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智能眼镜被视为下一代重要的人机交互界面,正受到全球科技行业的广泛关注。从增强现实到信息提示,从医疗辅助到工业应用,它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而支撑这一前沿产品的,是一个复杂、技术含量很高的全球供应链。值得注意的是,日企在其中多个关键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深度依赖的局面,一方面带来了技术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也隐藏着不小的产业风险。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智能眼镜供应链上下游的一些重要日企,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建议和参考。
视觉系统的技术核心:
显示与光学解决方案
智能眼镜要实现数字信息与真实世界的无缝融合,它的显示系统和光学方案是技术门槛最高的部分。在这个领域,一些企业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了显著的技术优势。
在微型显示领域,硅基 OLED(Micro-OLED)被认为是当前最适合高端智能眼镜的显示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极小的尺寸下实现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显示效果,同时满足设备对低功耗的严格要求。

在这方面,索尼公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生产的 Micro-OLED 显示屏因优异的性能参数,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眼镜产品。就国内而言, Rokid 乐奇、雷鸟创新、XREAL、索尼等头部企业采用的都是索尼的 MicroOLED 屏幕。
从微显示产业链来看,索尼是当之无愧的大哥。2022 年的时候,其在全球市场出货份额上占比就已经达到了60% 以上,而在 VR/AR 应用领域,索尼份额更是达到 80%。

光学方案这方面同样至关重要——光波导技术作为当前的主流技术路线,能够以较薄的镜片形态实现较大的视场角显示。近年来,AR 显示日企Cellid在光波导方面有不少突破,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去年 11 月,Cellid 公布了一款 AR 眼镜的验证模型,展示他们的设计思路和最新的光波导技术。在这之前,他们也推出过几款显示模组:比如使用超小型 Micro LED 投影仪的 "Cellid Waveguide 60",以及视场角能达到 60 度的光学模组。在公司发展方面,Cellid 的融资进展顺利,这为他们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提供了更多支持。

在镜片方面,三井化学推出的用于 AR 眼镜光波导的树脂镜片也备受供应链关注,改材料能够满足多尺寸 AR 设备模组的需求。
此外,豪雅公司在衍射光波导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光学元件被多家智能眼镜制造商采用;理光集团则专注于表面浮雕光波导技术的研发,为不同产品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佳能和松下凭借其在传统光学领域的技术储备,也在自由曲面棱镜等光学方案上持续投入,为智能眼镜的光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
感知系统的关键部件:传感器
智能眼镜要实现对环境和用户状态的感知,离不开各种精密的传感器。在这个领域,一些日企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索尼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在全球市场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眼镜的摄像头模组中。这些传感器不仅用于传统的拍照录像功能,更在手势识别、空间定位和环境理解等增强现实核心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惯性测量单元(IMU)则是另一个关键部件。随着 AI 与边缘计算的进一步结合,作为核心传感器的 IMU 也面临着技术的革新。在全球范围内,TDK、意法半导体以及村田旗下都各自有高性能的新品推出。

其中。村田制作所和 TDK 公司生产的 IMU 模块集成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能够精确追踪头部的微小运动。这对于维持虚拟内容的稳定显示、防止用户产生眩晕感至关重要。
在更基础的电子元件层面,村田制作所、TDK 和太阳诱电生产的多层陶瓷电容(MLCC)、电感器和滤波器等被动元件,虽然看似不起眼,却也是整个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这些元件在智能眼镜中用量大、要求高,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机的可靠性和寿命。
支撑系统的保障:从电池到
各部分物理结构件
除了核心的显示和感知系统,智能眼镜的续航能力、声学体验和物理结构同样关系到产品的最终体验。
电池技术是制约智能眼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松下公司作为全球主要的锂电池供应商,其生产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标准的软包电池,为智能眼镜的续航能力提供了基本保障,早在 2016 年,松下就专为智能眼镜开发过小型锂离子电池,可内置于眼镜腿等处。

在有限的内部空间内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需要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这恰恰是其优势所在。
在声学系统方面,虽然整机代工可能由其他企业完成,但丰达电机等日本公司在微型扬声器领域仍保持着技术优势。
打破深度依赖,国企供应链
已形成技术围墙
尽管外企在智能眼镜的多个关键环节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中国供应链也在快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
核心显示领域,京东方在OLED 微显示技术方面已有多年积累,其硅基 OLED 微显示屏已实现量产,并在多个 AR/VR 设备中得到验证;视涯技术在硅基 OLED 领域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产品在亮度、功耗等关键指标上不断提升。

上海显耀显示(JBD)的 MicroLED 微显示技术在光模组领域也具有重要地位,解决了 AR 眼镜量产中的 " 卡脖子 " 问题,目前已成为国产 AR 眼镜中的重要供应链企业;理湃光晶同样也是 AR 眼镜光波导模组头部供应商之一,拥有几何光波导核心专利和独家分子键合工艺,使其成为头部 AR 整机品牌的供应商,并与多家企业形成了战略合作。

光学方面,灵犀微光在阵列光波导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已实现量产并应用于多款 AR 眼镜;惠牛科技作为国内 AR/VR 光学方案第一梯队供应商,凭借共轴空导(CA)和 Pancake 两大技术突破,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华为 AR 眼镜的独家光学方案供应商,并与爱奇艺、大朋等企业有深度合作。
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
从供应链安全角度看,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对整机厂商更为有利。一方面,一些国外的重要供应链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中国供应链的快速成长为产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降低供应链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供应链还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完善的电子产业配套、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都是其竞争的有利方面。随着国内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加大,他们与国外大企的技术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
从长远来看,智能眼镜产业链的发展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协同。这些外企在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中国企业在规模化制造、系统集成方面的能力形成了优势互补。这种互补格局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
小结
当前,随着整个智能眼镜市场的爆火,其产业链也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国外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虽然仍保持领先,但中国供应链的快速进步也正在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这种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为智能眼镜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市场不断扩大,国内外企业在智能眼镜产业链上的竞争与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构建一个安全、多元、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对智能眼镜产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球产业链各方的合作与创新,智能眼镜这一新兴科技产品才能真正发挥其改变人机交互方式的潜力。
文 / 清月泠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获知更多最新行业资讯
扫码加入 XR 发烧友交流群

商务合作|
爆料投稿|
媒体合作|
往期精彩推荐



VR / AR 星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