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1-16
隆基绿能,最近憋了哪些大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赶碳号科技

当整个光伏行业还在内卷的泥潭里摔跤、混战成一团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迟早要被摊开:真正的反内卷,到底靠什么?

赶碳号这两年跑电站、看财报、和企业家们聊得越多,越坚定一个判断——所谓高质量发展,落到咱们制造业身上,说到底是几个字:好产品能不能撑起好的现金流。还有就是,什么样的前沿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力,并推动企业领先竞争对手半个身位?至于什么技术路线之争、阶段性价格战、谁在风口谁跌落神坛,这些都会被时间所遗忘,最后还能留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其实只有——产品力。

如果说 2024 年是光伏全行业被动挨打的一年,那 2025 年前三季度,隆基在财报和产品线上的动作,已经有了明显的对焦:一边,把过去两年积累的问题摊在报表上," 止血 "" 清仓 ";另一边,把资源压到新一代产品和前沿技术上,用产品力去为未来的盈利能力铺底——最新的集中展示,就是三天内连续两篇登上《Nature》的 HIBC 电池与柔性硅基叠层电池研究成果。

在低价竞争仍未退潮的当下,这种选择的含义,很值得拆开来看一看。

业绩还在 " 冬天 ",产品已经在为 " 春天 " 预备弹药

先从冰冷的数字说起。

2025 年前三季度,隆基实现营业收入约 509 亿元,同比下降 13% 左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约 34 亿元,同比减亏接近一半。三季度单季看,营业收入约 181 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约 8.3 亿元,比去年同期十几亿元的单季亏损收窄不少。

另一个更关键的指标,是经营性现金流。去年同期,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是负的八十多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转正到十八亿多。这意味着,在价格还躺在地板上的时刻,隆基已经通过费用管控、采购节奏调整、库存结构优化,把经营模式从 " 流血扩张 " 拉回到 " 有现金流入 " 的轨道上来。

与此同时,公司在三季度对有减值迹象的资产,集中计提了约 8.94 亿元减值准备,其中存货跌价准备约 5.35 亿元,主要来自电池和组件产品的价格下行;固定资产减值约 3.46 亿元,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合同资产也做了相应调整。公司测算,这一轮减值合计减少三季度合并净利润约 7.4 亿元。

这组组合拳的意思很清楚:不再拖延,把过去库存、产能布局、产品节奏上的失误,尽可能一次性 " 认账 ",让报表先痛一阵,把包袱卸下来。

但如果只看到这里,最多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隆基处在深度出清周期里,亏得比去年少一点。真正决定它能不能从这轮价格战里站起来的,还得看另一边——接下来用什么产品赚钱。

HIBC:又把晶硅电池效率天花板往上顶了一大截

11 月 10 日、13 日,隆基绿能联合多所高校团队的两项研究成果,连续登上《Nature》。对一个已经在一线产能里厮杀多年的光伏巨头来说,这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的 " 技术底牌 " 披露。

图 1:HIBC 太阳电池的关键光电性能

先看 HIBC。

传统的晶硅背接触电池,通过把正负极接触和金属电极全部移到电池背面,最大限度减少正面金属栅线遮光,是近几年晶硅高效化的主攻方向之一。但在工程实现上,这条路并不好走:

一方面,N 型、P 型区域的钝化接触工艺要求差异巨大,很难在一块电池上同时做到 " 各自最好 ";

另一方面,背接触结构下的电流路径更复杂,对垂直导电能力、横向漏电控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加上切割边缘的缺陷、损伤复合,会严重拖累实际转换效率。

隆基这次拿出来的,是一套 " 非晶 + 多晶 " 的杂化背接触结构:

在 P 型区域,采用低温工艺制备的非晶硅接触,重点解决界面钝化和接触复合问题;

在 N 型区域,则采用高温工艺制备的多晶硅接触,发挥其在载流子选择性输运方面的优势。两种材料各司其职,分别构建出性能优良的 P 型、N 型钝化接触。

图 2:激光处理对非晶硅膜层的影响

针对 P 型非晶硅接触层 " 竖向导电弱、横向漏电难控制 " 的老大难问题,团队引入了激光诱导局域晶化技术:只在金字塔纹理尖端极小的区域,把非晶硅 " 点状 " 地转化为纳米晶硅,像在垂直方向打通一条条 " 电流通道 ",大幅降低接触电阻;而其余大面积仍保持非晶特性,继续提供良好的表面钝化和横向隔离效果。

再往外一层,是原位边缘钝化工艺。电池在切片后,边缘区域往往是缺陷密度最高、复合最严重的地方。隆基团队在制程中同步为这些 " 脆弱地带 " 披上一层钝化 " 外衣 ",把边缘复合压低,让实验室中的好数据能尽量落地到大面积电池上。

图 3:冠军 HIBC 太阳电池的功率损耗分析

这一整套结构,构成了所谓的 HIBC ——非晶 - 多晶杂化背接触电池。基于隆基自家硅片平台,HIBC 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做到 27.81%,同时保持高开路电压和高填充因子,整体性能站到了晶硅电池的第一梯队。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条全然陌生、远离量产的实验路线,而是基于现有 TOPCon、HBC 工艺经验上做出的结构突破,保留了与量产线兼容的可能性。

图 4:高效硅基太阳电池的进展和理论分析

在组件侧,公司已经给出更接近业务的指标:目前基于 HIBC 电池的组件,量产组件效率已达到 25.9%,在 2382mm × 1134mm、约 2.7 平方米的版型下,组件功率可以做到 700W 以上,面向的是全球高端分布式场景,尤其是欧洲市场,已经形成较为可观的溢价水平,后续也会逐步推向国内工商业屋顶。

对长期被价格战 " 按在地上摩擦 " 的光伏制造业来说,这样一条路线至少说明两件事:

一是,晶硅电池的效率天花板还没有到头,在现有平台上通过结构创新、工艺组合,仍可以挖出更大的效率空间;

二是,只要产品在效率、功率、安全性上真正拉开差距,哪怕在低价环境下,也仍然存在一定的价格带,可以用 " 好货 " 挣回一部分合理利润。

柔性硅基叠层:如何把硅片 " 削薄 ",把场景做厚?

另一篇登上《Nature》的文章,则把目光投向了硅基叠层电池,而且走了一条不少人原本并不看好的路——超薄柔性晶硅。

在行业的既有认知里,单晶硅以其脆性和刚性著称:适合做大尺寸、高刚度的地面电站组件,但谈到轻质、柔性、可弯折,大家通常会想到金属箔、聚合物基底,而不是硅片本身。

图 1 创纪录效率的柔性叠层电池

隆基团队这次干的事情,有点 " 逆向思维 " 的意味:

一方面,把晶硅片厚度削到只有几十微米的级别,让它在力学上不再是 " 一块玻璃 ",而更像一张有韧性的薄片;

另一方面,在这张 " 硅薄片 " 之上,叠加钙钛矿吸收层,用叠层结构把光谱利用率和理论效率再推高一截。

薄硅本身的问题不算最大,真正的难点在于钙钛矿叠层:在反复弯折、温度周期变化下,钙钛矿功能层与下方界面极易分层失效,掉效率甚至 " 直接报废 ",这在柔性电子和柔性光伏领域都是老大难。

为此,这篇工作给出的答案,是一套 " 疏松 + 致密 " 的 SnOx 双层缓冲设计。

疏松 SnOx 层像一个微观 " 弹簧床垫 ",在晶硅与钙钛矿之间提供缓冲空间,能在器件制备过程中吸收离子轰击带来的冲击力,也能在后续使用中为温度膨胀、机械弯折预留 " 活动余地 ";致密 SnOx 层则承担起电学功能,确保界面电荷高效提取与输运,同时维持长期稳定的接触。

这套设计在微纳尺度上,把 " 抗弯折 " 和 " 高效率 " 这两件看似矛盾的要求,绑在了一起。

实验结果是:在超薄硅片上构建的柔性叠层器件,不仅可以实现小弯曲半径的反复弯折,而且在实验室小面积上做到了 33.4% 的转换效率,刷新了柔性硅基叠层电池的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原本只属于 " 刚性电站组件 " 的高效率晶硅平台,正在向更轻、更薄、更柔性的方向延展——可以是车顶、机舱、移动载具,也可以是对重量、形状极为敏感的空间光伏场景。对于追求单位重量输出功率、复杂曲面覆盖能力的应用来说,这条路如果走通,本身就是另一个量级的成长空间。

站在企业维度,柔性硅基叠层至少提供了三个层面的价值:

一是技术储备层面,为后 TOPCon 时代、后常规 BC 时代预埋了一条效率与场景 " 双升级 " 的通道;

二是品牌和定价层面," 三天两篇《Nature》+ 多项世界纪录 " 的技术形象,会通过时间差,慢慢转化为高端场景的产品溢价;

三是产业话语权层面,在未来叠层路线、柔性路线博弈加剧的情况下,隆基可以拿出一整套从器件结构到可靠性验证的路径,而不是被动跟随。

从前沿技术到财务报表:产品力如何修复业绩?

任何技术,只有转化了才有价值。让我们回到业绩本身。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无论 HIBC 还是柔性叠层,都还没有在财务报表上贡献太多收入,它们更多是一份 " 未来选择权 "。真正支撑当下现金流的,还是主战场上的那几类量产产品—— TOPCon、BC,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高功率、高可靠性组件。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 " 产品视角 " 来审视隆基的业绩修复路径。

从量上看,隆基前三季度硅片对外销量 38.15GW,电池与组件对外销量 63.43GW。在光伏需求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量能撑住本身已不容易;更关键的是结构上的变化—— BC 组件的同比占比提高,叠加 HIBC 小规模产线的导入、HIBC 组件在高端分布式市场形成溢价,这些都在缓慢改善公司整体的平均单瓦毛利。

从成本端看,三季度大额减值之后,库存结构、产能结构已经比去年同期干净不少,隐性亏损被 " 摊明 " 在表内。配合经营性现金流转正,意味着企业开始有余力把更多资源投向真正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而不是被库存拖着跑。

从定价权看,HIBC 组件在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已经能拿到一定溢价;BC 组件在相同功率区间、相同场景下,仍能保持比主流 TOPCon 高出一个档位的电站收益表现。哪怕短期内这种溢价无法完全在财报上摊开,也在通过订单结构、客户结构的优化,慢慢改变收入的 " 含金量 "。

如果把这些产品因素同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叠在一起,会看到一条渐渐清晰的轨迹:

亏损,仍然存在,但幅度在收窄;

价格战,还没有结束,但公司已经不再用 " 拼量、拼扩产 " 去硬扛,而是更多地用效率、功率、安全性和场景适配性去争取更好的订单质量;

技术路线,不再只盯着当下,而是通过 HIBC、柔性硅基叠层把视野延伸到了下一轮迭代。

这就是赶碳号理解的隆基 " 反内卷 " 的底层逻辑:

不是摆脱竞争,而是换一种竞争——从拼谁扩得快、谁降价更快,转向拼谁的产品更经得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算账,谁能让每一度电、每一平方米组件都有更高的长期收益。

后记

人无完人,同样也没有完美的企业。隆基有时有点 " 招黑 " 体质,但即使退一万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隆基自创立以来对于技术的追求、对于产品质量的底线坚守,还是业界公认的。

价格战终究会过去,产品要活得比价格长才行。

对于整个光伏制造业来说,这轮价格战带来的伤痕不会短时间消失,库存、资产负债表上的坑,还要靠时间慢慢填平。

但有一点,赶碳号在这一年密集跑企业、看项目时,越来越确定:反内卷不能停在口号上,必须落到产品力上,也只能落到产品力上。

隆基过去两年犯过错,也为此付出了不小代价;但从今年 " 三天两篇《Nature》" 到 HIBC 组件在海外高端市场的落地,再到柔性硅基叠层为未来场景打开的想象空间,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在最艰难的周期里,把相当一部分筹码压在了 " 产品 " 这门硬功夫上。

价格战总有一天会过去。那一天,市场不会去回忆谁当年报价最低,只会看——谁的组件在电站里活得更久、发得更多,谁的产品当得起 " 高质量发展 " 这几个字。

如果说这一轮隆基的调整有什么值得观察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当价格战烧到尽头,它选择让产品,替自己说话。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制造业 资产负债表 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