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多街道试点用数据底座破解治理 " 最后一公里 "
作者/ IT 时报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当区块链和社区治理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在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 业委会规范化管理 AI 智能体 " 通过决策和资金流转上链公示,解决信任与监督问题,用智能合约为业委会提供自动执行的可靠契约,保护业主合法权益。
在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这个老龄化的社区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行为进行积分记录,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积分的合并、智能分发、自动清结算及可追溯查询,让居民兑换商户服务或物品,形成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
此前,在上海市数据局指导下,浦江数链、立马订等联合发布 " 可信社区链共同体 ",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为社区构建统一、可信的 " 数据底座 ",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半淞园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等 7 个街道成为首批理事单位。
近日,《IT 时报》记者走访了同为首批理事单位的曹杨新村街道和石门二路街道,探访 " 可信社区链 " 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成效,在城市治理的 " 最后一公里 ",看技术如何打破治理壁垒、串联民生需求,让社区治理既有科技精度,更有人文温度。
从 " 无人管 " 到 " 信得过 "
走访地:香山苑
位于枣阳路上的香山苑是一个 1998 年建成的小区,这里住着将近 500 户居民。就在一年前,这个小区曾因物业退出、业委会空缺等问题陷入管理困境。今年初,在曹杨新村街道的支撑下,吾安物业作为托管物业进驻小区。

曹杨新村街道杏杨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戴敏洁告诉《IT 时报》记者:" 这次对物业选择更看重数字化管理能力,透明物业数据化管理正好是吾安物业的优势,打开‘信任的口子’,解决老小区治理中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作为一个社区居民,小区公共收益有多少、小区维保费用支付了多少、支付给了谁……这一系列问题有谁能说清?居民只知道要分摊,可具体每一笔钱的流向、用途,以往很难追根溯源。
但在香山苑不一样,小区居民扫一个二维码,就能进入 " 吾安物业 " 平台。《IT 时报》记者借用一位小区居民的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平台上显示出收费公示、服务情况、动态监管、纠纷隐患、合同公示等功能。尤其是 " 收费公示 ",页面上显示出 2025 年前三个季度的商品房入账金额、售后房入账金额、停车费收入等。此外,何时何处进行过维修、维修费用是多少,居民都可以看到,比如今年 5 月,6 号楼进行过一次进水阀门维修,支出 950 元。
" 系统分 PC 端和手机端,不同层级有不同权限,保洁、维修工的工单完成情况,保安巡逻频次,在后台都能实时查看。这些数据会同步上链,借助区块链不可篡改、全程留痕的特性,居民看到的每一笔记录都没法后期修改。" 吾安物业总经理助理石瑜彬告诉《IT 时报》记者,以前仅张贴在楼道的公示内容,现在上链后,居民扫码就能随时追溯,哪怕几个月前的公共收益明细,也能调出来核对。

这种透明化管理已初见成效,之前小区有一栋楼进行电梯更新,居民通过系统追溯资金流向时,发现非机动车库消防设施更新的分摊记录有误,主动进行监督纠错。" 这恰恰说明数据公开起到了作用。" 戴敏洁说,以前大家对这些信息根本不知情,现在信任感在慢慢建立。
据了解," 吾安物业 " 平台已将公共收益、物业收费、养护安排等 20 类 146 项数据实时上链公示,用数据自信化解潜在纠纷。
" 与其被动监管,不如主动自我约束。" 石瑜彬说,接下去,在平衡好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将细化上链数据的范围,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提高居民信任度,提升物业费收缴率,形成小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商住混用楼的 " 一本账 "
走访地:嘉发大厦
和纯民用住宅的香山苑不同,位于大田路上的嘉发大厦更加 " 复杂 ",这两栋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建筑里,住宅、办公、短租三类业态挤在一起,租客三五天一换、桌游馆喧闹声带来扰民问题……
作为典型的商住混用小区,也长期受 " 信息不对称 " 困扰:物业账目手工记录导致审计凭证丢失、换届审计 " 卡壳 ";维修记录 " 记在本上、忘在脑后 ",换维修工就 " 从零开始 ";业委会与物业近半时间耗在记账、整理凭证上……
嘉发大厦是石门二路街道物业治理的关键试点," 要让居民清楚‘钱去哪了、事办得怎么样’,让管理者有‘准数据’好决策。" 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婧告诉《IT 时报》记者,嘉发大厦业委会尝试探索数字化路径提升物业治理能力,以 " 透明物业 " 为核心,联合浦江数链打造区块链数字档案系统。
走进嘉发大厦 A 栋,大厅里的 " 好服务 " 互动屏上展示着社区公告、文件公示、小区一件事等,让居民感到这个商住混合的小区,借着区块链技术,改变过去治理混乱的模样。以 " 文件公示 " 为例,《IT 时报》记者在屏幕上看到,有 7 个服务合同已公示并上链,有 2 个收费标准公示并上链等。

" 公示不是越细越好,关键是数据要‘用在刀刃上’。" 嘉发大厦业委会副主任陈易峰说,小区的 " 可信一本账 " 主要聚焦 " 数据价值最大化 ":审计时高效调取、公示时清晰呈现、决策时精准赋能,厘清数据应用与公示边界,既确保透明合规,又不给小区添负担。
" 可信一本账 " 将物业 " 钱袋子 " 拆解至最小颗粒度,比如公共收益(停车费、场地租金等)来源、维修资金(电梯零件更换、具体花费等)去向等,依托区块链 " 不可篡改 " 特性确保数据不丢失、不篡改,年度审计可直接调取链上数据,换届审计时新业委会点开系统即知 " 家底 "。
" 以前光记账就占大半时间,现在工作量至少减一半。" 陈易峰说,此外还有投票功能,以前业委会投票,要贴公告、守现场,现在通过系统发起投票,一般在两天内就能完成,投票结果直接流转到物业执行,效率提高了数倍,而这些流程全程上链。
颇受居民喜欢的是 " 小区一件事 ",居民扫码后可以直接提交诉求,不管是家里漏水要报修,还是对小区绿化有建议,拍张照片、填好房号和联系方式,信息就直达业委会与物业,办理人、进度、结果全程留痕,减轻矛盾累积的压力。
" 账算清了,居民信了,业委会才能轻装上阵管小区。" 今年,嘉发大厦上链数据超过 1200 条,小区人力成本显著降低,公共收益提升明显。杨婧向《IT 时报》记者透露,目前,这套治理模式已开始向周边小区推广,形成商住、商品房、售后公房三种业态的全覆盖,也为社区治理提供 " 石二样本 "。

记者手记
回来吧,社区 " 信任感 "
我们都是社区人,但是你我之中一定有不少人对物业有过说不清的 " 心结 ":可能是报修后等了一周没动静的无奈,是看到楼道里的纸质公示却看不清具体账目的困惑,或是对 " 公共收益去哪了 " 的疑问。于是,慢慢淡了信任。
今年 5 月,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印发《上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健全 "6+N" 信息公开机制,保障业主知情权,如公开小区与物业服务相关的各类合同、公开小区各类物业服务企业直接收取或代为收取的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等。
如今,区块链技术让物业的账本从 " 藏在抽屉里 " 变为 " 晒在阳光下 ",慢慢织就一张覆盖 " 信任、效率、温度 " 的治理网。上海对物业智慧治理的探索从未止步,走在上海的社区里,越来越多居民像使用手机支付一样熟练地扫码查账单、提诉求,那些 " 说不清、道不明 " 的物业纠纷,正被 " 可追溯、能监督 " 的透明机制替代。
这样探索或许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帮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跟上节奏,如何在数据公开与隐私保护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
社区治理的核心从来不是 " 管 ",而是让每一位 " 社区人 " 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意见有人听,我们的钱袋有人管,我们共同的家,正变得越来越舒心。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