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三十年,观众所推崇的帅哥是焦恩俊那样的——他在《小李飞刀》中饰演的李寻欢,以一缕卷发一柄飞刀,成为一代人的荧屏记忆;或是钟汉良在《逆水寒》中饰演的顾惜朝,惊才绝艳、亦正亦邪;又或是霍建华在《仙剑奇侠传三》中饰演的徐长卿,白衣执剑、仙风道骨。无论男女观众,都欣赏他们,也信服他们的魅力。
然而,当下的文娱市场似乎再也难以选出一位能统一男女审美 " 最大公约数 " 的男演员。以典型的男频剧为例,真正能打破性别壁垒、成为全民爆款的作品屈指可数。多数剧集或因 IP 来源、或因选角策略,被冠上浓厚的女频色彩。日前刚刚完结的《水龙吟》《天地剑心》,女性观众占比高达七成以上。
这样的局面使制作方陷入选角困境——虽然意图吸引更广泛的男性观众,最终却往往仍依赖女性基本盘完成收视保障。

我们不禁要问:那个能让所有人一致认可的 " 帅哥 ",为什么就这样消失了?
01
要理解这场变迁,首先要审视审美标准本身的转向。
过去的荧屏英雄,如焦恩俊的李寻欢、古天乐的杨过,生来就是被 " 仰望 " 的。他们如同谪仙,观众欣赏他们,如同欣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并不强求自己成为他们。
那种帅气是超脱现实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其魅力恰恰在于一种恰到好处的 " 距离感 "。
而今天,以《庆余年》的范闲(张若昀 饰)、《赘婿》的宁毅(郭麒麟 饰)为代表的男频剧主角,其魅力核心已经从 " 被仰望 " 彻底转向 " 被代入 "。这些角色不再依靠超凡的外貌或武力值取胜,而是凭借机智的头脑、幽默的谈吐和现代思维方式赢得观众青睐。
男性观众在他们身上寻找的不是完美形象,而是一种 " 如果是我穿越到那个世界,我也能靠智慧和幽默解决问题 " 的优越感与心理投射。
这一审美转向,也对演员的外形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演员如果帅到焦恩俊那样的程度,反而可能摧毁这种代入感的基础。男性观众会不自觉地产生隔阂:" 我永远不可能长成这样,他的故事与我无关。"
这种因颜值而产生的距离感,在以强代入为核心的叙事体系中,几乎成为一种原罪。

与此同时,社会对男性魅力的评判标准也在经历变化," 粗糙 " 逐渐取代 " 精致 " 成为新的审美取向。
在焦恩俊时代,大众对男性美的欣赏是开放而多元的。这种审美将男性气质中的 " 美 ",视为英雄气概与侠骨柔情的外化。只要演员与角色合一,其魅力便能跨越性别界限,被大众共同欣赏。
然而近年来,随着《战狼》系列中吴京的硬汉形象、《狂飙》中张颂文的草莽气质,以及张译、王宝强等演员所代表的 " 实干型 " 气质广受认可," 糙 " 逐渐与 " 真实 "、" 实力 " 画上等号。这种审美转向,让一批以 " 糙汉 "、" 硬汉 " 气质见长的演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认可。
雷佳音在《人世间》中饰演的周秉昆,以朴实无华的外表和坚韧的性格打动了无数观众;黄轩在《山海情》中饰演的马得福,皮肤黝黑、衣着朴素,展现的是最真实的奋斗力量 …… 这些角色之所以令人信服,正是因为他们打破了 " 英雄必须完美 " 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更加真实、立体的人性图景。

02
审美标准的转向只是表象,背后是文娱行业底层生态的重构。
如今的创作逻辑,已经从 " 角色为先 " 转变为 " 人设先行 "。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演员自身成了一个亟待快速变现的 IP。这导致选角时,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让位于其自带的流量、粉丝购买力等商业数据。最终,完整的角色塑造往往被牺牲,沦为服务于演员个人魅力的背景板。
这样的机制所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角色深度被削弱,人设光环压倒了一切。普通观众期待在剧中看到一个立体的、可信的 " 虚构人物 ",而粉丝追随的却是偶像本人在剧情中的美貌与成长——两种诉求从根源上就已错位。
社交媒体更是形成了性别分化的舆论场。当下的审美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与圈层化特征,微博、小红书上被热议的 " 古装美男 ",在虎扑、豆瓣可能被视为 " 流量小生 " 而遭到群嘲。统一审美的公共领域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信息茧房内的自嗨或互撕。一位演员甚至很难被 " 另一半 " 观众客观地看到与评价。

再者,内容赛道被高度细分,市场已清晰地划分为 " 男频 " 与 " 女频 " 两大阵营:男频剧以逆袭、权谋、战斗为主线,男主角往往强调接地气或杀伐果断,如《庆余年》中的范闲;而女频剧则聚焦情感、颜值与浪漫叙事,男主角多为 " 霸总 "" 忠犬 " 或 " 美强惨 ",其核心使命是营造极致的 " 苏感 " 与情绪共鸣。
这种分众策略的直接后果,是演员被牢牢禁锢在特定赛道中,被精准地 " 类型化 "。一位在女频剧中广受欢迎的小生,其表演方式、妆造风格乃至角色设定,都带有鲜明的女性向标签,从而天然排斥男性观众的代入与认同。而类型一旦贴上,便难以挣脱。
在这样的生态中,市场不再需要 " 通吃型 " 演员,只需要能在单一赛道做到极致的 " 特种兵 "。

最终,整个行业的生态也变了:不再花时间培养演员,而是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偶像。资本追求快速回报,通过一部部剧集的强推和密集营销,批量制造明星。他们或许演技尚待打磨,但必须维持高曝光、完美人设与紧密的粉丝关系。
这种工业化、快餐式的造星模式,所产出的明星魅力是单薄的、易碎的,且高度依赖粉丝滤镜,难以经受大众市场的持久审视。
03
然而,焦恩俊式能够统一审美的帅哥并未真正 " 绝迹 ",他们只是转换了战场。
在强调代入感与真实感的男频剧与现实主义正剧中,市场优先选择了那些气质贴近普通人、能让男性观众产生兄弟般共鸣的演员。张译、张若昀、郭麒麟等人之所以备受认可,正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智慧、韧性与真实感,成为了这类题材的硬通货。

而在古装偶像剧、仙侠剧等致力于情感造梦的领域,罗云熙、侯明昊、邓为等人,则毫无疑问地继承了 " 惊为天人 " 的审美传统。他们的核心使命,在于提供极致的视觉享受与情感价值,服务于女性观众对浪漫叙事的幻想。

因此,当下审美格局的变迁,并非一场关于 " 美 " 与 " 丑 " 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于 " 信任 " 的博弈。今天的男性观众,很难再轻易信赖一个仅凭完美外表就无所不能的 " 神 ",他们更愿意追随一个看起来能一起喝酒吹牛、但关键时刻又智商超群的 " 自己人 "。
这也预示着一个新的趋势:或许未来很难再诞生单凭个人魅力就能统一审美的巨星,但 " 全民爆款 " 的生成逻辑也在被重塑。能够打破性别与圈层壁垒的,不再仅仅是某个完美的演员,而更可能是一部本身具有强大包容性与共鸣感的内容产品。
正如《庆余年》,它的成功不依赖某个万众归心的明星,而是凭借扎实的剧本、立体的群像、权谋与喜剧元素的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能让不同背景观众沉浸的完整世界。
因此,即便张若昀并非传统审美意义上的 " 最大公约数 ",他仍能通过与角色高度契合的演绎,依托一部现象级大爆作品,成为当下家喻户晓、备受认可的男演员。

当审美的统一阵地逐渐瓦解," 内容 " 便成了新的共识。那个被全民共同仰望的帅哥时代或已远去,在这个时代,能让观众达成共识的,不再是同一张完美的脸,而是同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