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10小时前
大电池增程车:是技术发展还是无奈内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新能源车的价值往往会和电池的容量和续航绑定在一起,为什么增程混动的电池变得越来越大?这个趋势到底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还是陷入内卷的无奈?本期《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来聊聊大电池增程。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为何车企纷纷押注

「大电池增程」?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所以我们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表格,包含了多家车企已经发布或者即将发布的增程系统技术规格。

毫无疑问,明年在 30 万以上的增程车市场,必然会进入 60 度电以上的竞争期。纯电续航 400km,将成为优质增程车型的参考线。那为什么车企都在押注 " 大电池增程 " 呢?

第一,是大家用车态度的转变。

增程车的发展,我们可以划分成这么几个阶段,自从 2022 年华为理想双寡头为增程市场 " 拓容 " 以来,已经有接近三年的时间了。

时间久了,大家发现,增程车的纯电行驶里程,要占据接近 80%,有 90% 的增程车用户,日常出行都是选择纯电优先。

久而久之,频繁充电带来了使用不便,舍不得用油带来了续航焦虑,增程车本来要解决的痛点,反而成了纯电续航不足的新痛点。

第二,是竞争格局倒逼增程升级。

理想和华为垄断期之后,增程车进入到了涌现期,从 10 万到 50 万,基本每个价位段都有新增车型入局。

新入局者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寻求差异化,基本就三招,第一招是品类创新,比如享界 S9T,BJ40 增程版;第二招是配置下放,比如很多车在做半价理想;第三招,就是围绕三电的技术升级,比如 800V,碳化硅,快充,当然也少不了加大电池。

第三个原因,是电池技术成熟并且价格下探。

大家都知道,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其实是很贵的,过去大约占一台车 BOM 成本的 30% 左右,所以大电池并不是说换就换的,其实它还是一个关系到成本控制的财务模型问题。

而这些年,随着动力电池产能激增,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车企采购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大,电池的采购成本也在快速下降,这也就为 " 大电池增程 " 的普及,提供了成本条件。

大电池增程

技术进化 or 市场内卷?

我觉得车企们最不想卷的,其实就是大电池,因为很少有车厂拥自己的电池业务,把蛋糕做大,却要分大部分利润给供应商,这事儿,参与的车企也是被趋势所裹挟的。

我们认为,大电池增程的趋势,恰恰是因为近些年,新能源车的技术进化逐渐放缓导致的。

首先是最能代表新能源车革新性体验的智能驾驶,从规则驱动过渡到算法驱动之后,很多智驾方案都纷纷从高速走进了城区,并且深入到各种停车场,功能上虽有升级,但没有以前从有图到无图,从高速到城区的跃升感了。

同时," 地大华魔 " 这些优秀的智驾供应商,跑马圈地一样地与缺乏自研能力的车企合作,让智驾覆盖度迅速普及,最终,很多消费者的反馈是 " 就那么回事吧 ",智驾的技术进化,没有跑赢用户的 " 兴趣降温速度 "。

智能座舱同样如此,各家方案、功能甚至 UI,都趋于一致,引领下一波座舱变革的 AI 技术,目前并没有产生质变的趋势。而近些年刚刚有点苗头的智能线控底盘,起步较晚,技术过渡,并且用户的感知也不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大电池带给用户实打实的续航里程,解决增程车的纯电里程焦虑问题,是最简单有效的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入局的选手都用大电池的原因。

但我们想说的是,做 " 大电池增程 " 并非是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事,因为它真正的难点不在电池大小,而在于底盘的空间布局。

对于一台大型 SUV 而言,一套增程系统,大概要占据 200L 的整车空间,怎么才能在不影响车内空间的前提下,布置好这套增程系统?这其实很考验车企的底盘集成能力。

比如这次小鹏 X9 的增程版,就全新设计了一套高度集成的 9 合 1 后桥,排气,油箱,空悬,电机,后轮转向,三排收纳等等都重新考虑了,后桥电机采用了一个 800V 混合碳化硅的同轴电机,电驱体积只有 53L,重量 84.5kg。

虽然 210kW 的功率对于 X9 来说不算大,但体积真的压缩到极致。而且这次 X9 的增程版是没有四驱版本的,这意味着前桥因为增程器,已经放不下电机了。

集成化设计这件事,不仅考验车企的自研能力,同时也要看各个部门之间的体系化协调能力。因为它需要整车部门、底盘部门、动力部门、热管理等等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没有这样的协同,通过 " 电改油 " 做大电池增程,肯定要有妥协的地方。

总而言之,大电池增程更多的是市场内卷,也有一些技术进化。然而就是这个车企也是被迫参与的趋势,却招来了不少质疑。

大电池混动是

「过渡路线」or「终极答案」?

大电池 + 大油箱 = 伪命题,不少人认为,电池已经大到跟纯电一样大了,为什么不直接买纯电?为了消除用户一年两箱油都用不掉的长途出行焦虑,让一台车全年额外背上 200kg 的增程系统,岂不是徒增功耗?而这长期不用的增程系统,消费者居然还要额外为之付钱,岂不是方向错了?

我们认为,不管是纯电还是增程,本质区别还是在于补能方式上。而在超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诞生并且成本可控之前,这两种技术路线,都会相互补充、始终共存的。

增程与纯电短期内不会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更有可能形成 "500km 纯电 + 增程器 " 以及 "700km 纯电 " 的共存格局,增程接下来会进一步卷增程器的热效率,功率密度,比如很多车企已经在探索两缸增程器了。

没准发展到某一天,增程器能像一个模块一样,用的时候装车上,不用的时候放车库里。而纯电接下来会进一步卷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充电体验。

区别就在补能方式上,增程能在行进间充电,纯电要依赖充电桩。

这个本质区别的影响,还挺广泛的。比如,有出海计划的车企,在纯电的基础上布局增程方案,是付出回报比几乎最优的选择,毕竟海外的公共充电设施,并没有国内这么优秀。

比如,在燃油向纯电仍处在过渡期的阶段,大电池增程更容易抢夺保守型用户。再比如,增程系统还能为即将爆发增长的 AI 时代做能源方案。

AI 算力关增程什么事?因为目前来看,软件的能耗对汽车整体的能耗占比并不高,但随着将来智能底盘的普及,传感器数量的快速增长,会让汽车的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化增长,那软件的功耗,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一点,车企工程师们比我们看得更远。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电池增程也可以是将来高能耗智能车的一种备用能源方案。

写在最后

无论是企业还是用户,我们在做决策时,其实只需要关注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点,一个是成本。在什么时间,付出多大成本,来做这个决策最合适。

其实大电池增程就是这个道理。大电池趋势是市场需求、技术成熟与商业竞争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

但它并不是必然趋势,它不过是新能源技术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跟不跟进,还是取决于车企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需要付出的成本。

最终的胜负手并非电池参数的高低,而在于能否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且真正契合其生活场景的出行解决方案。本质上而言,只有回归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竞赛中笑到最后。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车 华为 动力电池 续航焦虑 智能驾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