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 11 月 25 日电 ( 记者 胡健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5 日公布的运城市垣曲县西窑墓地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该墓地为春秋晚期贵族墓葬,很可能与历史上晋国讨伐皋落氏后设置的 " 瓠丘 " 邑的管理者有关。这一发现为研究晋国历史、赤狄皋落氏的文化变迁及当时政治格局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墓地位于垣曲县皋落乡西窑村西南,2019 年 12 月为配合当地经济建设而被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 9 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根据墓葬方向和分布,可明显分为两组。
第一组墓葬 ( M1 至 M5 ) 为南北向,随葬品以陶器组合 ( 如鬲、罐、豆、簋 ) 及石圭为特点,具有典型的晋文化风格。第二组墓葬 ( M6 至 M9 ) 则为东西向,与晋俗不同,推测为被晋国征服后的当地土著贵族。其中,M6 和 M7 是两座规模较大的中型墓,被推断为春秋晚期垣曲地区已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墓葬,墓主人可能达到大夫级别。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M6 墓。尽管遭严重盗扰,仍出土包括青铜鼎、壶、剑、成套石编磬以及大量铜车马器构件和骨贝等 262 件器物。其墓葬规模、精美的青铜器纹饰以及成套乐器的存在,均彰显了墓主人较高的身份地位。
据本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及耘介绍,西窑墓地所在的皋落地区,在春秋中期前为赤狄东山皋落氏聚居地。公元前 660 年,晋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夺取此地。《左传》记载此地后称 " 瓠丘 "。结合墓葬年代、高等级以及文化因素分析,考古专家认为,M6 与 M7 的墓主人很可能就是晋国取得该地后,被委任执行管理的当地皋落土著后裔。
" 此次西窑墓地的发掘,不仅揭示了东周时期晋国边疆地区的埋葬制度,也为研究晋国、东山皋落氏的历史、文化及政治格局演变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杨及耘说。 ( 完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