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圈子 2小时前
高盛拉响警报:“1997年的崩盘正在重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一颗心惊胆战的 AI 心跳,正在华尔街疯狂跳动

" 这感觉就像 1997 年,而不是 1999 年。"

高盛在 11 月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这样描述当前的 AI 热潮。

消息一出,引发全球金融圈的热议和关注。

作为一个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的财经观察者,当我看到高盛这份报告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

如今英伟达一天市值蒸发 5890 亿美元的戏剧性场面,与 25 年前网景上市首日股价狂飙 108% 然后最终化为泡沫的记忆重叠在一起。AI 是不是正在走上同样的老路?

高盛的五大警报信号

高盛在报告中清晰指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五大关键信号,而当前 AI 领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危险征兆。

第一个信号是投资支出达到峰值。上世纪 90 年代末,科技设备和软件投资占 GDP 比重从 1995 年的 3% 飙升至 2000 年的 4.5%。 而现在,五大科技巨头 2026 年的资本支出预估已飙升至 5330 亿美元。

第二个信号是企业利润开始下降。企业利润在 1997 年左右见顶,而今天,虽然企业利润率保持稳定,但宏观层面的盈利增长已显疲态。

第三个信号是企业债务迅速攀升。Meta 在 10 月底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了 300 亿美元,就是为了支持其 AI 支出计划。

第四个信号是美联储降息。90 年代末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为股市火上浇油,而今天,美联储已经在 10 月份降息 25 个基点,市场预计 12 月会再次降息。

第五个信号是信用利差扩大。近期美国高收益债券的信用利差已从 10 月底的 2.76% 扩大至 3.15%,虽然仍处低位,但扩大趋势已经显现。

AI 泡沫与互联网泡沫:形似神不似?

看到这些信号,你是不是觉得 AI 泡沫破裂已经不可避免?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高盛明确指出,当前的 AI 热潮并非 1999 年级别的 " 宏观泡沫 ",因为关键宏观失衡迹象尚未出现。 与 90 年代后期相比,今天的企业盈利能力依然稳固,财务状况相对健康,杠杆可控。

互联网泡沫时期,仅 14% 的 ".com" 公司能实现盈利,多数都是没现金流、没实际产品的空壳公司。

而如今 AI 产业的净利润率高达 27.7%,每一分增长都有实打实的现金流支撑。

估值方面更是天差地别。2000 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远期市盈率飙到 60 倍,而当前纳斯达克 100 指数的远期市盈率仅为 26.7 倍。

互联网泡沫时期,估值完全依赖 " 眼球经济 " 和用户增长这些虚幻的指标,而今天的 AI 巨头们有着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

互联网泡沫的幸存者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 1995 年 8 月 9 日。网景公司在息税前利润率为 -28.11% 的情况下上市,当天股价从发行价 28 美元飙升至 75 美元。

这一事件被视为互联网泡沫的开端,它打破了传统以盈利为核心的估值体系。

结果呢?到 2002 年,纳斯达克指数从峰值下跌了 78%,美国近 5000 家互联网公司倒闭。

雅虎从 2000 年市值高峰的 1250 亿美元,两年内暴跌至约 100 亿美元。 美国在线在与时代华纳合并时估值约 1820 亿美元,最终却以 44 亿美元被收购。

这些公司的失败有着共同的原因:固守单一的商业模式,缺乏技术护城河,战略保守错失转型机会。

但仍然有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尽管股价暴跌了 90%,却通过长期创新和多元化业务布局,成功渡过了行业低谷。

亚马逊之后推出 AWS 云计算服务,开辟了新增长点,并逐步成为全球云服务的领导者。

AI 创业的残酷现实

回到当下的 AI 热潮,MIT NANDA 项目的《2025 年商业 AI 现状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尽管企业在生成式 AI 上的投资已高达 400 亿美元,但其中 95% 的组织获得的实际回报几乎为 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许多企业习惯于将软件视为即插即用的工具,他们以同样的逻辑对待 AI。

但 AI 的本质更接近于一位专家,需要不断学习、接收反馈、积累经验,才能保持其专业水准。

超过 90% 的员工宁愿使用个人版的 ChatGPT 等工具来完成工作,也不愿使用公司花重金采购的 AI 工具。

这些 AI 工具往往笨拙、僵化,无法理解具体的工作语境,无法自然地适应 " 人 " 的工作习惯。

投资者的两难抉择

面对这样的局面,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高盛建议投资者利用期权进行 " 攻防转换 ",在继续参与上涨的同时限制下行风险。

与 1998-2000 年不同,当前的信贷利差和波动率仍处于低位,这为使用期权等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窗口。

高盛还提醒投资者关注利率市场的双向风险。如果 AI 投资热潮持续,企业融资需求将与政府财政赤字争夺资本,可能推高长期利率。

而如果 AI 热潮受挫,政策利率和长期收益率最终可能会大幅走低。

从投资机会看,高盛指出 AI 交易正在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 AI 平台型公司和能够通过 AI 大幅提高效率的 " 生产力受益者 "。

结论:参与但不盲目

AI 确实是一场革命,这一点毋庸置疑。高盛将其视为继铁路、电气化、互联网后的重大技术拐点。

但技术革命并不等于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回报。95% 的 AI 投资没有产生实际回报,这一数字应该让每一位投资者和创业者保持清醒。

回想互联网泡沫时期,那些幸存下来的企业——亚马逊、谷歌——都有着共同特质:技术持续突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抗资本波动的资金链支撑,以及成熟稳健的治理决策体系。

今天的 AI 热潮中,同样会有公司脱颖而出,也会有很多公司被淘汰出局。

所以我对 AI 的看法是:相信技术,但对泡沫保持警惕;拥抱变革,但不要盲目投资;认可趋势,但要选择有真正价值和可持续模式的参与者。

AI 浪潮来了,但你不要轻易去踩浪。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浪潮退去后,依然穿着裤子。

你们觉得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高盛 互联网 降息 美联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