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研究所 1小时前
AI漫剧爆火:内容革新还是IP速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夏夏

2024 年,中国微短剧的全国市场规模已达 505 亿元,并且有望在 2025 年攀升至 634.3 亿元。在微短剧高歌猛进的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内容平台上出现了一种名为 "AI 漫剧 " 的短剧新变种,强势占领着人们的注意力。

简单来说,AI 漫剧就是以小说或剧本等文字素材为基础,借助 AI 生成分镜、角色配音以及背景音乐并融合而成的 " 动态视觉小说 "。今年以来,AI 漫剧领域已经出现了《从娘胎开始逆袭》《刷爆无敌模拟系统》《我在末日当僵尸》等多部爆款剧集。

从早期仅为网络小说搭配 AI 插图的简单尝试,到如今实现全流程 AI 生成、每集 1-3 分钟的 AI 漫剧,内容产业似乎又一次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

当 AI" 学会 " 演戏

漫剧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在二次元领域,很早就有一种用 AI 图片演绎小说情节,为小说引流的 " 小说漫 "。但如今的漫剧,已然发展为独立的剧集形态。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目前 AI 漫剧大致可以分为沙雕漫与动态漫两类。其中,沙雕漫剧以 " 熊猫头 " 等表情包为代表元素,主打剧情荒诞搞笑,用融梗、反转来制造密集笑点,由于制作门槛并不高,其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需求也相对稳定。

*AI 漫剧《龙魂撞醒:奶爸逆袭成神》截图

动态漫则在剧情方面更为丰富,画面制作更为精良。通常情况下,AI 动态漫的制作首先会基于剧本,使用 StableDiffusion、Midjourney 等文生图或图生图 AI 工具,快速生成符合剧情场景和人物设定的高质量图像;然后通过 AI 配音工具为角色匹配声音;再借助剪辑软件,将静态或轻微动态的图片进行拼接、运镜,再搭配音效与背景音乐,最终合成一段具有完整叙事感的短视频。

而相比真人实拍的短剧等常见内容类型,AI 漫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 "IP 视频化快餐 " 的高效量产。这类漫剧绝大多数改编自市面上已有的热门网络小说,或由专门创作的短篇剧本构成。而经过市场验证的热门网络小说,也成为打造 AI 漫剧爆款的基础。

例如改编自男频小说《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的 AI 漫剧《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我竟成了世界首富》,于 2024 年年中立项制作,12 月登陆抖音后,次日播放总量便高达 1304 万次,成功跻身多个短剧榜单前列。

*AI 漫剧《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我竟成了世界首富》截图

今年 9 月,先后上线的 AI 漫剧《我的治愈系游戏》与《传武》,也在上线后短短 4 天内,实现全平台播放量破千万,包揽腾讯动漫漫剧榜前两名。其中,《我的治愈系游戏》改编自白金作家我会修空调的同名小说,《传武》则是阅文旗下腾讯动漫超人气同名漫画的首次动画化尝试。

如果从产业角度拆解 AI 行业,则会发现目前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阅文、晋江文学城、中文在线、七猫小说等网文平台,它们手握海量 IP,是内容的最上游;二是新兴的 AI 漫剧制作公司,如万兴科技、捷成股份,它们或自研、或布局各类 AI 工具链,专注于将 IP 转化为漫剧产品,是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担当;三是短视频平台和内容分发渠道,如抖音、快手、B 站等,它们为 AI 漫剧提供了传播土壤和流量支持,并通过广告、付费点播等方式参与变现。

在产业上下游的合作模式方面,惊蛰研究所也总结出三大主流方式。一是 IP 开放与分成激励,如阅文、七猫等网文平台开放 IP 资源,知乎提供资金预付,降低内容创作的版权门槛;二是技术赋能与资金扶持,如芒果 TV 开放山海 AIGC 制作工具、提供 10 万 -100 万分级资金,网易授权《永劫无间》编辑器 " 雷火映画 ",解决技术与成本难题;三是流量倾斜与多元合作,如抖音、爱奇艺提供冷启动流量,咪咕设立 "AI 剧 " 专区,UC、抖音推出保底、买断等模式,搭配全渠道分发,保障内容传播与商业化。

与此同时,AI 漫剧作为新兴内容形式也正迎来更加明确的监管框架。

11 月 8 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家广电总局已明确将动漫微短剧纳入管理范畴,一方面要求 2026 年 2 月底前实现全量 " 先审后播 ",重点清理低俗擦边内容;另一方面鼓励 " 群众参与创作 ",推动扶持计划向个人创作者倾斜,提供合规素材库与入门教学。

这种 " 划边界 " 与 " 给支持 " 的监管思路,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 AI 漫剧在内容质量与产业协作上的持续优化。

AI 漫剧驶入快车道

AI 漫剧为什么会火?又是谁在为 AI 漫剧买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点也不模糊。

首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碎片化已经成为常态。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已经很难有整块的时间进行沉浸式追剧或阅读长篇大作,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短视频平台观看 "cut 版剧集 "" 电影解说 " 取代追剧、看电影,而单集仅一两分钟的 AI 漫剧,完美填充了通勤、排队、工间休息等时间缝隙。

此外,AI 漫剧精准把握了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内容偏好,在 " 滑动观看 " 的交互模式下,以其强烈的剧情冲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用户注意力,提供了不亚于短视频的 " 即时爽感 ",也复制了短剧爆火的成功路径。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AI 漫剧也可以理解为剧情向内容延伸的产物。

新华社发布的《文化新观察|文学想象照亮荧屏:网文影视化改编加速》一文提到,在 " 爱优腾 " 三大长视频平台 2025 年的片单中,超三分之一剧集改编自网文 IP。改编成为内容创作的主流模式背后,是大量网文爱好者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想象,转而渴望更直观的视觉体验。

但传统动漫和真人剧改编门槛高、周期长,无法满足所有作品的视觉化需求,AI 漫剧则以 AI 为 " 效率机器 " 实现了网文内容的视频化、快餐化消费,让文字作品用一种低门槛、低成本的方式动了起来,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内容升级。

可梦 AI 创始人熊昺辉在接受 DataEye 短剧观察的采访时曾表示,AI 真人短剧每分钟制作成本大幅低于传统真人短剧,降幅超过六成;AI 漫剧的成本优势更为突出,每分钟制作成本仅为传统动画短剧的 1/5。

与此同时,在市场端,AI 漫剧的变现路径也显得清晰而直接。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目前 AI 漫剧主要的商业模式首先是广告植入,即在剧集前后或暂停界面插入贴片广告、信息流广告;其次采用前几集免费,后续关键剧情需付费解锁或一次性买断全集的付费解锁模式,这与网文的付费阅读逻辑一脉相承;三是利用内容影响力为 IP 增值与衍生铺路,即借助 AI 漫剧为原著小说引流、积累粉丝、扩大影响力,为后续开发更高成本的动画、游戏、真人剧及衍生周边铺路,实现 IP 价值的阶梯式放大。

AI 漫剧的流行让内容产业看到的另一个亮点,是 AI 技术解决了传统视觉内容生产的核心痛点。

一直以来,传统动漫产业因为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投资风险大,被视为最苦的内容领域之一。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通常为 4 到 6 年。例如皮克斯、迪士尼分别出品的《寻梦环游记》《冰雪奇缘》,制作周期均为 6 年左右。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虽然相对较短,但《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这样现象级作品的制作周期,也需要 3 年左右。

*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截图

一个高质量动画项目动辄需要数百人团队耗时数年完成,上映之后的票房收益也很难有保证。生产环节的低效和终端市场的不确定性,不仅限制了行业产能的提升,也阻碍了 IP 视觉化内容的全面落地。

而 AI 技术的介入,尤其是 Sora2、即梦等 AI 工具的快速进步,首先解决了生产环节的问题,极大地压缩了制作周期,让内容产能得到释放。据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其累计上线量达 3000 部,复合增长率高达 83%,流水规模激增 12 倍,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

其次,人力成本也随着 AI 逐渐替代原画师、中间画师等岗位的基础性、重复性工作,实现了大幅降低。在此基础上,主创团队也能够将精力更集中在创意构思、项目策划与质量把控上。这意味着,AI 也能够让更多 " 一人团队 " 或小型工作室,具备规模化产出高质量视觉内容的能力。

AI 漫剧起飞,能火多久?

一个赛道,既是 " 风口 ",也必然会是 " 战场 "。

当下 AI 漫剧前景广阔,犹如两年前处于行业爆发前夕的微短剧。而从短期来看,IP 改编常态化趋势已经形成,各大内容平台会系统性地将其 IP 库进行 AI 漫剧形式的二次开发,下游制作公司对 IP 的争夺,不同 IP 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频繁。

在技术层面,目前 AI 已经可以生成连续、流畅、光影一致的运动镜头,但在控制角色表情和口型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无疑将是技术迭代的具体方向。

至于市场层面,AI 漫剧的发行多依赖于相对垂直的漫画、网文或短视频平台,但随着多平台渗透的进一步加深,AI 漫剧也有潜力诞生现象级的国民 IP,推动 AI 漫剧成为内容消费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在机遇之下,AI 短剧赛道也面临新的问题。

比如,当 AI 技术降低了行业门槛,人人皆可快速入局生产,市场势必被大量跟风、套路化作品充斥,在内容行业的通病——内容同质化面前,AI 能否守住内容的独特性与创意将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AI 虽然降低了人力成本,但存在算力成本这项新增支出。AI 生成分镜、角色及成片需持续耗费相当量级的算力,对中小创作团队来说,算力开销在短期内也存在挤压盈利空间的可能。

再者,当 "AI" 的画风和快餐式的剧情套路被反复消费,用户也可能会因为审美疲劳开始逃离,这就对内容的持续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引出一个新的疑问:AI 漫剧的长期发展,究竟是建立在 AI 技术的快速提升上,还是内容品质的不断升级上?

在惊蛰研究所看来,短期之内,AI 生成画面带来的视觉新奇感是吸引用户的第一要素。但长期而言,内容的价值高于技术。即使是当下的短剧行业,也正在经历 " 精品化转型 "。目前短剧赛道,好剧本仍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市场需求远大过目前所供给的,很多爆款短剧都出现过 " 一本多拍 " 的情况。而好的故事、好的创意是 " 短剧精品化 " 的基石,也是 AI 漫剧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 AI 漫剧赛道,技术会普及、会过时,今天惊艳的 AI 画质,明天可能就成为基础配置,因此,AI 漫剧乃至未来 AI 短剧的终极竞争,依然是 " 剧本为王 "。

技术是强大的引擎,但方向盘和目的地,始终掌握在会讲故事的 " 人 " 手中。

归根结底,AI 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工具,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与创意。这场由 AI 掀起的漫剧风暴,最终是吹拂出一片内容产业百花齐放的沃土,还是仅留下一地 IP 消耗殆尽的狼藉,取决于人们如何驾驭这股力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抖音 僵尸 二次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