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就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起草有关情况所作的说明,振奋人心,蕴含深意:" 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
乘势而上,乘的是何 " 势 "?
" 中国之制 " 落地见效," 中国之治 " 行之有效!

一届全运会里,有着最生动的诠释。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站在决胜 " 十四五 "、谋划 " 十五五 " 的历史关口,粤港澳首次联合举办全运会,是历史赋予三地的特殊使命。
11 月 21 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回望,望向难忘的办赛点滴,望向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探索实践,它何尝不是观察 " 中国之治 "、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一步步 " 乘势而上 " 的生动注脚?
势,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地办赛,沟通衔接有堵点吗?
畅通无阻!
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公路自行车赛为例。得益于 " 通关查验前置 + 闭环管理 " 创新模式,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的 231.8 公里赛道上,运动员能以每小时 40 公里的速度 6 次无间断通过三地口岸,全程不需刹车," 无感通关 "。
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粤港澳。气贯长虹的 " 中国跨度 ",得益于中央、地方各部门的协同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 " 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 ",协调各方推动解决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通航与锚地等一揽子难题。
大桥跨江越海,彰显的是新时代 " 中国力量 "!
多部门协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办 " 出互联互通的大湾区:已建成通车 6 条跨江跨海通道,天堑变通途;建成超过 3000 公里的大湾区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 四网融合 "。
看向历史深处,一个又一个五年,一份份规划落地," 办 " 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一个个长周期、大跨度、全国性重大工程项目," 办 " 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看向当下,精彩盛大的十五运会,不正是集中力量办出来的?破解跨区域协作难题,十五运会组委会创新建立 "1+4" 联络机制,国家层面设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粤港澳层面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等常态化机制,形成 " 分层对接、全域覆盖 " 沟通网络。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要求:" 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同心协力 ",道出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看向一部部规划。从制定、实施到落地,哪一环节不凝聚着 " 同心协力 " 的力量?有各部门的扎实调研,有全国人民的建言献策,有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干笃行,将蓝图变实景。
制度优势,汇聚成发展胜势。" 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 加强港澳与内地经贸、科技、人文等合作 "…… 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写进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
一锤接着一锤敲,粤港澳同心协力,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广阔、大道如砥。
势,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乘风起势——
" 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 "。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点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全运会,何以办出彩?
机制上创新," 联通 " 上用力。粤港澳三地在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便利化通关等创新规则机制,服务赛事,也助力三地人员常态化流动。十五运会期间,有 6000 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3000 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
大湾区,何以大发展?
答案,见于一份 " 十四五 " 成绩单:" 港车北上 "" 澳车北上 " 单牌车通行量已突破 700 万辆次;联合港澳发布 " 湾区标准 "262 项,超过 8000 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 跨境理财通 " 业务规模突破 1200 亿元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 ",因规则机制 " 软联通 ",粤港澳迈向互通互融、协同发展。
联通的背后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先前在港澳视察,时常提及广东。前不久在广东考察,又惦念着港澳:" 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
融入," 一国两制 "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书写,加速了湾区各类要素流动,带动世界级湾区的崛起:" 十四五 " 时期,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 14 万亿元,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实践见证 " 融入 " 的力量。正如此次十五运会开幕式主题歌《天海一心》,一经发布,便引发共鸣:" 随你融入大海,相知和鸣 …… 一起融入大海,碧波万顷 ……"
融入,又何止粤港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发达地区,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要有高站位、大格局,体现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 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 ",三组关键词,蕴含对广东发展定位的深邃思考,体现 " 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 " 的视野格局。
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 …… 都要 " 融入 ",融入全国一盘棋,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
因为融入,一幅幅区域经济布局的工笔画,连缀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势,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浩荡大势——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 改革开放 " 是强调的高频词。对大湾区发展,更是寄予厚望:"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 "。
抓紧做实,全运会里有乾坤。
十五运会,不再是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珠联璧合。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个更亮丽、更自信、更开放的大湾区。
" 跟着赛事去旅行 ",一张全运门票,牵引出一条旅游路线。以广州为例,当地推出 50 条特色线路,通过票根优惠等方式,把全运场馆和文旅资源串联起来。
开放的大湾区,不只体现在文旅。
摊开大湾区地图,科创资源密集阵列。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沿珠江两岸如 " 人 " 字铺展,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比如,2018 年投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13 轮,每年开放时间超过 5000 小时。
从 " 制造工厂 " 到 " 研发中心 "。放眼今日中国,从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到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总量,不仅拥有良好创新生态,更有 "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 的政策体系。
创新,这一投资湾区、投资中国的亮丽名片,带动了发展,推动了高水平开放。今年前三季度,大湾区内地 9 市进出口规模逐季增长,实现连续 9 个季度同比正增长。第三季度进出口 2.39 万亿元,增长 3.9%,创近 5 年来大湾区进出口规模历史新高。
前段时间的韩国之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的首次出访,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释 " 中国机遇 ":" 不久前,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日前赴广东考察,总书记又殷殷叮嘱:"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 久久为功 ",道出了政绩观、发展观,指引着 " 中国的未来 " ——
积势蓄势成势,不断乘势而上。四十余载风雨起苍黄,改革开放还将以波澜壮阔之势,改变大湾区,改变新时代中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