已基本达成。
这一战略加上流量优势,直接推动了电商体量的飞跃。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抖音电商 2024 年 GMV 预计超过 3.5 万亿,超越京东,坐稳行业第三。
而晚点最新的消息更显示,今年前十个月抖音电商 GMV 增速超 30%,全年 GMV 将迈过 4 万亿元关口,直逼拼多多。
你可能会说,GMV 只是流水,并不代表平台的真实收入,我们继续往下看。
根据《晚点 LatePost》2024 年 5 月的报道,早在 2021 年,抖音电商广告平台巨量千川产生的收入就已占到平台广告总收入的 35%,同一个报道说,一名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估算,这一数字目前已达到 50% 左右。
这意味着,字节跳动 4000 亿的广告大盘中,有一半其实是商家为了卖货而投的。
这与阿里巴巴的商业逻辑已无本质区别,阿里的核心收入来源是 CMR(客户管理收入),其本质就是商家为了在淘宝 / 天猫获得更多曝光而支付的广告费(如直通车)。
如果参照电商行业的逻辑,平台的综合变现率(广告 + 佣金)通常在 4%-5% 左右。考虑到抖音是货找人的兴趣电商模式,商家需要更高频的投流才能维持销量,其实际变现率只高不低。
即使按保守的 5% 计算,在 3.5 万亿至 4 万亿的 GMV 盘子下,抖音仅电商相关的广告收入就已接近 2000 亿元。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过去几年,游戏、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曾经的广告金主遭遇市场寒冬,预算大幅缩减,唯有电商商家如快消、美妆、日用品等,为了生存和增长,不得不维持高强度的投放。
当一家平台的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电商 GMV 的膨胀,当其广告系统有一半是为卖货服务时,它就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媒体公司,它成为一家披着内容外衣的电商公司。

02 组织架构调整,权力向电商调转
如果说收入曲线展示的是业务重心,组织架构调整则更直接反映公司权力的流向。过去一年,抖音在内部连续做出三次关键调整,它们指向同一个方向,抖音已经向电商驱动大踏步迈进。
2025 年 3 月,字节跳动将核心广告投放平台巨量千川从商业化部门巨量引擎整体剥离,并入抖音电商部门。
在此之前,商业化部门的指标主要是 ECPM,即致力于把每一次流量曝光卖出最高的价格,谁出价高流量给谁,至于曝光之后转化如何,并不在此讨论范畴,而电商部门的核心指标是 GMV 。将千川划归电商,意味着决策权的让渡。
从此,广告成为了电商业务的一个模块。千川的算法迭代方向,不再纯是为了让商家多花钱曝光,更多是为了帮商家更高效地卖货。
流量分配的逻辑本质上发生了质变:从追求短期的广告收入最大化,转向了追求长期的商家经营周期、复购率与 GMV 最大化。
2025 年 9 月,原本隶属于商业化部门、负责对接大客户(如欧莱雅、耐克等)的 KA 直客销售与运营团队,被正式划归至抖音电商部门。
这标志着对商家服务模式的重构。过去,商业化销售的 KPI 简单粗暴:" 你今年必须在抖音投 1 个亿的广告费。" 至于客户投了之后效果如何、货卖得动卖不动,销售无需负责。
调整之后,销售团队的身份可以说转变为电商经营顾问。在新的考核体系下,只有商家在抖音卖得好,电商部门才有业绩,销售才能完成任务。
因此,他们与客户的沟通不再仅是推销开屏广告或信息流硬广,而是需要制定涵盖投流、货架、直播、短视频的整合经营策略。
这代表了抖音变现逻辑的升维,从以投放换成交的广告逻辑,进化为以经营换长期增长的电商逻辑。 只有帮商家实现了用户沉淀(LTV)和复购,广告费的获取才具有可持续性。
转型的底层基础,体现在技术底座的物理融合。
2025 年 11 月,字节跳动将商业化技术、电商技术和生活服务技术三个团队合并,成立了全新的中国交易与广告部门。
这个新部门的命名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交易被排在了广告之前。
在过去,广告团队追求广告收入,电商和生活服务团队追求 GMV,两套算法模型在同一个流量池里,难免存在左右互搏的内耗。现在,技术底座的统一消除了这种 " 部门墙 "。
这意味着,在算法层面,自然流量与付费流量的界限被进一步模糊。系统不再割裂地看待广告与内容,而是统一计算内容带来的交易价值。技术整合的唯一目的,就是减少内耗,让抖音庞大的流量更顺畅、更高效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交易额。
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抖音明确向外界宣示:广告成为服务于交易这一核心引擎的燃料。 在未来,没有脱离交易的广告,只有为了交易而生的流量。

结语:抖音成为内容驱动型零售体
回顾上一个媒介霸主,电视时代,商业逻辑其实是割裂的。那时的电视台通过优质的内容如,电视剧、综艺吸引了海量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插播广告将注意力变现。
但电视机前存在一个巨大的痛点:消费者无法在电视上直接买东西。用户在电视上被广告种草后,需要关上电视,穿上鞋子,去超市或商场寻找商品。
现在抖音恐怖的地方在于,将内容媒体、广告渠道和销售终端这三件事彻底合体了。
它既像电视台一样制造内容吸引注意力,又分发广告赚钱,同时更像一个超级大卖场,直接把收银台搬到了屏幕前。它消灭了种草与拔草之间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原子世界的商场被折叠进了比特世界的屏幕里。
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抖音必须要将广告部门并入电商部门。
在电视时代,广告部管广告,商场管销售,两者互不相干。但在抖音的生态里,广告即销售,内容即货架。当用户在刷视频的那一秒产生兴趣,点击黄色小车,输入密码,完成支付,整个链条在几秒钟内闭环。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效率,是对传统商业链路的降维打击。
因此,组织架构上向电商的倾斜,本质上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被极度压缩的商业时空。在这个时空里,任何阻碍流量瞬间转化为交易的部门墙,都必须被拆除。
今天字节跳动,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流量巨头。
通过将广告系统彻底融入交易体系,抖音完成了一次基因层面的重组。它不再关心你看了多少广告,它只关心你下了多少单。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更新对它的定义,抖音已不再是一家卖广告的媒体公司,它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 " 内容驱动型零售体 "。
对于阿里、京东和拼多多而言,真正的恐怖不在于抖音抢走了多少 GMV,而在于它垄断了 " 欲望产生的源头 ",在商业的战场上,掌握了源头的人,就掌握了重新分配财富的权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