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对于怎么做 AI 这件事儿,阿里的思路开始变了。
最近,千问 APP 上线。
在千问 APP 上线之前,AI 战线上的阿里显得有些混乱:通义、千问、通义千问、Qwen Chat ……多次调整之后,在 AI To C 这条线上,却始终不温不火。
钱投出去了,资源也到位了,为啥不出成绩?反倒是隔壁豆包、元宝搞得有声有色?
这是阿里需要反思的问题。
而千问,就是那个反思过后的答案。
天眼查 APP 企业信息显示,千问 APP 所属的公司在今年 2 月份注册成立。也就是说,千问 APP 这个项目筹备,至少过去了大半年。

据千问团队对《晚点》透露,国庆前在阿里内部的讨论中,吴泳铭做出了判断和决定:阿里必须要有一个 AI 原生的 C 端超级入口。
看起来,在新项目要不要对标 "ChatGPT" 这件事儿上,阿里思考了很久。最终 " 吴妈 " 拍板,阿里的AI ToC 战略,有了新的脉络。
千问于阿里而言,真正的意义在哪?
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阿里需要的不是千问,而是时代的确定性
过去,在 AI ToC 这个赛道,阿里的存在感太弱了。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AI 原生应用中,豆包的 DAU 最高,5410 万;DeepSeek 2860 万,腾讯元宝 560 万。相较之下,夸克的 DAU 是 3370 万。
过去一年,夸克是阿里落地 AI 战略的主阵地。
从上线超级框、高考志愿大模型、AI 创作平台、AI 眼镜,再到加入 AI 对话助手,阿里希望夸克成为一个对用户有用、专业、万能的 AI 产品," 让更多用户享受到 AI 带来的价值 "。
也就是说,过去,夸克搜索是阿里落地 AI 战略的重要出口。
一来,夸克这个产品足够成熟,且有一定的 C 端用户体量。二来,AI 要落地,就必须解决商业化的问题,相比 DeepSeek、ChatGPT,AI 搜索的商业化价值更看得见。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看,以 AI 搜索为主阵地,也有几个问题:
首先,搜索这个产品,市场份额很垂直且固化了,当初必应加入 AI 能力之后没有颠覆掉谷歌,同样,夸克也不会颠覆百度。
也就是说,不管阿里给夸克再多的资源、再高的战略级别,夸克始终是夸克,不是因为夸克团队能力不行,而是客观规律决定:再次打败搜索的不是 AI 搜索,反而可能是 Chat bot。
其次,过去一段时间,Chat bot 赛道很卷,豆包、元宝虽然都阶段性地火了一阵,但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出现 DAU 过亿的产品。换言之,虽然大家都想要做中国版的 ChatGPT,但赛道并没有卷出一个确定的结果。
这给了阿里机会。
也许,吴泳铭想明白了一点:阿里要拿出 AI To C 有体量和影响力的产品,就不能再在以搜索为中心的 " 旧结构 " 上缝缝补补,而是要推出以 AI 为中心的新产品—— AI 原生的 C 端超级入口。
实际上,阿里需要的不是 " 超级入口 ",而是 AI 时代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源于原生 AI 时代诞生的 " 新结构 "。
所谓 " 旧结构 ",是链接人、链接信息。
比如,今天你手机里的 APP,经常打开微信、抖音、Google、meta,这些平台要么是 " 信息流 " 要么是 " 关系流 ",是先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然后再满足 " 物理世界 " 中的需求。
在这个结构下,内容产生流量,然后再用电商去满足需求。大消费战略下,阿里把 " 旧结构 " 的价值挖掘到了极致。
而以 AI 为中心的 " 新结构 ",则是打破阿里现有的业务边界,用 AI 来直接满足人民工作、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需求。
也就是说,从 AI 入口出发,阿里需要建立一套新消费秩序。
过去的消费,是 " 供给中心化 " 的:你买东西要打开淘宝,点个餐要打开饿了么,出行要打开高德,每一个平台都是一类 " 供给中心 "。
但有了 AI 助手,消费就变成了 " 需求中心化 "。
什么是 " 需求中心化 "?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各种各样的需求,一个平台就能满足。
比如,淘宝天猫、淘宝闪购、高德团购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在与 AI 对话时候直接获取。平台更聚焦满足具体到人的个性化需求。
实际上,超级 APP 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就是 " 需求中心化 " 的表现。
今天超级 APP 越来越集中,从几年前微信、支付加入小程序,到现在淘宝加入飞猪、饿了么开始,大家都在尝试去做" 一个入口满足所有的用户需求 " 这件事儿。虽然,电商、外卖平台还是会长期存在,但做到 " 一个入口满足需求 ",是所有超级 APP 追求的终极形态。
现在来看,能做到这点的,大概率是 AI。
从这个角度来看,推出独立的千问 APP 的价值在于两点:
1:业务上,不是 " 寄人篱下 ",而是与支付宝、夸克等业务条线平级,有机会成为全新入口。
对于淘天、1688、高德以及速卖通而言,千问的意义在于,有了共同的流量入口,也能进一步打破业务边界,提升协同效应。
比如进一步提升各自流量池的复用价值。
独立 AI 助手 APP 最明显的一个价值就是流量价值。" 双十一 " 期间,大模型开始 " 上连接 " 就是一个例子,各家都在尝试为自家的 AI 大模型加入更多的服务能力。
于豆包、元宝而言,AI 是新流量入口,加入电商链接,是挖掘新红利的机会。
2:今天做独立的 AI 产品,一如阿里当年做 " 社交 ",是战略上给 AI 时代 " 买保险 "。
所谓 agent,其实意义在于两点:" 理解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 "。
这其实是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 APP 都在做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 KILLTIME 类的应用之外,今天的各类电商、工具类 APP,可能都会面临和 PC 时代的 web 站点同样的命运。
这也可能是阿里内部最终决定上线千问 APP 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要培育出另一个 " 夸克 ",而是培育出 AI 时代的 " 淘宝 + 支付宝 "。
当然,理想总是丰满的,最终落地情况怎么样,还是要看后续进展。
AI 落地的成败关键:在内而不在外
阿里的增长往往是战略驱动的。
战略决定一切,包括资源分配、业务重心和发展方向。
从发力即时零售,整合淘宝、饿了么、飞猪,到推出高德扫街榜,都是如此,战略方向定下了,接下来就是落地。

如今,AI+ 大消费的战略框架下,阿里的体量太大、业务线众多,各个能力体系线条可能太多、太杂了。" 大开大合 " 的战略落地,决定最终效果的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意志,而是各部门之间协同执行的效率。
所以,于阿里而言,战略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还是在于" 内部协同 "。
在消费端,阿里的 AI 战略,分为两块:原生应用、阿里原有业务的 AI 化。
从功能使用体验上来看,目前千问 APP 与豆包、元宝的功能基本差不多,真正决定体验差异的还是 AI 原生应用。
比如,AI 原生应用的丰富度。
理论上,当 AI 原生应用越成熟,用户的使用粘性就会越强,未来的 AI 不仅能对话,还能 " 办事儿 "。
说到底,当前市面上大多 AI 产品,还只是处在能 " 能对话 " 的阶段,能不能 " 办事儿 ",能办多大程度的事儿,还是得看 AI 原生应用。
发展 AI 原生应用,一方面是增强 AI 自身的能力,进一步做大 DAU、MAU,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接阿里的体系化能力。
实际上,相比 AI 原生应用,更重要的可能是原有业务的 AI 化。
原有业务的 AI 化,可能关系到未来千问 APP 的能力半径。
一方面,阿里原有业务 AI 化的程度越深,就有希望与千问 APP 进一步融合。
比如,如果高德、夸克完成 AI 化,那么千问的能力就不至于 " 回答问题 ",而是能帮助用户真正规划出行、计划日程表,就有更多给用户提供服务的可能性。
实际上,千问 APP 与其他 Chat bot 最大的不同在于,理论上,阿里的能力半径就是千问 APP 的服务能力半径。
另一方面,原有业务越是 AI 化,就越容易解好 " 内部问题 "。
阿里不缺用户、不缺资源和技术能力,丝毫不用怀疑阿里 " 中供铁军 " 的能力,千问的用户体量很快就能起得来。
但关键是,阿里体系的能力,未来多大程度上在千问 APP 上体现出来?执行端,怎么去打破 " 部门墙 " 去完成协同?
举个例子,阿里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让千问具备更多阿里业务体系的能力。但与此同时,夸克部门有自己的 AI 部门,钉钉、高德等业务也有 AI 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调整部门间的 OKR?怎么去高效地协同资源分配?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能不能最终解决好,可能最终会体现在未来千问 APP 的用户数据上,经过初期的增长之后,用户能不能留下来,就显得颇为关键了。
其实不仅仅是阿里,腾讯、字节都是如此。
大厂战略成败,往往在内而不在外。
而巨头们落地 AI 的目标,从来都不只是单单推出某个 " 产品 ",而是在探索 AI 时代,人们真正的生产生活效率工具。
提升效率这件事儿是能带来增量的。
数据显示,到 2030 年全球 AI to C 市场规模将达到 1.3 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 35%。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市场已经成熟,而千问 APP 上线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阿里 AI to C 战略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令人期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