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新势力 5小时前
如何翻过油车驾驶辅助这座大山?一汽大众说我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星球君

2025 的汽车关键词,一定有一个「油电同智」。

进入新汽车的普及阶段,我们观察到两个关键现象,首先是新能源市占率的增长开始放缓,这意味着油电平衡的新阶段已经形成,纯汽油车依然拥有庞大的市场存量。

而顺应新市场格局的趋势,是汽油车用户,也同样呼唤科技化。

事实上,一些企业早已看到了这样的趋势,而它们旗下的汽油车,也已经迎来了全面、深入的科技变革。

譬如今年,有一批新上市的汽油车,已经搭载了与同价位新能源差距不大的驾驶辅助系统。它们有稳健的高速领航功能,甚至还用上了热门的端到端大模型。

上周,我们就参与了一汽 - 大众联合卓驭科技举办的「燃油车高速 NOA 24 小时耐力挑战」,体验了首款燃油车上实现的端到端高速 NOA 功能。

当然,我们人没有开满 24 小时,是通过换人不换车的方式完成测试。这套油车驾驶辅助系统,则是实打实地跑了足足一天。

在油车的化学能,与驾驶辅助系统的电信号之间,一汽 - 大众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最终呈现了足够可靠的稳定性,甚至还拥有不逊色于同价位新能源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率先喊出并实现「油电同智」的,是一汽 - 大众?让汽油车实现高等级驾驶辅助能力,对于用户和汽车业界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今天就着实际感受,跟大家聊聊百年油车的新机焕发。

油电同智的必要性

首先要回答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汽油车也需要驾驶辅助?

答案有两面,正面是科技化普及早已深入汽车业界共识;更不为消费者熟知的背面,则是油车拥有庞大的存量市场。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 1-10 月,我国乘用车市场累计批发销量增长 29.9%。

但与新能源继续高歌猛进相对的,并不是汽油车迅速「败退」——今年 1-10 月,我国汽油车累计批发销量仅下降 4%。

这意味着,新能源的普及进程,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等同于燃油车的退出。燃油车依然拥有极其庞大的市场基数和需求。

2024 年,我国燃油车批发销量依然高达 1398.9 万辆。

按照乘联会数据,我国燃油车市场短期内依然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规模。而接近 1400 万的市场规模,如果放在全球各个国家里面,甚至可以单独排在第三,与整个美国的新车市场相仿。

没有任何一家燃油车企会放弃如此庞大的市场,特别是存量市场的巨头们——譬如我们本次体验的主角,行业首个达成 3000 万台乘用车下线的一汽 - 大众。

但衡量油车技术先进性的标尺,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心智、使用场景、税费,等等因素都影响着油电之间的战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所有汽车,都需要与科技更加紧密。

进入 2025,算力已经超越了马力,成为更容易影响普通汽车消费者的参数。比起十年前追求加速刹车油耗噪音,汽车市场基本素质的成熟,以及智能汽车能力的成熟,都让科技成为维持油车产品热度的关键。

或者用一种更直观的说法,在内燃机效率已经挖掘至极致的今天,想要占领依然海量的汽油车市场,车企们必须证明自己拥有「杀手锏」。

比如让自家燃油车,拥有别家力所不及的辅助驾驶系统。

翻过油车驾驶辅助的大山

于是下一个问题应运而生:为什么油车上驾驶辅助,可以证明一家车企的汽油车实力更先进?

答案在于两个字:标准。

由于油电之间动力系统的热效率存在巨大差异,汽油车往往需要更庞大的散热机构。而此时,同样放置在前舱的油车驾驶辅助域控,也会遭遇内燃机动力总成带来的散热挑战。

另一方面,内燃机由化学能驱动,很难像电能一样精密控制。这同时也对主机厂的电子电气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上,一套真正做到「油电同智」的驾驶辅助系统,意味着这家主机厂攻克了燃油车科技化普及的天生难题。

然后,我们来看下一汽 - 大众为什么率先给出答案。

早在 2018 年,一汽 - 大众就开始了对汽油车高等级驾驶辅助系统的研究。

与卓驭科技合作,一汽 - 大众历时超过 1400 天,针对燃油车特性攻克了动力适配、高效散热、通信与平台化适配的三大技术难题。

一汽 - 大众拥有严苛的汽油车测试标准,在科技时代,一汽 - 大众也将这样的标准延伸至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中,并且成为了率先交卷高速 NOA 的体系支撑。

譬如,一汽 - 大众联合卓驭科技打造的 IQ. 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核心应用场景达 5 大类,超过 502 项,测试时长就超过了 10 个月,系统设计使用寿命更长达 15 年。

一个对比数字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3 年发布的《中国汽车保有量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乘用车的平均使用年限为 8.2 年,15 年接近翻倍。

最终历时 1400 多天专项研发,与超 10 万公里场景优化和苦心钻研之后,一汽 - 大众的决心,以消费者可以率先在油车体验到的驾驶辅助「IQ.Pilot」落地。

我们在 24 小时燃油车 NOA 耐力挑战中,体验到的是最新版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

搭载这套系统的全新探岳 L 在 24 小时内开着 NOA 跑了超过 1860 公里,从广州一路出发到西安。

四个地理带、两大江域、两大气候带,一汽 - 大众用非常考验稳定性的方式,宣告汽油车从此进入了驾驶辅助时代。

油车 NOA,好用吗?

搞定了稳定性,一汽 - 大众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让油车 NOA 和电车一样好用。

先聊下我们体验完 24 小时油车 NOA 耐力测试之后的感受:

目前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的高速 NOA 体验,已经完全不逊色于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

这背后是一汽 - 大众与卓驭科技的软硬件选型与配合。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的主前向传感器,使用了卓驭惯导双目方案,两个 800 万像素摄像头配合「立体双目 OCC」算法,最远可识别 212 米处的轿车、大于 150 米处的施工区域和 100 米左右的红绿灯。

算法侧,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全面搭载了卓驭的端到端增强驾驶辅助模型。

大曲率弯道、无车道线路口、效率变道、红绿灯识别、施工区避障绕行 ... 一系列符合 2025 驾驶辅助趋势的能力,一汽大众均在燃油车型上实现。

另外和今年驾驶辅助业界技术路线一致的,是一汽 - 大众和卓驭,也走上了用同一个端到端模型打通「感知 - 预测 - 决策 - 规划」四大模块,并且通过数据驱动场景体验的应用范式。

根据官方信息,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搭载的端到端模型,数据训练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千万级 clips,并且数据训练效率相较此前提升了 10-20 倍。

事实上到这里,一汽 - 大众的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早已超越了传统油车主机厂,现阶段提供的驾驶辅助能力上限。譬如日系、美系、法系合资车企的主流纯燃油车型,依然维持在 ACC+LCC 的基本能力组合。

翻过大山之后,一汽 - 大众迎来了关键的体验领先周期。

一汽大众的科技化速度

但想要让消费者为搭载驾驶辅助的油车买单,一汽 - 大众还需要解答两个问题:跟以前的油车相比贵不贵?跟同价位的电车相比好不好?

我们把时间往回拨一年。

2024 年 7 月,IQ.Pilot 首次发布,首发搭载在全新一代迈腾上。也是在那一场发布会上,一汽 - 大众实现了行业内首次「燃油车核心辅助功能」的普及。

今年 9 月,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让一汽 - 大众的科技化版图扩张至全新揽境、全新探岳 L、全新一代速腾 L、迈腾等车型,实现了 15 万级汽油车的「端到端大模型增强驾驶辅助平权」。

同样是端到端大模型的普及,新能源业界的主流选手,今年也同样下探至 15 万级别。

14 个月时间内,一汽 - 大众实现了燃油车驾驶辅助同时在功能、技术路线、实际体验上,与主流价位新能源的迅速拉平。

拉平之后,一汽 - 大众则率先成为燃油车品牌中,普及驾驶辅助的先行者。

拉开身位的背后,是上一段提到,联合卓驭科技超过 1400 天的开发;再者,则是一汽 - 大众对燃油车底层的掌控、know-how,以及对开发标准、安全标准、测试标准的坚持。

燃油车市场维持半壁江山的当下,并不影响智慧出行体验服务每一位汽车消费者的趋势。

在存量市场中竞争,如何以技术领先虹吸市场份额,一汽 - 大众用一次驾驶辅助普及,给出了对行业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示范。

(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一汽-大众 新能源 燃油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