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 2小时前
基层形式主义有所好转,部分原因是地方没钱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基层负担过重等问题得到了明显遏制。很多乡镇(街道)的干部反映,这两年基层减负效果明显,甚至有出现逆转的趋势。

比如,乡镇主要领导的会议负担明显减少。在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专项工作机制建立之前,乡镇主要领导一周有一天时间没有会议,就算是很好了;这两年,一周有一天的会,都算多了。很多实施千分制考核(考核指标过细)的地区,也改成了百分制考核,督查、检查和考核,回归到了常态。

体制运转降速反映出的本质是,当前基层很可能从 " 强激励 " 走向了 " 弱激励 " 状态。 换句话说,基层没钱 " 折腾 " 了。

一、" 强激励 " 下基层体制过热,出现基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21 世纪以来的基层治理经历了 " 税费改革 "" 新农村建设 "" 脱贫攻坚 " 等几个阶段的变迁,基层治理从围绕资源汲取转向了围绕公共服务供给,基层治理的状态也从消极逐步走向高速运转。

可以发现,基层体制的加速运转,得益于自上而下的强激励引导。这一强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大规模的项目资源输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加强基层政权的保障水平,从而极大激励了基层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 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以后,国家财政对涉农资金支出,呈现出了急剧上升的态势,2024 年,国家对农村的农、林、水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已经达到 27045 亿。

二是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督查、检查和考核机制,特别是问责机制,对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进行了高强度动员。

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党委政府都充实了督查机构,强化了抓落实的机制。各部门也运用督查、检查和考核机制,推动部门工作下沉基层,县级职能部门出现了 " 督查化 " 的趋势。特别是,村干部等非公职人员也被纳入了监察范围,村民自治组织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基层治理执纪已经日常化。

在强激励背景下,体制过热所产生的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基层负担重的问题,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二、" 弱激励 " 下基层普遍在过 " 紧日子 ", 基层干部对 " 缺钱 " 有切身感受

从调查的情况看,越是具有财政自主性的乡镇街道,财政困难越明显。反倒是一直依靠上级财政兜底的地方,影响不大。

东部某发达乡镇,因为津补贴规范了,奖励基本上没有了,绩效也减少了,干部收入减少了 1/3。另一个东部某次发达乡镇,以前依靠乡镇自筹的绩效,基本上发不出来了。但西部某贫困乡镇,干部的待遇这几年没受任何影响。西部某省会城市和市州贫困地区乡镇(街道)同级别干部的待遇,相差不大。

部分乡镇(街道)受困于发展项目而制造的新债务。华东地区某县的主要领导前几年在全县推广乡村振兴示范,几乎每个乡镇都通过借债推进 1-2 个示范点建设。由于示范点建设无法产生效益,每个乡镇(街道)都负债,少则三五百万,多则一两千万。

东部某乡镇和西部某街道,虽然申请了项目,但因资金被县级财政统筹,项目资金无法拨补下来,导致事实上的债务。据某位西部地区的基层领导说,只有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专款专用,其他上级下来的项目资金,县财政都统筹了。

除了 " 缺钱 ",基层越来越难以应付上级不断提高的工作标准。

中部某乡镇地处山区,这些年在土地进出平衡整治过程中,大多数村庄都因开荒种地而欠下上十万的村级债务。中部某省会城市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但因专项债的使用和还款没有一个准确说法,街道不太敢申请该项目。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不一样,城市更新项目很难创造税收,街道担心实施项目后要背负巨额债务。而现如今,地方化债的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因此,基层都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待这些惠民发展项目。

某省出台了基本丧葬服务减免政策,全省户籍人口均可免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费用。但上级并不配套专项资金,有些县级财政有困难,无法及时实施,但如不实施,周边条件较好的县份又实施了,群众之间有比较,上级部门还可能督办。基层表示左右为难,颇有压力。

" 弱激励 " 的最重要表现是,基层出现了问责无效现象。

我们访谈了中部和西部的三个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都反映上级纪检部门有办案指标,出现了问责失准问题。由于每年都有指标,受处分的基层干部范围比较大。

中部某原任乡镇党委书记说,他任上的班子成员,1/3 因工作背过处分,基层主要领导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在满足纪委问责要求时,尽量保护干部积极性。

某中部乡镇党委书记说,班子成员在分工安排时,便做好了被问责的准备。比如,尽量让老同志协助年轻同志分管问责风险比较大的业务,这样,一旦上级问责,尽量让老同志 " 背锅 ",不要影响年轻同志的提拔。

西部某街道班子成员说,尽量把处分限定在村(社区)干部以及中层以下,否则,干部选拔任用会受到不少干扰。

实际上,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问责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对于很多基层干部而言,问责已经无所谓了。

西部某乡镇工作氛围挺好,他们说 " 凭良心做事 ",不可能超出自己能力去做太多的事,但本职工作肯定完成。

因此,现如今的基层,要攻坚克难,轰轰烈烈搞发展,甚至是通过强激励引导基层透支发展,已经不太现实。

三、" 弱激励 " 给基层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留下空间

我们认为,相对于前段时期体制过热的运行状况,当前的基层状况是往良好方向发展的。基层需要因应形势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一是以维持性治理模式应对新的治理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权基本上是围绕资源展开了。以前,基层需要发展乡镇企业,从农民手中收税。后来,基层普遍围绕招商引资、争资跑项以及土地财政开展治理。再后来,哪怕是最贫困的地区,也在短期内涌入了大量项目资源和转移支付。

现如今,绝大多数地方已经没有造血功能,既无机会招商引资,亦无能力承接上级的项目。不少地方,上级部门催促乡镇政府积极申报项目,但因为乡镇自己没有配套资金,且哪怕项目资金足够,但项目申请下来,也可能被县级财政统筹了。故而,不是万不得已,不是项目不错,乡镇政府申请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基层领导认为,需要客观定位基层工作。基层工作的重心不是谋划大项目,透支发展,而是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服务民生,维持基础秩序。

我们调查西部贫困地区的乡镇,虽然一直都处于资源匮乏状态,财政一直是上级兜底的,但其运转反而有保障。从调查的情况看,看似贫困的乡镇(街道)干部的收入,和看似发达的乡镇(街道)干部的收入差距不大。西南某省某贫困县和省会城市同一级别的基层领导,收入差距仅为 10%,这有利于基层干部稳定。

因此,对大多数基层的运转进行兜底,让基层干部专注于服务群众、维持基础秩序,符合基层的定位,也可以有效应对新的治理周期。

二是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清理。

从调查情况看,基层在过去高速发展、高速运转的阶段,产生了若干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做专项治理。

首先,要对发展过程中的基层债务问题,进行清理。

客观上,大多数债务都已经转化为了资产和项目,基层无力偿还债务,有关部门需要有系统措施,对专项行动中产生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债务进行系统清理。特别是对于那些深陷债务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基层政权运转的乡镇(街道),需要做有针对性的处理。

其次,要对社会治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前谋划。

在城市,因房地产不景气等原因产生的群众利益补偿问题,各大城市的最早一批城市小区普遍进入了老化阶段,制造了社区治理问题,需要积极应对。

在农村地区,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中的社会问题涌入基层政府,如贫困户家庭大人出去打工,未成年人留守等新问题,需要做出制度安排。

再次,对 " 一刀切 " 政策本身进行评估。

很多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有专项清理。特别是,有些 " 一刀切 " 的政策,往往都有极强的问责导向,因问责不精准,不仅不能提高干部积极性,还可能影响基层维持性治理的有效运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形式主义 考核 官僚主义 武汉大学 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