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8小时前
小米 17 Ultra黑科技曝光,手机摄影三大趋势已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日,小米 17 Ultra 正式入网,不出意外的话将在元旦前亮相 / 发布。作为超大杯机型,大家最期待的必然是小米 17 Ultra 的影像表现,根据网友的爆料来看其将配备「可变长焦」和「可变镜头」两大黑科技。

近些年几乎每一家手机厂商都在影像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大多数都是「一代而亡」,小米 17 Ultra 的这项黑科技,会「方向正确」吗?

是花里胡哨,还是正确方向?

根据 @数码闲聊站以及 @智慧皮卡丘的爆料,小米 17 Ultra 搭载一颗 2 亿像素的潜望式长焦镜头,采用三星 S5KHPE 传感器,支持 3 倍至 7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可在全焦段实现近乎无损的画质输出。与此同时,小米还为该长焦模块配备了「可变焦距手机摄像系统」,通过硬件与算法的结合,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获得更灵活的构图空间。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 @智慧皮卡丘)

而重点便是这个「可变焦距手机摄像系统」,它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倍数变焦不同,从光学原理来看,变焦的本质是通过改变镜头光学系统的焦距,调整被摄物体在传感器上的成像大小,主要分为光学变焦、数码变焦和混合变焦三类。

可变焦距手机摄像系统,本质上是对传统光学变焦技术的微型化与优化升级,即通过在极小的机身空间内,设计多组可联动的镜片组,实现了传统相机变焦镜头的核心功能。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与当前主流的多摄固定焦段方案相比,可变焦距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焦段的连续性,3 倍至 7 倍的无缝调节焦距,刚好填补了传统多摄方案中 3 倍到 5 倍之间的「画质断层」,避免了在这个常用区间内依赖混合变焦导致的细节损失。

其次是硬件利用率的提升,这项技术能让单颗可变焦距镜头就能完成传统 2-3 颗固定焦段镜头的工作,大幅降低了相机模组的占用空间为电池、散热等其他部件腾出了更多空间。

最后是画质和色彩的一致性,同一颗传感器配合可变焦距镜头,能最大程度减少不同镜头间的色彩偏差、解析力差异,让全焦段拍摄的作品保持统一的成像风格,这对于需要批量处理照片的用户来说尤为重要。

事实上,手机行业对可变焦距技术的探索并非始于小米。早在 2012 年诺基亚发布的 PureView 808 就曾通过超采样技术,在单颗镜头上实现了类似「无损变焦」的效果,虽未采用物理可变焦结构,却也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后来小米、OPPO 等品牌则先后尝试了液态镜头技术,其通过改变液体形状调节焦距,可视为可变焦距的简化版本,但受限于液体稳定性,变焦范围和画质表现都有一定局限。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这些技术尝试虽不够完美,却反复验证了市场对灵活变焦能力的需求,而小米 17 Ultra 的方案,在微型化技术、镜片精度控制和算法优化的支撑下,实现了实用性的关键突破。

至于可变镜头,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信度较高的来源,雷科技猜测极有可能是小米在 MWC 上展示的磁吸外接镜头,但目前这项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最重要的镜头群方面不够丰富,重量限制镜头规格、以及相关成本较高等因素尚未解决,应该暂时只会出现在顶配版上。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抛开可变镜头不谈,光是「可变焦距手机摄像系统」就已经能让小米 17 Ultra 稳坐影像旗舰的宝座,毕竟这项技术能让小米工程师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大的传感器以及相关处理芯片,这种兼顾专业性与易用性的优势,正是可变焦距技术被广泛看好的核心原因,或许小米真的能重新定义移动摄影的边界。

可变焦距技术,会是手机摄影的未来?

熟悉手机影像的读者们都清楚,手机影像的核心矛盾一直都围绕着「便携机身」与「专业画质」之间的冲突,而变焦能力正是这一矛盾最集中的体现。

长期以来,手机厂商为了提升变焦效果,尝试过多种技术方案,但都存在明显短板。

早期的数码变焦本质上是对画面的裁剪放大,画质损失严重,放大倍数稍高就会出现模糊、噪点激增的问题;后来的光学变焦通过多颗固定焦段镜头协同工作,比如用超广角镜头覆盖 1 倍焦段,标准镜头负责 2-3 倍,潜望式镜头承担 5 倍及以上焦段。虽解决了部分画质问题,却带来了新的困扰——焦段衔接生硬,在切换镜头时容易出现画面跳变、色彩偏差,而且多颗镜头占用大量机身空间,导致手机厚度和重量居高不下。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之所以部分爆料人员将其视为手机摄影的未来方向,核心在于这项技术的可扩展性。虽然如今只能做到 3-7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70-160mm),但未来可变焦距镜头的变焦范围或许能实现 1 倍至 10 倍甚至更高的连续光学变焦;再加上 AI 算法的不断升级,能让镜头根据拍摄场景自动匹配最佳焦距,比如拍摄夜景时自动切换到低倍率大光圈模式,拍摄远景时启动高倍率防抖优化;配合超分辨率技术和计算摄影,进一步提升画质和拍摄表现。

更可贵的是,可变焦距技术有望打破当前多摄方案的同质化竞争,推动行业从「堆镜头数量」转向「优化单镜头性能」。这项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上的突破,更在于重新定义了手机影像的发展逻辑:从追求「纸面参数」转向解决「实际问题」,从模仿专业相机转向打造移动设备专属的影像体验。

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正是其被认为「方向正确」的根本原因。这对于整个手机影像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摄影不再模仿相机,而是自成一派

从整个国产旗舰阵营来看,影像竞争已经从单一维度的参数比拼,升级为「硬件研发 + 算法优化 + 用户洞察」的全链条竞争。小米的可变焦距、华为的可变光圈、OPPO 的悬浮棱镜、vivo 的双芯协同,不同的技术路线看似各有侧重,实则都围绕「让手机摄影更专业、更简单」的核心目标。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它们各自解决了移动摄影中的不同痛点,也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专业用户能通过这些技术实现更复杂的创作,普通用户则能轻松拍出高质量的照片,这正是技术创新的终极意义。

我们不难看出,手机影像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技术融合化,光学硬件的革新将与 AI 算法、算力提升深度绑定,形成「硬件打底、算法赋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二是体验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功能将被简化为普通用户可轻松操作的模式,实现 " 专业级效果,大众化操作 ";

三是场景细分化,针对人像、夜景、运动、星空等不同场景的专项优化将成为常态,让手机在各类环境下都能拍出高质量作品。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对于用户而言,国产旗舰影像技术的激烈竞争无疑是重大利好:无需花费巨资购买专业相机,就能通过手机实现高质量的影像创作,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摄影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焦距 黑科技 长焦 传感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