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态电池的讨论已从远期构想转向可验证、可量产的务实攻坚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宋立伟 赵成
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新一轮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
2025 年 11 月 13 日,在 2025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唯一技术专题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固态电池正进入关键攻坚阶段,过去一年在材料机制、界面稳定和工程化验证方面均取得超预期进展。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下,国内研发正以加速度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
" 未来两三年将是固态电池决定路线与成果转化的关键期,争取在 2030 年前后达到规模产业化水平 "。欧阳明高强调,技术、市场和政策必须保持节奏一致,而科研界尤其需要在真实科学规律下稳步推进。
固态电池不再是远期概念,而是决定未来五到十年竞争力的核心路径。材料体系的选择、界面机制的突破、工程化能力的提升以及标准体系的建立,都牵动着动力电池企业的研发节奏与资本配置。
从材料体系的选择、界面机制的突破,到工程化路径的重构,再到标准体系的完善,固态电池的推进路线比以往更具清晰度。过去几年固态电池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而今年的重点已转向 " 可验证 "" 可工程化 "" 可量产 " 的核心问题。
在材料方向,高镍三元体系成为重要突破口。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国华指出,高电压下材料结构稳定性不足,是当前能量密度难以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障碍。他通过 oCVD 与 iCVD 技术对材料表面进行高分子薄膜包覆的方式,使高镍三元材料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提升其在固态体系下的性能表现。这为提升能量密度提供了明确技术路径,也让高镍体系在固态电池中具有更强产业可行性。
围绕电解质体系,卤化物电解质的探索也受到高度关注。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学良指出,与硫化物和氧化物相比,卤化物体系具有更好的正极兼容性,在高能量密度条件下呈现出结构稳定优势。但这一体系在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成本控制与规模化方面仍存在四重挑战,仍需持续突破。尽管如此,卤化物路线的潜力已被业内普遍认可。
在固态电池所有技术难题中,界面始终是核心环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黄学杰指出,目前行业普遍采用高压力来改善界面接触,但这一方法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可能诱发锂枝晶并造成界面剥离,从根本上影响安全性。他提出 " 双离子导体动态界面修复 " 机制,通过引入具有功能性的碘离子,使界面能够实现类似 " 自修复 " 的效果,在低压力下依然保证循环稳定性。这一机制不仅提升固态电池安全性,还为未来降低制造成本提供可能。
更复杂的问题来自工程化体系。固态电池要走向产业化,工程化难题比材料本身更具决定性。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的孙焕丽指出,固态电池的工程化是材料、工艺和装备三者高度耦合的系统工程。材料体系改变后,涂布、成膜、叠片等工艺难度大幅提升,传统装备难以达到固态电池所需的致密化与一致性要求,甚至涉及危化品处理带来的新挑战。因此,她强调必须打破传统工艺体系,以材料、工艺和装备协同创新的方式整体推进,才能真正跨越工程化门槛。
在技术推进之外,标准体系的缺位成为影响固态电池节奏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王芳认为,行业对固态电池的概念定义、测试方法与安全验证仍存在差异。这不仅影响技术方向判断,也影响企业对研发与资本投入的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是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向产业化推进的基础性工作。
材料升级、界面突破、工程化验证以及标准体系,这些技术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未来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本次会议发布的《全固态电池全球专利分析与战略》,将固态技术的竞争维度延伸至知识产权层面。专利布局不仅反映技术演进方向,也影响企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固态电池竞争进入体系化阶段,专利布局与技术研发正在并行推进。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处于多技术路线并存的阶段,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竞争制高点,其推进节奏正被技术突破、工程化验证与专利战略共同塑造。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谁能在材料、界面和工程化关键节点率先突破,谁就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掌握主动。



责编 | 张生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