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传媒 21小时前
逛广州车展前,要先读《山海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汽势 Auto-First|特穆

为了逛今年的广州车展,对各汽车品牌的产品和技术概念理解更透彻一些,特地先研究了一下《山海经》。

本以为只是本上古神话集,翻完才发现,这分明是当下汽车圈的 " 营销灵感宝典 " ——从车身设计到核心技术,从命名体系到交互体验,到处都飘着上古神兽的影子。

神兽下凡:从古籍到车轮的技术具象化

如今汽车圈对《山海经》的借鉴,早已跳出简单的名字借用,成了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绑定。不少车型将古籍中的山水意境融入设计,通过 AI 算法解构传统画作,让车身线条呈现出 " 远看是山水,近看是金属 " 的流动质感,格栅设计如瀑布凝冻,日行灯化作甲骨文符号,车门把手藏着星图 LED,科技感里透着东方美学的韵味。

在核心技术层面," 山海经概念 " 更是成了性能背书。有的动力系统以神兽命名,暗合其迅猛特质,纯电续航轻松突破 200 公里,综合续航可达 1400 公里,彻底告别长途焦虑;快充技术更是夸张,15 分钟就能从 10% 充至 80%,比在服务区买杯咖啡的时间还短。智能座舱里,AR-HUD 化身 " 山海导航 ",把车道变成画卷,前车化作帆船,让驾驶成了 " 行走在青绿山水间 " 的沉浸式体验。

这些产品或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跳出了单纯的参数比拼:设计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译,让汽车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品;性能上用 " 神兽级 " 表现打破用户痛点,续航、快充等硬指标打底;体验上则通过文化符号营造独特氛围,让科技有了温度和故事感。

国潮真香还是跟风内卷?先到者吃肉后到者喝汤

当《山海经》从冷门古籍变成汽车营销热词,一个灵魂拷问随之而来:这到底是国潮赋能,还是单纯的营销噱头?

早几年,率先将《山海经》概念落地的品牌确实尝到了甜头。它们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让文化与产品深度契合——性能车型对标神兽的强悍,新能源车型呼应 " 腾云驾雾 " 的轻盈,再配上实打实的性能数据,既建立了差异化认知,又收获了文化自信带来的品牌溢价,高配车型占比能达到 45%,甚至吸引了海外经销商主动合作。

但随着跟风者越来越多,画风逐渐变了。现在不少车型只是跟风把一些《山海经》中的神兽词汇贴在车身上,产品本身却没有对应的文化落地或技术突破,就像给普通菜品盖了个华丽的 " 神兽盖子 "。消费者也不傻,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原本的新鲜感变成了 " 换汤不换药 " 的厌倦感。

从行业趋势来看,这是营销逻辑的必然转变:早年汽车市场拼参数、拼配置,后来拼智能、拼服务,现在开始拼文化、拼情绪。但文化赋能的关键是 " 适配 " 而非 " 堆砌 ",先用者靠创新吃到红利,后用者只抄形式不抄内核,自然效果打折——毕竟消费者买的是 " 有文化的好车 ",不是 " 贴文化标签的普通车 "。

品牌狂欢:扎堆山海经,反而没了辨识度

车企们扎堆拥抱《山海经》,初衷很明确:吸引年轻消费者,提升品牌形象。传统文化 IP 自带的文化底蕴,能快速拉高品牌的格调,让品牌摆脱 " 性价比 " 标签,向高端化转型;而 Z 世代对国潮的追捧,也让这些带有文化符号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

但现实是,当所有品牌都往《山海经》里挤,反而陷入了 " 集体失忆 " 的困境。你家有 " 山海经系列 ",我家有 " 神兽版 ",他家有 " 上古技术 ",名词越来越花哨,差异越来越模糊。消费者逛一圈车展下来,只记得满场的神兽名字,却记不清哪个品牌对应哪种核心优势。

真正出色的营销,从来不是简单模仿表现形式。就像有的品牌联名传统文化 IP 时,会打造摇滚歌曲、线下寻宝乐园等沉浸式体验,让用户深度参与,而不是只停留在产品命名上;有的通过用户共创命名,让品牌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结,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预约试驾用户激增 260%。这些案例证明,营销的核心是创新和共情,而不是 " 别人有我也要有 " 的盲目跟风。当大家都在卷《山海经》,反而谁都成不了焦点。

用户视角:情绪价值能当油加吗?

品牌们玩得不亦乐乎,但消费者真的买账吗?《山海经》概念能给用户带来多少实际价值?

不可否认,部分用户确实吃这一套。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他们成长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愿意为蕴含东方美学的产品买单,也享受开车时被问起 " 这个名字有什么故事 " 的分享欲。对他们来说,《山海经》带来的情绪价值是真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一辆代步工具,更是审美表达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就像穿汉服、买国潮文创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彰显。

但更多用户还是清醒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人买车时,首先考虑的依然是续航、空间、安全、价格等硬指标,《山海经》相关的文化概念顶多是 " 加分项 ",而非 " 决定项 "。有车主直言:" 名字再好听,不如快充够快、续航够实;内饰再讲意境,不如座椅够舒服、智能够好用。"

更关键的是,情绪价值的保鲜期很短。当每个品牌都在用《山海经》讲故事,这种独特性就会消失,情绪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就像第一次看到 " 山海导航 " 会觉得惊艳,看多了就会麻木——毕竟开车的核心需求是安全抵达,不是沉浸式看画;买车的核心诉求是实用可靠,不是听上古神话。

汽势观:营销的底层逻辑,是做自己而非抄别人

逛完车展再回头看《山海经》,突然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营销底层逻辑,从来不是 " 别人有,我也要有 ",而是 " 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优;别人优,我特 "。

《山海经》本身是个好 IP,它的文化底蕴、想象力确实能为汽车产品增色,但当所有车企都扎堆模仿这种表现形式,就陷入了 " 内卷式营销 " 的怪圈——大家都想通过同一个 IP 脱颖而出,结果反而都成了背景板。这背后,是部分车企老板的从众心态:看到竞品靠文化营销出圈,就急着跟风,却忘了营销的本质是建立差异化认知。

国潮的真谛,是文化与产品的共生,是品牌个性的彰显,而不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就像有的品牌不蹭《山海经》热度,却能通过用户共创、场景化体验建立独特标签;有的品牌深耕自身技术基因,让产品力成为最好的名片。

下次再想从古籍里找灵感时,车企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真的理解了文化内涵,还是只想要个噱头?我的产品能撑起这个概念吗?我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表达吗?毕竟,真正能让品牌站稳脚跟的,永远是差异化的产品力和真诚的用户沟通——与其挤在《山海经》里抢流量,不如打造属于自己的 " 品牌神话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山海经 神话 广州车展 核心技术 国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