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将赢得 AI 竞赛。"2025 年秋季,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金融时报》AI 未来峰会上的这句警告,瞬间把全球 AI 竞争的紧张氛围推向高潮。
这位全球 AI 芯片巨头掌门人的焦虑,并非源于技术本身,而是指向美国内部——各州层出不穷的 AI 监管新规,正在编织一张让创新步履蹒跚的合规迷宫。

01 分裂的 "50 套新规 "
黄仁勋的担忧非常具体:美国缺乏统一的联邦 AI 法规,各州各自为政。从 2024 年到 2025 年中期,全美 50 个州及领地共提出超过 260 项 AI 相关法案,其中约 50 项预计在 2025 年底前进入最终审议。
加州的《前沿人工智能透明法案》堪称最严,要求开发训练算力超过特定阈值或成本超 1 亿美元的模型企业须提交透明报告,违规最高罚款可达全球年收入的 1%。
纽约州的《人工智能消费者保护法案》则瞄准招聘、信贷、医疗等高风险 AI,预计将使华尔街机构年合规支出增加 15%-25%。
中西部州的立法更关注社会影响。科罗拉多州的《人工智能法案》引入了独特的 " 能源与环境附录 ",要求高风险 AI 系统附上碳足迹估算。
黄仁勋犀利地指出,这套由 "50 套新规 " 编织的合规迷宫,正在将统一的美国 AI 市场割裂为各自为政的堡垒。

02 中国的机会
与中国对比,美国的困境更为突出。
当美国企业为逐州合规而焦头烂额时,中国企业正享受着更低的电力成本和更统一的政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技术突破。2025 年,国产 AI 技术发展进入 " 实干期 ",月之暗面等公司发布的开源大模型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其训练成本远低于国外同类模型。
同时,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建设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着力挖掘落地场景,在企业培育、开源社区、金融支持等方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03 AI 的未来属于谁?
市场调研公司 Gartner 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此前 AI 市场的 " 顶流 " 大语言模型已越过市场期望顶峰,热度趋冷。这意味着,AI 竞争正从技术狂热转向更为复杂的系统性竞争。
在 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核心关键词已是 " 应用为王 " —— AI 不再只是算法,而是能落地的服务。
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是一场全球性的走钢丝表演。黄仁勋的警告不只说给美国听,也是给全球 AI 行业的一剂清醒剂——在 AI 这场马拉松中,暂时的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决定最终胜负的往往是更深层的系统性优势。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最大的感受或许是:从 " 懂你意思 " 的智能网联汽车,到 " 为你解惑 " 的各类 AI 助手,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真切。
★
商务合作/ 转载合作
(请备注 " 转载 " 或 " 合作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