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9 日,在 "2025 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 " 上,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发表题为 " 光伏储能 · 金融之道 " 的主旨演讲。

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 主办方供图
邱艾松表示,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宏观政策支持十分重要。新能源第一阶段发展依靠政策补贴拉动,当产业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时,补贴过渡到平价,当产业发展壮大时,才走向了市场化。
邱艾松表示,由于光伏风电发电的时间、强度不稳定,储能便是必要的稳定器。不过长期以来,储能领域没有明确的补贴政策,因为风电和光伏领域强制配储,相当于用风光领域的利润补贴储能行业,储能也在强制配储中走向了成熟。
在 " 双碳 " 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对光伏等行业发展发挥着支撑与赋能作用,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绿色溢价。邱艾松指出,绿色溢价是指某项经济活动的清洁(零碳排放)能源成本与化石能源成本之差,当前金融政策让市场主体可以获得更便宜的资金,从而弥补绿色溢价。
2021 年,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一个是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的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另一个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领域。两个工具坚持 " 先立后破 ",鼓励 " 两条腿走路 ",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对于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利率均为 1.75%,是人民银行最优惠的利率。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发放碳减排贷款超 1.38 万亿元,覆盖 6000 余家企业。
随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持续优化、碳市场机制逐步成熟以及金融科技加持,绿色资本有望更高效、更精准地注入光伏储能领域。这不仅将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更将催生稳定的商业模式,从而构筑起光伏储能在市场化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保障。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