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中学历却当上了教授博导,还是高校的首席科学家,不过这不是此人学术上有多厉害,而是他的骗术高明。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的消息引爆舆论。11 月 18 日深夜,江苏科技大学通报,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与郭某的聘用协议,目前案件正在侦办。

" 高考状元 "" 首席科学家 ""170 余篇 SCI""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 德国洪堡青年学者 "" 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每个关键词在普通人眼里,都是 " 闪闪发光 " 的存在,而郭某集于一身。如果其重要履历、重要学术成果都是假的,当然让人震惊。
第一个问题是,造假者为何敢这样猖狂?他是怎么蒙混过关的?
按照正常逻辑,顶尖科研岗位的审核尤为严格。然而,从事后信息来看,学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似乎严重依赖应聘者自行提供的材料,缺乏基本的交叉验证。比如 SCI 论文、国际专利、海外任职情况等,这些内容只要进行针对性检索就能发现猫腻,但却被校方轻轻放过,成为这场造假闹剧的源头。
高校 " 抢人才 " 的冲动,使得一些单位在审核上 " 只要头衔够响亮,就尽快敲定 ",导致制度性失灵。郭某事件的曝光让人看到:某些高校在人才评审环节已出现明显的形式化倾向。
换句话说,不是骗子太狡猾,而是江苏科技大学太好骗。
如果说聘任审核环节的漏洞是问题的第一层,那么造假者为何能伪装两年不露馅,则是更值得警惕的深层次问题。
要知道,材料科学不是随便背几句术语就能混过去的。一个被曝只有高中学历、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按道理在专业领域坚持不了几次深入讨论。但他却能在实验室、课堂、各类会议上一路过关,这背后暴露出的,恐怕不是他多聪明,而是学术生态中的某些环节早已流于形式。
首先是高校评价体系流于形式。论文、项目、头衔⋯⋯似乎只要这些东西 " 量大管饱 ",你就是高手,是大牛,是权威。在这样的氛围里,真正去追问 " 科研底色 " 的人反倒显得格格不入,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表现。郭某显然抓住了这种评价体系的软肋,只需要营造出一个 " 高大上 " 的人设,就足够在短期内蒙混过关。
其次是高校内部纠错机制流于形式。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仅是学术判断,也涉及学院资源、团队利益、职称晋升等多重博弈。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有人隐约感觉其履历不够扎实,也可能因为 " 引来一个高端人才是政绩 " 而选择沉默,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就不愿做 " 挑破窗户纸 " 的那个人。而这种沉默,恰恰构成了造假者的保护层。在这种情况下," 造假露馅 " 往往依赖于 " 网络爆料 "。
另外,高校教学环节日渐流于形式。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屡屡被公众诟病。在一些专业课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真实存在。如果大学授课缺乏进一步追问与互动,即便讲授内容经不起推敲,也难以被及时识破。一个真正有深度的科研者与一个 " 会背稿子 " 的伪科学家,只有在深入交流、质询与学术讨论中才能分辨。但当学生、教师等专业圈层人士缺乏质疑精神时,造假者便有了可乘之机。
试想,在郭某这起造假案例中,如果课堂、学术交流中有人追问其研究细节、实验路径、理论假设,他恐怕很难支撑几轮对话。但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深度互动,他才能躲在课件和术语背后,将自己伪装成 " 懂行的专家 "。
郭某这起造假案就像一面 " 照妖镜 ",照出了个别高校科研生态长期积累的问题:评价体系的浮躁和流于表面、制度审核的松弛和好大喜功以及专业圈层质疑精神的匮乏。正是这些,让造假者钻了空子,有了生存空间。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是高校与整个科研体系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
这起造假事件,之所以让公众难以接受,是因为它击中了大家最朴素的一种期待——顶尖科研岗位应该是学问、能力和长期积累的结晶,是令人敬仰的存在。
事情已经发生,是当事高校的耻辱,追责当然是应有之义。现在公众担心的是,高校中还有没有郭某这样的骗子存在?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杜绝郭某这样的骗子滥竽充数,又如何让郭某这样的骗子现出原形?
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编辑 | 程鹏 廖丹 杜恒峰
校对 |金冥羽
封面图片来源:资料图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