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铜市一路狂飙。
10 月 29 日,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期货价攀升至 11146 美元 / 吨的历史新高,突破了 2024 年 5 月创下的前期高点。
11 月,上海市场铜价触及 89279 元 / 吨,同样创下历史新高。11 月 13 日,长江现货 1 号铜价达到 87390 元 / 吨,实现 " 六连涨 "。
在多重复杂因素共同促推下,此轮铜价飙升来势迅猛、外溢影响明显,预示着铜正从传统工业金属,蜕变为关乎未来能源安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三大引擎推动铜价狂飙。
此次铜价狂飙的背后,是金融震荡、供给瓶颈与需求革命三大引擎的合力共振。
美元政策松绑是" 金融推手 "。
10 月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微妙转向,成为本轮铜价上涨的 " 导火索 "。
美国疲软的非农就业数据与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使得市场对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的预期急剧升温。
历史经验表明,美元指数下跌往往直接推动以美元计价的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当前美元指数的下行趋势,显著降低了非美国家的采购成本,刺激了全球范围的实物需求。
同时,流动性宽松的预期促使全球资本寻找更具吸引力的资产,铜等兼具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自然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COMEX 铜非商业净多头持仓量的大幅增长便是明证。
可以说全球最大经济体转向 " 预防式宽松 ",为铜价上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金融环境。
铜矿产能瓶颈引发供应危机。
今年来,全球多个主要铜矿相继遭遇安全事故,加之供应的自然衰减、政策限制等因素,造成产能供给缺口明显。
主要矿区事故加剧供应紧张。2025 年堪称全球铜矿供应链的 " 多事之秋 ":印尼全球第二大铜矿 Grasberg 因泥石流停产,预计到 2027 年才能全面复产,直接导致了 50 万吨的供应减少;智利最大地下铜矿 El Teniente 因隧道坍塌减产,月产量直接暴跌 25%;刚果(金)的 Kakula 铜矿也因地震中断生产,年产量下调近 30%。
据能源顾问公司 Wood Mackenzie 测算,这几起重大事故可能导致 2025 年全球铜矿产量直接减少约 6%。

智利的 El Teniente 铜矿和加工厂。
同时,存量矿山品位下滑趋势明显。当前,智利、秘鲁等主要产铜国的老矿山矿石品位持续下降,平均品位已从本世纪初的 1.5% 降至 0.8% 左右。这意味着要获得同等数量的铜,需要开采和处理的矿石量直接翻倍,成本直线上升。
此外,地缘政治动荡与政策变动也成为重要风险点。智利是全球最大产铜国,但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社区抗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铜矿预计产量;秘鲁、巴拿马等国频繁修订矿业税制,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极大增加了项目审批难度和投资风险;印尼、刚果(金)等新兴产铜国政策变动频繁,导致铜矿项目延期率高达 35%,进一步限制了供应弹性。
技术革命驱动 " 用铜新时代 "。
与供应端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铜需求正迎来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强大驱动。
人工智能行业是重要需求增长点。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铜资源已成为 AI 时代的 " 新石油 "。据悉,一个 300 兆瓦的中型 AI 数据中心,仅电力电缆的铜消耗量就高达 1500 吨。随着 2025 年全球 AI 电力消耗占比将升至总用电量的 10%,铜需求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
能源领域技术革新放大用铜需求。当前,每辆新能源汽车用铜量高达 80 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 4 至 5 倍。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预计到 2030 年,仅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站的铜消耗量就将增至 100 万吨。
太阳能、风能产业也为铜消费提供了又一个稳定增长点,光伏电站每 GW 装机需消耗约 500 吨铜,海上风电每 GW 用铜量更是高达 600 吨。
未来,由新技术革命驱动的新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与供应端的刚性约束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
铜资源成为大国博弈新焦点。
随着各国围绕新兴产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铜这种古老的金属正从单纯的工业原料演变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关乎新能源、AI 等未来产业的主导权。
全球博弈下的资源竞争新态势。
目前,为确保铜资源的供应安全,掌握战略资源控制权,许多国家正在积极行动。
美国打出组合拳,一边通过《国防生产法案》将铜列为关键矿产,主导建立 " 矿产联盟 ",构建资源供应的 " 圈层防御 ";一边对智利、秘鲁、刚果(金)等矿源国强势施压,巧取豪夺控制全球铜矿资源。
印度推行 " 冶炼厂换股权 " 政策,吸引国际矿业巨头在印投资建设冶炼厂,以市场准入换取资源安全。此外,还计划在与智利、秘鲁的贸易谈判中加入 " 铜条款 ",保障固定数量的铜精矿供应。
加拿大则全力以赴加强本土产能。9 月,加拿大在 " 国家建设 " 快速通道项目中列出开发两座铜矿的计划;11 月,加政府依据《国防生产法案》,将关键矿产列为对国防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矿产,着力提升铜的战略地位。
日本近期也有所动作,据悉,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及其他日本机构正计划参与雷克迪克铜矿项目,意图通过资本输出和供应重型机械等方式来控制上游资源。
通过各国的密集动作可以看出,全球铜资源争夺态势愈发激烈,已从单纯的 " 资源获取 " 升级为 " 产业链控制权 " 的竞争。
压力下的中国转型新契机。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通过提升国内供给、拓展海外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策略,保障这一关键战略资源的安全与稳定。
深挖国内资源,打造世界级铜资源基地。为降低对外依存度,中国正大力加强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十四五 " 以来,青藏高原累计新增铜资源量超过 2000 万吨,预测资源潜力达 1.5 亿吨,形成了玉龙、多龙等四个千万吨级铜矿资源基地。
布局海外市场,构建多元化供应网络。为解决国内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国内企业借助 " 走出去 " 战略掀起海外找矿热潮。据《中国有色金属报》报道,截至 2021 年底,中资企业在境外控股或参股经营铜矿山 26 座,建有矿产铜总产能 222 万吨 / 年,超过境内矿产铜总产能。
开展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技术革新是缓解铜供需矛盾的关键路径。据悉,宁德时代研发的钠电池技术可削减单车铜用量 35%,2025 年规划产能可替代 180 万吨铜需求。
" 十五五 " 规划已经明确将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铜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方向。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进程的深化,铜资源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

如今,铜价的每一次波动,都折射出全球产业竞争的深层逻辑;各国围绕铜的每一项政策,都在塑造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
围绕铜的跨周期资源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