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数室 5小时前
一级致癌物,潜伏在上亿中国人的胃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一个普遍而隐蔽的健康威胁。这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Ⅰ类致癌物的细菌,远非人们想象中的 " 小问题 "。最新研究显示,它可能与全球 76% 的胃癌病例相关——在非洲,这一比例甚至高达 80.7%。

在中国,形势同样严峻。数据显示,18 至 64 岁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 41.5%,相当于每 10 人中有超过 4 人感染,显著高于其他消化道疾病。感染呈现明显的地域和人群特征:西北地区检出率最高,农村感染率显著高于城市,且随着年龄增长,60 岁以上人群感染率攀升至 64.75%。数字背后,是共餐文化、卫生条件差异和公众认知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感染可能引发上腹痛、口臭、腹胀等多种症状,许多感染者却因症状不典型而忽视其危害。面对这个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隐患,我们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多留一份心?

10 个人中就有 4 人感染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幽门螺杆菌检查单上的 " 阳性 " 结果,几乎等同于一个无需在意的 " 小问题 " ——它太常见了,常见到似乎能与人体长期 " 和平共处 "。然而,这种普遍的宽容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早在 1994 年,幽门螺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2017 年再次被列为Ⅰ类致癌物。

2025 年 7 月,《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覆盖 185 个国家的研究指出,2008 — 2017 年出生人群中,预计有 1580 万人可能在一生中某个时候患上胃癌,其中 76% 的病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报告同时提到,全球 1186 万例胃癌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从区域来看,非洲的感染归因比例最高,达到 80.7%。也就是说在非洲,如果能完全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那么理论上可以减少超过 80% 的胃癌病例。亚洲地区的归因比例则为 75.2%。

《黄帝内经 · 素问 · 五藏别论》中提到:"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源。"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将肠胃视为养生之本。但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压的工作环境,正悄然重塑着现代人的肠胃健康状况。外卖高油高盐、进食匆忙不规律、长期熬夜缺眠,以及持续的精神紧张,使肠胃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负担。

《公众消化健康调研报告》指出,我国超九成受访者深受亚健康困扰。在这片健康的灰色地带中,肠胃问题已攀升为最普遍的症结之一——高达 89.4% 的人表示曾经历胃部不适,使其与睡眠、免疫问题共同位列健康威胁的前三位。

其中,幽门螺杆菌成为肠胃健康最大的威胁。

《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一项基于中国 18 至 64 岁人群常见消化道疾病患病率研究指出,我国成人居民的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患病率,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均处于较高水平,18 至 64 岁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病 / 感染率高达 41.5%,远高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按地域看,西北地区的检出率最高,标化检出率为 35.3%。华北和华南地区最低,标化检出率分别为 22.3% 和 22.8%。

一项针对中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显示,高感染率的潜在原因与高原缺氧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易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增加细菌定植机会。辛辣饮食、爱吃腌制食物也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风险。

致命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它主要通过 " 口 - 口、胃 - 口、粪 - 口 " 三种途径传播,最常见的形式是接触被感染的食物、聚餐、接吻和母婴传播。

一起吃饭不用公筷,共用餐具水杯,甚至打一个喷嚏都可能不经意地传染。

那么,谁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呢?

据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统计,2024 年全年该院消化内科就诊的 1106 例幽门螺杆菌患者中,呈现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首先,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8 — 39 岁人群感染率为 41.15%,60 岁以上人群升至 64.75%,增长 23.61 个百分点,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共餐习惯及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有关。

第二,男性感染率(55.22%)高于女性(48.40%),可能与男性更多参与户外活动、吸烟率较高,以及烟草对胃黏膜的破坏作用有关。同时,吸烟者感染风险显著高于非吸烟者,相差约 6 个百分点,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另外,农村患者感染率(61.05%)明显高于城市患者(47.33%),相差 13.72 个百分点,反映出城乡在饮用水安全、卫生设施和公共卫生条件方面的差异。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十分普遍,却未受到足够重视。许多感染者虽无自觉症状,但检测数值已显著偏高,这往往并非真的 " 没有症状 ",而是容易被忽略——相关症状多不剧烈,常被误认为是饮食过量或口腔问题。

在确诊患者中,71.43% 出现上腹痛,70.87% 存在口臭,64.55% 伴有腹胀,其余还包括嗳气、恶心、口苦、反酸等多种消化道症状,持续困扰患者健康。

好多人在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后,其实也不太想认真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治疗方法真的太麻烦了!

目前常用的" 四联疗法 ",得同时吃四种药:一种抑酸药、一种铋剂,还有两种抗生素。一天两次,一连吃 10 — 14 天,不能停。抑酸药可抑制胃酸分泌,让药效更好;铋剂既能保护胃黏膜,又有直接杀菌作用;抗生素则是用来杀灭细菌的,为什么要选择两种呢,是因为担心出现抗药的问题。

而且吃药时间也讲究:饭前半小时先吃两种,饭后过一会儿再吃另外两种。这个节奏特别容易忘,一不小心就漏服。要是没坚持吃完 10 — 14 天,不仅这次治不好,还可能让身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后真需要用时,效果可能就不好了。

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牵头全国 40 家医疗中心,共同研发出一款新型三联疗法,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利福特尼唑,加上雷贝拉唑、阿莫西林,每天吃两次,连吃 14 天,普通感染者根除率能到 92%。这一疗法如若在临床推广,有望为全球感染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中国人讲究吃团圆饭,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温馨时刻,幽门螺杆菌这一潜在健康风险总是相伴而生。面对它,我们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应掉以轻心——科学预防和良好生活习惯,是抵御它的第一道防线。

记住这几个小贴士:聚餐多用公筷、餐具勤消毒、不吃生食不喝生水、少吃太辣太烫的食物,还要记得饭前洗手、保持好心情。健康其实很简单,从每一餐开始,好好吃饭,好好防护,就能安心享受美食的快乐!

*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使用,不包含任何诊断意见和商业推广,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致癌物 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洲 中国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