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3小时前
AI时代的战略敏捷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沈素明

一、传统五年规划的 " 保质期 " 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五年战略规划是企业管理中公认的黄金标准。它为组织提供了清晰的愿景、宏伟的目标和可预见的执行路径。在工业时代和早期的信息化时代,这套方法行之有效——因为那时的市场变化相对稳定,技术迭代是渐进的,竞争格局的演变可以被大致预估。

五年规划的本质,是基于对未来的稳定假设进行资源配置。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在 AI 时代,五年规划的 " 保质期 " 正在急剧缩短。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许多企业在 2020 年投入巨大精力制定的五年规划,到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发布时,其战略前提和底层逻辑已经被颠覆。原本规划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重点产品研发方向、甚至组织能力建设的优先级,都可能因通用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而面临根本性的调整。

这不是说战略规划本身不再重要,而是战略规划的模式必须改变——从 " 长期规划、年度执行 " 的静态模式,转向 " 滚动规划、敏捷调整 " 的动态模式。

这就是我们必须严肃探讨的 AI 时代新命题:战略敏捷性。

二、为什么五年规划会失效?

五年规划在 AI 时代面临失效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支撑其存在的前提假设已经不成立。

传统战略规划是基于对过去趋势的外推:分析过去数年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在市场变化相对稳定时似乎有效。

但 AI 带来的变革是爆发式的、指数级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构整个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传统的市场预测模型,难以捕捉和量化这种高速的变化。基于过去经验的五年规划,很快就会与现实脱节。

传统战略规划假设技术进步是渐进的,企业有充足的时间观察、评估和跟进。

然而,AI 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软件或硬件的更新周期。这意味着:一个基于当前技术能力制定的三年战略,很可能到下一次技术浪潮来临时,其技术前提已经被完全改变。如果企业不能快速调整战略,就会被持续加速的技术迭代所甩开,最终陷入被动。

传统战略规划通常聚焦于已知的竞争对手和清晰的行业界限。

AI 时代的特征却是跨界竞争新玩家的快速崛起。一个专注于传统业务的企业,突然发现其主要竞争对手不再是行业内的老牌玩家,而是一个利用 AI 算法切入客户流程的新兴技术公司。竞争规则被不断重写,竞争格局的边界日益模糊。五年规划如果不能有效识别和纳入这种跨界冲击,其风险评估就形同虚设。

这三个前提的失效,迫使我们必须放弃对战略规划 " 五年有效期 " 的固执。

三、什么是 " 战略敏捷性 "?

战略敏捷性,并非意味着企业可以没有战略,而是在战略方向的稳定执行路径的快速变化之间找到平衡。其框架可以概括为:三年滚动规划 + 季度敏捷调整

企业当然不能放弃长远思考,而是要让长远规划拥有动态的生命力。

" 三年滚动规划 " 要求企业每年都要重新审视和更新未来三年的规划。例如,今年制定 2025-2027 年的规划,明年则更新为 2026-2028 年的规划。每年都重新评估战略前提、调整具体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这种机制的价值在于,它保证了战略基本方向(使命、愿景)的稳定,但具体的目标、业务组合、实施路径则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它确保了战略的连续性,同时避免了静态规划的僵化。

三年规划必须在执行中不断进行微调。我能等到年度总结时才发现问题,而应该建立季度评审机制,将年度战略执行的周期缩短。

每个季度,管理层需要集中评估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本季度出现的新技术或新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当前战略路径的有效性。

季度评审的目的,不是单纯的 " 汇报 ",而是决策

如果发现重大偏差或环境变化,决策团队必须当场决定调整策略、重新分配资源。这就像驾驶汽车,方向盘需要不断进行微调,才能在高速行驶中保持在正确的车道上,避免因小偏差而积累成大风险。

四、AI 如何支撑战略敏捷性?

战略敏捷性不只是缩短规划周期,更重要的是提升战略决策的质量。传统战略规划依赖人工分析,信息滞后且视野受限。AI 的介入,使战略规划从经验驱动,进化为数据驱动与经验判断相协同

传统战略的环境扫描是周期性的,信息往往滞后。AI 可以实现持续的、实时的环境扫描:它自动抓取和分析全行业的动态、竞品策略、以及客户反馈数据。它提供的是每日更新的市场洞察,而非年度报告的滞后信息。同时,AI 追踪全球技术论文和专利,可以提前预警那些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新兴技术,让企业能够提前感知变化

在不确定性极高的 AI 时代,单一情景预测很容易失效。AI 支持多情景模拟,提升战略的可靠性:AI 可以快速构建乐观、中性、悲观等多个情景模型,并模拟不同战略选择在这些情景下的可能结果。例如,模拟 " 如果选择激进扩张,在三种情景下的资源消耗和风险暴露度分别是多少?" 这种能力将战略规划从单一路径转变为多路径备选,帮助决策团队更清晰地权衡风险与收益。

AI 使得战略执行监控不再是 " 事后 " 总结,而是实时预警:AI 实时监控战略目标分解后的 KPI 达成情况,并基于当前进度和数据趋势,预测年度目标能否达成。如果当前趋势持续,AI 甚至可以在第三季度就预警 " 年度目标可能无法达成 ",从而为管理层赢得干预时间。更进一步,AI 还能分析偏差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市场环境变化、战略路径选择问题,还是执行力不足?这确保了战略调整能够直击问题核心。

五、敏捷战略怎么实施?

战略敏捷性要真正落地,不仅是方法论的调整,更是组织在操作机制文化内核上的重塑。

首先需要固化滚动规划的年度节奏。每年第四季度,战略部门需要基于 AI 生成的最新环境分析报告,启动对下一年度的三年规划的评审。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要将其定义为在上一年基础上的迭代与调整,而非 " 从头开始 "。通过明确的流程,确保战略的方向得以保持连续性,同时资源配置能够灵活地向高优先级业务倾斜。

季度评审的流程,必须从传统的 " 汇报会 " 转变为高效的 " 决策会 "。各业务单元需要聚焦于 KPI 的实际达成情况和环境的新变化,管理层则需当场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策略、重新分配资源。

更为关键的是,组织需要建立快速决策的授权机制。当出现如核心竞品发布、关键政策调整等重大环境变化时,必须能够随时启动战略评审。这要求高管团队具备随时待命、快速评估、在 48 小时内做出决定并立即执行的能力,不能将决策拖延到下一个季度或年度。

六、组织能力的转变

战略敏捷性的真正内核,在于组织对变化和试错的态度。

首先是建立学习型文化:每一次战略调整、每一次业务试错后,都必须进行复盘。分析调整的原因、评估效果、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固化为组织的知识资产。学习不再是年度培训计划,而是工作流程中 " 嵌入式 " 的一部分。

其次是建立容错文化:战略调整必然伴随风险。组织必须允许在充分论证和数据支持下的 " 好的失败 "。高层需要引领这种文化,将评估重点放在 " 调整的质量和速度 ",而非 " 是否发生调整 "。这能鼓励团队快速试错,发现错误后能够及时止损,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固执前行,最终确保战略的执行速度。

战略敏捷性要求组织具备快速调整能力。组织结构必须扁平化,打破部门墙,推动项目制工作方式。资源必须能够快速重新配置,不被既有利益和部门边界所固化。这为战略的快速调整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七、再看战略规划的 " 保质期 " 问题

五年规划没有 " 死 ",但其 " 保质期 " 的缩短,是 AI 时代的千真万确!

战略敏捷性的本质,是在战略方向的稳定战略路径的动态调整之间,寻找到一个更可靠的平衡点。AI 赋予了企业实时感知变化、快速评估影响、精确调整策略的能力,是实现这个平衡的关键技术支撑。

但最终决定战略成败的,仍然是组织自身的操作节奏和文化内核。只有当企业将战略规划从僵化的文档升级为持续演进的系统,并培养出快速学习、敢于试错的组织能力,企业才能在 AI 时代的浪潮中,获得最高的确定性和领先地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人工智能 浪潮 ai时代 数字化转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