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思考 2小时前
告别国民巨星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对于全球影视,今年都是颇显冷静的一年。

放眼整个行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传统影视主演阵容仍以观众熟悉的演员为主,几乎难见新鲜面孔。而新鲜面孔的受众,也更多集中在某一圈层。撑起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巨兽《哪吒 2》不需要演员,而群星云集的《酱园弄 · 悬案》则遭遇口碑票房双输。

明星,本是当代社会流行文化所创造的世俗神话和偶像,而今天,这个神话正等待新的叙事。曾经的明星是代表着集体记忆的 " 全民偶像 ",他们靠着一部部佳作进入大众视野。而如今在全球去中心化浪潮下,电影与长剧式微,过去的造星 " 神话 " 难以为继,明星的生存现状也在日益 " 圈层化 "。

旧神话瓦解、新秩序未立的当下,传统造星逻辑的失灵,不仅是行业的境况,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明星面临全面祛魅的当下,我们是否还需要明星?而我们自己,又在成为谁?

 回望国民级 " 神坛 "

华语影视在 80、90 年代创造了一批国民演员,他们的诞生是技术发展、时代背景、行业制度与公众审美共同塑造的必然结果。造星不存在刻意体系的时代,却恰恰能够创造国民明星。

电视的普及是这个无形的造星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它将娱乐活动的中心定格在家庭场景,形成了全民性的文化共鸣。电视剧《渴望》(1990)曾造就万人空巷的场面,制片人之一郑晓龙之后回忆:" 公安部还给了我们剧组一个奖。因为《渴望》的播出犯罪率下降,小偷都不去偷东西了,因为他要看片子。"在娱乐形式单一、作品数量低的时代,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就意味着家喻户晓的可能。

同时,北电、中戏等文艺院校、文工团等专业文艺团体,也在系统性地创造演员。以巩俐、葛优、陈道明、刘晓庆为代表的前辈演员,再到后来的蒋雯丽、陈建斌、于和伟等中坚力量都是如此。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更为他们提供了丰沃的创作土壤,《围城》《三国演义》《红高粱》等扎实的文本成为了演技试金石,演员也凭借深入人心的角色成为全民认可的艺术家。

《三国演义》(1994)剧照

彼时,香港电影广泛输入,录像厅流行开来,与随之而来的 VCD、DVD 迅速普及。" 东方好莱坞 " 将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等巨星推向了全世界,更创造了 80、90 后对香港电影黄金期的集体记忆。此后,伴随着 2002 年《南方 . 都市报》" 四小花旦 " 概念的提出,传媒的力量开始塑造内地娱乐圈明星格局,将 " 星味 " 推向大众讨论。

进入 21 世纪,类型剧推动新一轮造星浪潮,尤以古装偶像与仙侠题材为盛。《仙剑奇侠传》《宫》《步步惊心》等剧集捧红了胡歌、刘亦菲、杨幂、唐嫣、刘诗诗等 85 后演员,《古剑奇谭》进一步助推了流量时代,创造了 85、90 两代 " 生花 "。之后,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加速了造星过程,偶像题材积累年轻粉丝,并带来了圈层化的影响。

同内娱一样,这一套 " 以作品带演员 " 的逻辑,在全球范围内长期通行。

好莱坞古典时代,米高梅老板梅耶一手开创的 " 明星制 " 创造了 " 明星比天上星星还多 " 的盛况。直至几年前,好莱坞的明星制逻辑依然可行,如提莫西 · 查拉梅、西尔莎 · 罗南与赞达亚等人,仍凭借大制作作品崭露头角。

日韩电视黄金期同样以作品成就演员,《悠长假期》《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剧将木村拓哉、宋慧乔、裴勇俊推向亚洲舞台。

《蓝色生死恋》(2000)剧照

彼时的造星逻辑简洁且高效:依靠具有中心地位的娱乐媒介,通过塑造具有记忆点的角色,实现演员个人形象与观众认知的深度绑定。这套体系运转良好,持续数十年——直到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与普及,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当前,全球造星模式在经历 " 双重阵痛 ",旧模式退场,新模式未明。国内市场中,所谓 " 预制爆剧 " 虽包装精良、营销强势,却缺乏情感温度与真实共鸣。部分被力捧的年轻演员沦为 " 预制顶流 " ——数据亮眼、话题不断,却难以形成具有个人标识的文化影响力。

内娱困境并非孤例。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熟面孔演员的高频出现,导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与叙事割裂感的情况同样普遍;故事创新乏力,加之全球性审美降级与过度政治正确,即使真人版《小美人鱼》和《白雪公主》试图捧出新人也难以获得观众认可。

造星大厦崩塌

这套运转、更迭数十年的造星体系,如今已如危楼般岌岌可危,而其地基的松动,源于三重结构性变迁。

其一,制作逻辑的基因突变,直接影响了内容的生产逻辑。

在电视台主导的 " 制播分离 " 时代,选角的核心在于 " 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 ",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掌握着市场话语权,决定着电视台的广告收入。2010 年代起,随着影视公司的集中上市,加之网播平台崛起,资本大量涌入,行业逻辑彻底被改变—— " 大 IP+ 流量明星 " 在当时成为避险万能公式 ,社交媒体声量高、粉丝动员力强的明星,成为制片方眼中的 " 安全保障 "。

在这套新逻辑中,演员不再是 " 艺术创作者 ",而是流量方程式里的 " 可替换零件 "。数据选角成为常态,IP 开发如同流水线灌装罐头,平台定制剧占据半壁江山。随着公式的反复使用,也造成了内容只在有底盘的存量观众中消费,拓展不了新的观众群体,让长剧的内容道路越走越窄。同时在短视频、短剧的冲击下,电影与长剧热度下滑,影视圈从 " 创作作品 " 转向 " 制造产品 "。反而是少数 " 现实主义题材 + 实力派演员 " 的组合,如《狂飙》《山海情》《人世间》,在流量围城中突围。

明星的价值始终与作品深度绑定,当作品失去全民影响力,造星能力自然随之缩水。这一问题并非内娱专属:好莱坞 " 合约艺人 " 制度早已成为历史,Netflix、Disney+ 等流媒体平台凭借分众化内容,削弱了传统巨星的话语权;《鱿鱼游戏》既能让无名演员全球走红,也能让明星再难跳出同类型角色。

流媒体在全球兴起

其二,传播方式的变革则加剧了体系的瓦解。

电视台的信息垄断早已被社交媒体彻底打破。在微博 5.9 亿月活跃用户构成的流量池中,抖音、小红书的算法持续推送新鲜面孔,TikTok 更是将 " 一夜成名 " 批量复制。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革命,让明星的诞生路径随之发生质变:无需 " 十年磨一剑 " 的积累,一档综艺、一场直播,甚至一条创意短视频,都能让素人跻身 " 网红明星 " 行列。

部分演员全年多部作品却无人问津,而主播凭借亲民话术收割千万粉丝——明星与网红的边界愈发模糊。前者纷纷入局直播带货,后者则争相进军影视圈," 明星网红化 " 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这种身份错位是注意力经济的必然结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被看见 " 比 " 被记住 " 更重要,至于用什么方式被看见,似乎已无人在乎。正如社交媒体热点 " 朝生暮死 ",明星的热度保质期亦如夏日冰淇淋般短暂。

这种因载体变迁而引发的行业衰变,在华语音乐领域早已完整上演,巨星不再,也离不开大众对 " 造星 " 进行的参与度,圈层化特征愈发显著。而这个流程,也正在如今的内娱影视行业进行复制。

其三,观众与明星的关系正在重构。

如今,观众与明星之间早已不再是简单的 " 欣赏与被欣赏 "。当粉丝不再是普通观众,日常行为充满打投、应援、做数据,他们便从旁观者变成了 " 养成者 ",甚至自封 " 股东 "。对他们而言,消费行为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

就此,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分众时代。一方面伴随着能够引发跨代共鸣、形成家庭共同观演体验的作品日益稀缺,传统造星模式逐渐退场,所谓具有 " 国民度 " 的演员开始停留在上个世代;另一方面大众裂变成无数个平行宇宙,每个亚文化圈子都有自己的造星标准和消费逻辑,传统意义上的 " 全民巨星 " 正在成为历史。这种圈层化的趋势,既让小众文化获得了生存空间,也让造星大厦彻底失去了统一的地基——毕竟,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 顶流 ",所谓的 " 巨星 " 又该如何定义?

一种社会镜像

明星产业的起起落落,从来都不只是娱乐杂谈那么简单。它像一面哈哈镜,虽然有些变形,却精准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变革。

当下,我们正见证着 " 明星祛魅 " 的转折,2025 年甚至可被称作 " 明星祛魅元年 "。前有《酱园弄 · 悬案》的众星云集创造了票房口碑双输,年底又出现《疯狂动物城 2》明星配音引发的争议,反而是一个明星也没有的《哪吒 2》《浪浪山小妖怪》能让成人和孩子共同观看讨论,实现圈层狂欢之外的情感共鸣。

《疯狂动物城 2》中文配音阵容使用明星引发争议

这一系列现象,离不开前文所述短视频平台、流媒体传播对 " 权威 " 的彻底消解。此外,明星过度曝光带来的神秘感消失、专业能力与德行的持续脱钩,以及价值贡献与收入回报严重失衡,也加重了祛魅的进程。

表面上,名导大片用作品 " 造神 " 的过程变得透明且可复制,观众不再为所谓的高端产品买单,明星的 " 不可替代性 " 正在被稀释。更进一步看,当下 "208 万 " 们与普通人的对比愈发强烈,他们的成长不再被视为励志故事。日益割裂的阶层叙事,让 " 明星 " 成为被祛魅和被审判的对象群体," 明星 "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甚至可能成为负价值。

公众评判的天平上,内容本身的价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重量,压倒明星曾经的 " 光环 "。这场 " 祛魅 " 的背后,也映照出当前周期的社会文化状态。

一方面,最直观的莫过于情感联结方式的天翻地覆。二十七年前,《还珠格格》热播时,全家围坐电视机前讨论小燕子的调皮、紫薇的温柔,同学间互赠明星贴纸、传唱影视金曲。那时的明星,是代际沟通的 " 通用货币 ",也是维系集体情感的纽带。

可放眼现在的娱乐生态,人们更加接受 " 与我有关 " 的精神产品:你在 B 站为虚拟歌姬的演唱会打 call,我在微博为偶像的新剧做数据,他在小红书沉迷综艺选手的花絮。所有人看似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各自蜷缩在网络小团体的 " 信息茧房 " 里。这种圈层归属的强化,让人们在小圈子里找到了更精准的身份认同。

当然,集体文化叙事并未彻底消亡。去年的巴黎奥运会期间,樊振东、潘展乐等体育运动员收获的全民喜爱就证明,当观看的内容足够有力量,依然能打破圈层壁垒——只是它换了一种更贴近年轻人审美的方式,从 " 被动接受 " 变成了 " 主动参与 "。

全息

虚拟的国产女神洛天依

另一方面,如果说明星产业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造星神话的快速迭代,则照出了当代人被迫 " 拧巴 " 的生存哲学。

过去的演员信奉 " 十年磨一剑 ",像周星驰跑龙套近十年才熬出头,这种 " 积累即正义 " 的成长路径,与当时 " 干一行爱一行 " 的职业观完美同构。可是在互联网时代,造神与毁神就在弹指之间," 顶流 " 随时可能因 " 塌房 " 被钉在耻辱柱上,素人却可能凭借一条视频一夜爆红。速成神话像一剂兴奋剂,不断强化着 " 选择大于努力 " 的成功学焦虑,早已渗透到很多打工人的骨髓里。

说到底,我们不过是告别了由少数恒星照亮的夜空,迎来了一个繁星闪烁却略显纷乱的时代。

" 国民演员 " 的消失,不是某个人的失败,而是集体文化叙事的转向。这无关对错,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人们收获了选择的自由,不再被单一的审美绑架;也经历着个性解放的狂欢,每个人都能在小众圈层里活得风生水起。而在未来,我们或许也会迎来另一种形态的 " 国民巨星 "。

所谓的 " 造星乏力 " 也并非是给行业画上句号,事实上每一个健康的内容产业,都会走向分众。造星神话不再,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在这个繁星闪烁的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 " 明星 ",又该如何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神话 浪潮 香港电影 明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