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3小时前
高中生写作、阅读频频依赖AI,语文教学要如何改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左:2007 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祝福:丰子恺绘鲁迅小说九篇》。右:1991 年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版《祝福》插图。

人工智能(AI)时代已经来临,在互联网上,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 AI 工具的普及,正批量生产文案。这对高度依赖语言与思维的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AI 不是语文教育的终结者,它恰恰可能是推动语文教育实现深层次改革、回归其育人初心的强大催化剂。

当 AI 接管了部分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的职能后,反而为教师和学生腾出了宝贵的时空,让大家能更专注于那些真正属于人的高级能力——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表达、共情式沟通与协作式探究。这促使语文教育有望真正从 " 知识传授 " 这一较低层级,迈向 " 素养培育 " 这一更高境界,从而更加贴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AI 可高效 " 检索 ",却无法深度 " 内化 "

眼下,不少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作文中会频频让 AI 代劳。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解读文本,学生会自顾自看 AI 如何完成 " 阅读理解 ",甚至暗暗嗤笑老师不如机器人。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深层危机:在 AI 似乎无所不能的映照下,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

但是,AI 不论如何强大,在语文教学上仍存在局限。比如,AI 能够提供高效的 " 检索 ",却无法实现深度的 " 内化 ",无法形成属于个人的 " 语感 " 和文化直觉。举个例子来说:AI 可以在 1 秒内罗列出所有关于 " 明月 " 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但它永远无法体验一个青年学子在异乡的夜晚,仰望天际孤月时,脑海中自然流淌出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的那份乡愁;它也永远无法共鸣一位登山者在征服险峰后,俯瞰群山时,胸中激荡起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的豪情。

人的这种特定情境下的精神共鸣,是知识经由记忆、沉淀、发酵,并与个体生命经验深度融合后绽放的花朵。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情感化的心理过程,其核心在于体验、而非信息。

此外,深入的记忆是理解、欣赏和创造的基石,反复的诵读、背诵,不仅是对文字符号的机械重复,更是与文本内涵、情感节奏、艺术匠心的反复对话。没有这个 " 库存 ",任何即时的 AI 调用都只是浮于表面的信息堆砌。

当我们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忆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的华美词句,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那恢弘的时空视野、对人生宇宙的哲思追问以及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感。这种通过沉浸式记忆获得的体知,远比通过 AI 搜索得到一份标准化的诗歌鉴赏答案要更加深刻、持久。

" 最大公约数 " 式的观点,难抵个性感悟

阅读的本质,从来不是被动接收文本,而是读者带着自身全部的生命经验、学识背景和情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对话。这正是 AI 在文本解读领域无法逾越的鸿沟:AI 的解读是数据驱动的 " 共性归纳 ",而人的解读则是生命历程的 " 个性感悟 ",充满了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与温度。

AI 解读具有天然的 " 平均数 " 特性。生成式 AI 的运作机制建立在其训练数据中海量现有解读的统计、学习和模仿之上。因此,它生成的解读往往呈现为一种 " 最大公约数 " 式的观点——四平八稳,符合主流批评界的共识,但同时也极有可能流于平庸,缺乏真正具有冲击力的创见。

比如,它能够娴熟地分析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族权、夫权多重压迫的结果,但它无法体会一个曾亲身经历亲人离世之痛的学生,对祥林嫂 " 我真傻,真的 " 这句口头禅所产生的那种刺入骨髓的共情。

AI 的解读是 " 泛泛而谈 ",而优秀的个性化解读则 " 直指人心 "。文本解读的魅力,恰恰在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温度。这种温度,源于读者鲜活的生命体验与文本世界的碰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诠释这一点的绝佳范例。AI 可以精准地概括出文章通过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表现了深沉的父爱。然而,对于一个刚刚与父亲发生争执、处于叛逆期的少年,和一个刚刚失去父亲、心中充满追忆与悔恨的青年,他们对 " 背影 " 的感悟能一样吗?前者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一种沉默的、令人烦闷的关切,而后者则可能泪流满面,痛彻于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的悲哀。

正因如此,AI 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其重点更应坚守对个性化、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目标不应是引导学生去寻求一个由 AI 或教参提供的 " 标准答案 ",而是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出 " 异响 ",基于文本证据,阐发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不成熟的独特见解。

化挑战为契机,大力培育人机协作素养

尽管在 AI 时代,高中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但若将 AI 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契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首先,要变革作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应从 " 堵截 " 转向 " 疏导 ",从 " 不许用 " 转向 " 如何用好 "。比如,在 AI 协作的写作模式下,最重要的前置技能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指令,即提示词。这要求学生具备清晰的思维、明确的写作意图和对文体、风格、受众的深刻理解。例如,一个模糊的指令是:" 写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AI 据此生成的文章很可能流于空泛、老生常谈。

而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则可能是:" 请模仿鲁迅杂文辛辣、批判的风格,为一个高中生微信公众号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批判当下社交媒体上普遍存在的‘精致人设’现象。要求论点犀利,能结合最近发生的具体案例(如某某网红‘翻车’事件),并尝试使用反讽的修辞手法,结尾能给同龄人以启发而非单纯说教。" 教学中,教师也应系统教授提示词写作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互评提示词、迭代优化提示词等练习,让学生掌握与 AI 有效沟通的 " 语言 "。

此外,教学核心需变 " 修改 " 为 " 批判性审阅与再创作 "。即便学生使用 AI 生成初稿,也不应是学习的终点,AI 生成的初稿绝非终点,而是起点。学生的核心工作在于扮演一个苛刻的 " 主编 ",对 AI 的稿件进行批判性审阅和深度修改。这个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字词润色,而是基于更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和思想表达需求,对文本进行重塑。最终的目标是,使 AI 生成的文本彻底打上学生个人的思想烙印和语言风格,实现从 "AI 的作品 " 到 " 我指导 AI 完成的作品 " 的本质飞跃。这恰恰培养了比单纯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评价体系进行同步改革。新的评价体系必须从单一的结果导向,转向对学习过程、人机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综合考查。

比如,评价应贯穿于 "AI 协作文本 " 生产的全过程。提示词的质量反映了学生的构思能力;修改日志和版本对比体现了学生的审阅、判断和提升能力;学习反思笔记则直接展现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力等……这些过程性材料,比最终的成品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与此同时,要设计 "AI 透明使用 " 的考核任务。教师可明确规定某些作业允许甚至要求学生使用 AI 辅助完成,但必须附带一份详细的《AI 使用说明书》,其中要明确哪些环节利用 AI 提供帮助,AI 提供的哪些内容被采用、为何被采用等。以此清晰地考察出学生驾驭 AI 工具的能力,以及其自身的核心思考贡献,这恰恰是未来社会至关重要的人机协作素养的体现。

AI 时代,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一次积极的自我进化,既要巩固原有语文教学核心地位,还要以更自信、更开放的姿态,去拓展育人疆域。通过将 AI 转化为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我们有望将教师和学生从部分机械性、程式化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更专注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化表达的激发和深厚人文素养的沉淀。这场变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育者的智慧与勇气。(作者为上海市风华中学原语文教研组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语文 教学 山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