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Introduction
汽车消费政策继续开绿灯,涉及新车 / 二手车 / 改装车。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随着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一场席卷全行业的价格战持续深入,使得众多车企都形成了一个普遍预判:往后的竞争只会愈发激烈与残酷,行业内卷已成常态,汽车行业会多很多年后才会出现自然而然地回归理性和常态。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国家层面接连出台的一系列精准刺激政策,成为了支撑行业逆势前行的关键力量。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的延续与优化,到 " 以旧换新 " 补贴的直接激励,再到对智能网联、充电基础设施等短板领域的大力投入等。
这些宏观政策有效地提振了消费信心,释放了潜在需求,为市场注入了宝贵的活水。数据显示,即便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中国汽车产销,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板块,依然保持了稳健增长,这无疑证明了政策的托底与拉动效应。

因此不难发现,虽然车企最终要靠自身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等硬实力在市场中立足,越做越大,但政策作为外部环境的塑造者和市场信心的稳定器,其导向性与支持性作用依然不可或缺,甚至在行业转型的关键阶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方案的侧重点不一样了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额免征将在 2026 年 1 月 1 日正式切换为 " 减半征收、单台车减税额上限 1.5 万元 " 的政策信号落地,多家车企顺势推出购置税兜底方案,承诺为消费者承担政策退坡后的差额成本。
这场看似诚意满满的福利比拼,实则是行业深层矛盾的集中折射。政策红利逐步退坡后,市场回归理性竞争的压力陡增。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本质上是车企在行业转型关键期的生存智慧与战略抉择,也预示着 2026 年的车市竞争将更趋激烈。
11 月 2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有关情况。其中,多部门提及汽车消费。

但是,仔细查看各部门对汽车行业的说明,有很多与过去纯消费类刺激政策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万亿级消费领域定义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扩大二手车流通,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全链条扩大汽车消费。
发改委认为,在设施供给上,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下一步,还将支持相关城市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存量设施更新改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与以往购置税减免、现金补贴等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相比,此次政策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智能网联汽车定位为万亿级消费领域。这一定位超越了简单的销量增长思维,直指产业变革的核心。
当前汽车产业竞争已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从补贴导向转为体验导向。这种转变迫使车企必须重新思考其竞争策略,从依赖价格刺激转向构建真正的产品价值与用户体验。

商务部提出的 " 全链条扩大汽车消费 " 政策不再局限于新车销售,而是沿着汽车生命周期向后延伸,覆盖二手车流通、汽车改装、租赁、赛事、房车露营等后市场环节。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前端销售利润空间逐步收窄,而汽车后市场作为蓝海领域,其价值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实际上,二手车市场本就已经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国外汽车改装、租赁、赛事、房车露营的汽车生活方式远比中国要发达,并且中国消费者如今也开始拥抱这些个性化的汽车体验。一旦汽车后市场规范化规模化,或许也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颇为巧合的是,就在方案出台前,贵州的 " 村 GT" 和江西即将举办的 " 赣 GT" 等赛事,已经为政策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在政策与民间实践的浪潮之外,车企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露营、皮卡领域的户外拓展生活方式的宣传,也是汽车后市场潜力巨大的最好证明。
政策、思维、产业都升级
实际上,这次国家出台的汽车消费新政,看起来是在刺激买车,实际上背后藏着更深的一层的良苦用心。它标志着管理思路的根本转变,不再简单粗暴地发补贴、降税率,而是开始精心培育整个汽车生态。

这种转变,恰恰戳中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痛处:光靠价格战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换个活法。其背后响应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升华,从大走向强的内在需求与必然命运。
想想前些年的市场,政策工具箱里最顺手的就是购置税减免和现金补贴。这些措施确实立竿见影,短时间内让销量数字很漂亮。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整个行业陷入了补贴依赖症,大家的心思都花在怎么拿到更多补贴上,而不是琢磨怎么造出更好的车。
价格战打到头破血流,一辆车赚的钱越来越少,哪还有余力去搞技术创新?这种模式在增量市场时代尚且可行,但在当前市场逐渐步入存量竞争、全球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其边际效应递减,已无力支撑产业向更高层级跃迁。
这次的新政完全换了思路,它不再盯着新车销量这一个指标,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二手车的顺畅流通、汽车改装的文化培育、房车露营的生活方式、汽车赛事的激情魅力。说白了,政策制定者终于明白,汽车产业的价值不在那一锤子买卖,而在于围绕一辆车产生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无限可能。

将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为万亿级消费领域,并着力拓展改装、赛事、露营等后市场,正是看到了汽车产业未来价值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已从硬件的堆砌,转向软件、数据、生态和服务的集约化增值。
汽车的附加值,藏在它所能带来的生活方式里。这也要求车企必须从比拼单一产品参数到竞争整套出行解决方案,从而迫使并激励企业将资源更高效、更精准地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文化构建与用户体验提升上来。
与此同时,充电桩、停车位的建设也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新的政策更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使用的便捷性,要让电动车车主不再为找充电桩发愁,让停车不再成为城市生活的噩梦。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恰恰是提升整个汽车使用体验的关键。
说到底,这场政策思维的升级,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粗放增长的时代结束了。从过去追求更多,到现在追求更好;从过去拼价格,到现在拼价值。这样才能在更为激烈的全球角逐中,锻造出真正强大且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责编:杨晶 编辑:何增荣
THE END
<
PAST · 往期回顾
>
中国汽车需要一份 " 不可以做什么 " 清单 |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⑨
日本,又给日本汽车捅刀了
汽车 " 换道超车 ",伪命题 or 真理?丨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