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竣程、王欣瑜等中国顶尖职业网球明星,在 11 月 16 日展开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网球单打第二轮悉数登场,前者以 6 比 0、6 比 1 轻取广东队选手杜佑,后者则以 6 比 2、6 比 0 完胜贵州队选手王小童。

前两轮频现的 6 比 0" 送蛋 " 比分,成为十五运网球赛场的焦点话题。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网球头部选手快速崛起、腰部球员发展遇阻的问题。
相较于前几届赛事,本届全运会网球单打赛场的悬殊比分显著增多。在次轮中,除王欣瑜和商竣程外,多位顶尖职业选手都实现 " 送蛋 " ——袁悦以两个 6 比 0 横扫河南队的蒋子君,吴易昺以 6 比 1、6 比 0 轻取天津队的刘少云,张之臻以 6 比 0、6 比 1 战胜江苏队的王秋霖。
次轮男单赛场出现 6 比 0 和 6 比 1 的悬殊比分各八次,女单则有五个 6 比 0 和八个 6 比 1;首轮的差距更为明显:男单共诞生九个 6 比 0,女单更是出现了 18 个 6 比 0。
过去数年,中国职业化网球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顶尖选手纷纷实现突破:中国男子选手一度有三人跻身世界排名前 100 名,女网则由郑钦文闯入大满贯决赛,并夺得奥运会单打金牌。
以张之臻、布云朝克特、商竣程为代表的男选手,与郑钦文、王欣瑜为代表的女队顶尖力量,如今长期征战巡回赛赛场。他们在高强度对抗中积累实战经验,打磨竞技能力,他们的比赛强度、训练模式和竞技节奏,如今远非国内省市队主力可比拟。

与头部选手的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二线省市队主力选手正面临多重发展困境。这部分选手多为 20 岁出头,曾在青少年时期展现出不俗的潜力,但过去数年遭遇了严重的冲击。疫情令他们在关键成长期错失了大量比赛机会,当恢复正常后,又面临无排名、起步难的困境。像布云朝克特这样能在 2022 年至 2024 年间完成从 ITF 赛事、ATP 挑战赛到 ATP 巡回赛一级级跃升的选手屈指可数。
更多年轻选手如负于商竣程的杜佑一般,逐渐泯然众人。2020 至 2022 年期间,杜佑与张之臻等顶尖选手交手时,还能打出胶着比分,短短三年间便被拉开明显差距,这样的案例在各省市队一线主力中并不少见。若年轻选手连续在 ITF 赛事中遭遇 " 一轮游 ",不仅耗费资金,更会严重打击信心。不少选手因难以支撑,选择回国发展。
腰部选手的发展困境,还折射出中国网球人才上升通道狭窄的深层问题。在今年上海大师赛上,27 岁的摩纳哥 " 黑马 " 瓦舍罗从资格赛一路逆袭夺冠的剧本,在中国网坛难以复制。目前,各省市队选手的上升通道相对狭窄,若 20 岁出头未能打出成绩,大多会选择在全运会后退役,进入高校完成学业,或转型为教练。这种 " 一届全运定生涯 " 的现状,使得许多有潜力的选手过早离开赛场。

国内赛事资源配置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腰部选手的困境。曾为大批国内选手提供参赛机会的中国网球巡回赛,如今赛事规模大幅萎缩,而且未与 ITF 积分体系挂钩,吸引力大大减少。
随着中国网球赛季逐步完善,大量欧美选手涌入国内挑战赛,进一步挤压了本土选手的参赛空间和积分获取渠道。全运会自 2021 年起取消网球成人组团体项目后,各省市队对项目的投入随之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对腰部选手的支撑。
据业内人士分析,若要改变这一困境,需从多方面发力:优化国内赛事体系,推动中巡赛与 ITF 积分挂钩;在国内举办的挑战赛中,为本土选手预留一定比例的外卡;加强各省市队与国家队的资源联动,为腰部选手提供更多出国训练和比赛的机会,让更多选手能在职业道路上坚持更久。
中国网球的整体进步,既需要顶尖选手作为标杆,也离不开扎实的人才厚度。只有让更多处于腰部的选手获得持续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中国网坛才能形成健康的金字塔结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