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郭儒逸
5 月 21 日 12 时 05 分,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白烟翻涌,烈焰冲天,"XR-11" 卫星搭乘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
"XR-11" 由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赛德雷特 ")设计、研发、制造,是株洲首颗自研自造的遥感卫星。"XR-11" 的发射被赋予多重意义——株洲在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由此成为湖南首个具备卫星全链条研制能力的城市。
株洲的北斗产业从 " 零 " 到 " 链 ",历时不过短短 4 年。
该产业园所在的株洲经开区,2017 年 10 月才挂牌成立。起初数年,经开区主导产业历经多次选择,文旅、生物医药等先后被寄予众望。时至 2021 年,湖南考虑到株洲的产业基础和承载能力,决定将北斗产业园布局株洲。
北斗产业园当年 12 月落户株洲经开区,从一片空地起步,持续吸引诸多北斗产业链企业入驻,赛德雷特就是其中之一。2024 年,株洲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已超 170 亿元,同比增幅 38%。其中,北斗核心产业规模过 40 亿元。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工信部持续推动北斗产业发展及规模应用,同时深化央地联动以形成合力。此外,也在加速打造北斗产业生态和时空信息产业新格局。今年 9 月,工信部与湖南省政府在株洲召开会议,目的便是进一步强化部省协同,推动湖南北斗产业及规模应用发展。
今年 11 月,时代周报参加工信部组织的 " 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 ",走进湖南,探访株洲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举措,北斗产业园是调研重点。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2025 年上半年,株洲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月度总产值平均增速超过 34%。这一集群已构建起涵盖部组件研发、整星制造、星座营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
" 天上星星参北斗,北斗园区看株洲。" 在株洲云龙大道的这一标语,让人印象深刻。株洲北斗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实际上株洲原先就具备诸多发展北斗产业的先天优势。
株洲是 " 一五 "" 二五 " 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这座老牌工业重镇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众多第一。株洲拥有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两大优势产业,与北斗产业具有天然的适配性。湖南是北斗核心技术策源地和北斗技术创新引领区,聚集了国内北斗产业 80% 以上的核心技术资源。
去年,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株洲榜上有名。今年上半年,株洲北斗核心产业上半年增速达 34.37%,在 39 个全国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发展北斗产业,只是株洲 " 十四五 " 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落子之一。2024 年,株洲工业、制造业占 GDP 比重均位居湖南省第一。目前,株洲国省级产业集群达 15 个,其中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3 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3 个,数量位居同类城市前列。
单点落子,全产业链布局,再到生态体系打造,株洲正加快构建 "3+3+2" 现代产业体系。第一个 "3",即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 3 个优势产业;第二个 "3",即突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 3 个战略产业;"2" 即指 " 两个一批 ",一是升级陶瓷、服饰、烟花爆竹等一批传统产业;二是布局功率半导体、永磁动力、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
从制造卫星到照亮现代产业体系星座,株洲这座从不缺少 " 第一 " 的工业重镇,正在新型工业化的星图上标注自己的新轨道。
串 " 珠 " 成 " 链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994 年启动建设,是继美国 GPS、俄罗斯 GLONASS 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而直到 2021 年底,北斗产业园落户之前,株洲的北斗产业还是一片空白。
位于北斗产业园的赛德雷特卫星智能制造工厂,也从一片空地开始建设。" 株洲当时想打造北斗产业集群,和公司发展阶段正好契合,因此选择了株洲。" 赛德雷特副总经理刘正峰介绍说," 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和公司卫星研制紧密相关,通过北斗产业,能把上下游企业引进来,形成规模化全产业链。"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最终,赛德雷特决定将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株洲。洽谈之后的 20 多天,赛德雷特卫星工厂 2022 年 1 月 20 日签约入驻株洲北斗产业园。
" 与同类公司相比,我们的优势是通过更优化的结构设计,让卫星更轻量化,降低发射成本。" 赛德雷特生产部部长杜洋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商业卫星发射费用以公斤数计算,按 6 万元 -8 万元 / 公斤的费用计算,"XR-11" 卫星的发射费用为 1000 多万元。考虑到该卫星比同类卫星要轻 100 多公斤,发射费用节约明显。
杜洋还介绍,赛德雷特已打造柔性化平台,据不同载荷调整平台。这种情况下,平台如同搭积木一样能任意变换,灵活度得到巨大提升。
核心企业对于产业链企业无疑具有巨大吸引作用。2024 年 10 月,赛德雷特启动空天技术创新孵化中心,首批完成 5 家航天企业入孵。
因产业聚集而来的,还有山河星航。山河星航专业从事载人轻型飞机和无人机的研制销售及通航运营。在全复合材料载人轻型飞机领域,该公司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取得民航适航认证的 " 阿若拉 " 机型,具备高原起降和自动驾驶等能力。
山河星航运营总监黄鑫表示,考察多个城市之后最终选定株洲,是基于当地多重产业优势。作为湖南首家 A1 级通用航空机场,株洲芦淞机场可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湖南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省份,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株洲还拥有国内领先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产业基础扎实。
"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扩大无人机产品的供给。" 他介绍称,山河星航正推进的重点项目,包括载重超 3 吨的多用途轻型无人运输飞机、货运大载荷多旋翼无人机系统、新型混动垂起平飞航空器等。
黄鑫认为,山河星航的整机制造牵引效应已初步显现,未来借助市场资源整合,将进一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株洲本土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升级。
株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何独特路径?
株洲发展北斗产业,模式特征清晰精准——着力构建 "1+2+3+N" 体系,即成立一个研究院、打造两个中心、建设三个基地、打造 N 个产业化示范亮点工程。
产业布局决定城市未来发展高度。北斗产业园成为株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之一。株洲不断因时制宜,完善北斗产业链发展规划,高定位建设北斗产业园,着力在产业发展、规模应用两端发力,统筹推进。
在株洲,年产 20 万台新能源汽车、公交车、物流车均装有北斗系统;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功能,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列车安全防护防控系统。株洲还持续出台配套措施,创建北斗产业投资基金,构建专项债、银行项目贷、产业基金等立体的资金支撑体系。
时代周报记者调研了解到," 厂所结合 "(制造厂和研究所)是株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路径之一:一方面依托本地制造基础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借助研究所资源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形成具有鲜明株洲特色的产业协同路径。
株洲不乏 " 厂所结合 " 的典型案例,比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等。" 一厂一所 ",相辅相成,协同明显。
随着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制造和研发的正向互动也延伸至其他领域。在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天元智能科学、航空产业研究院等新兴研发机构纷纷成立,截至目前各类创新平台已突破 1000 家,总数居省内前列。
杜洋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赛德雷特也已融入株洲 " 厂所结合 " 的制造业特色,已与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空天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关系,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
" 公司积极参与共建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还牵头组建空天技术创新孵化中心和创新联合体。" 在杜洋看来,利用研究院所的试验设施、检测平台和专家智库,能弥补自身不足,比如共同研发 " 精密管道轨控卫星平台 " 等。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株硬集团 ")与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制造和研发互动的典型。
硬质合金被称为 " 工业牙齿 ",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 用到硬质合金的地方很多,比如汽车发动机内部构造和所有电子设备的 PCB 板(线路板),都需要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完成。" 株硬集团型材分公司副总经理凌芝介绍,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市场对高品质线路板的需求越来越高,而 PCB 微钻的钻头就是用硬质合金生产。株硬集团则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这种高端材料的厂家。
她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不同线路板对钻孔的要求不同,有的需要一次性完成,有的线路板较难加工,可能钻到一定孔数之后,就要替换新钻头。这一过程要保持稳定,精度要保证,不能出任何问题。
随着 AI 芯片算力倍增,AI PCB 层数已超 30 层,微孔深径比≥ 25 倍、孔径≤ 0.25mm 成为 AI 服务器用 PCB 的主流需求。这种情况下,PCB 微钻的弯曲折断力大幅下降,磨耗也成倍增加。这类产品无论是钻头刀具的生产还是钻头用的硬质合金棒材的生产,都极具挑战。
依托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株硬集团正系统推进从粉末制备到工具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9 月,工信部等多部门下发相关方案,提及加快钨硬质合金等高端产品应用验证,鼓励下游用户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开放应用场景,打造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培育新兴市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