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网购者被吓了一跳。浏览女装店铺时,他们看到的不是真人模特试穿,而是 AI 生成的视频——模特转身时脖子出现诡异断层,后背 " 变成 " 前胸,甚至凭空多出手臂或腿。有网友吐槽:" 动作僵硬,画面太吓人了。" 也有人直接表态:" 不会在使用 AI 模特的店里买衣服,我要看真人试穿效果。"
面对质疑,涉事店铺的回应倒也直白:电商平台建议商品最好配视频,可拍摄预算不够,只好把模特的实拍照片 " 喂 " 给 AI,生成动态视频应付了事。对于视频中的诡异画面,他们承认 "AI 生成的视频目前还替代不了真人拍摄 ",随后匆匆下架了问题视频。
这背后,是商家难以绕开的成本账。业内人士透露,请真人模特拍一套衣服,成本大约 700 元,而用 AI 生成视频,可能连 10 块钱都不到。一个传统拍摄团队一天最多拍 30 套衣服,但用 AI 工具一天能 " 造 " 出 300 条 " 模特 " 视频。面对如此高效和巨大的成本优势,明知效果不完美,许多商家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省钱的结果,就是展示效果大打折扣。AI 或许能拼凑出漂亮脸蛋和完美身材,但它模拟不出真丝裙走路时的流动感,也展现不出棉 T 恤被撑起后的自然褶皱。更离谱的是,AI 常常会 " 脑补 " 出一些不存在的细节,比如在领口加上实物没有的刺绣。
平台的态度显得有些矛盾。一方面表示,只要 AI 应用 " 不侵犯消费者权益且效果良好 " 就可以接受。另一方面又建议消费者,如感不适,可以 " 夸大宣传 " 为由举报商家。实际上,平台上已涌现出大量未标注的 AI 生成视频,有的还因流量表现好被算法推荐,这无异于变相鼓励商家冒险。
法律界人士指出,未明确标识的 AI 展示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 " 真实、全面展示商品 " 的规定。今年 9 月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更明确要求,AI 生成内容必须有显著标识。但现实中,商家往往只在角落用小字标注 " 效果展示 ",甚至完全不标注。
目前,社交平台上已兴起 " 避雷 AI 模特 " 话题,阅读量破亿。不少消费者总结出 " 三不买 " 原则:无实拍视频不买、无真人评价不买、无细节特写不买。
商家为省钱滥用技术,平台对模糊地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电商环境的诚信。真该长点心了。(评论员 宋学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