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 11-16
面对“致敬”,饿了么“淡定”发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最近,美团 " 致敬老朋友 " 的营销引发热议。

从 " 黄的灵,蓝的赢 " 的玩梗,到现在 " 致敬老朋友 ",即时零售的热浪下,各家的营销动作、补贴动作不断。

今年以来,外卖行业总是让人多巴胺分泌不停、情绪价值拉满,这届爱吃瓜的网友们便有了精神与物质的 " 双丰收 "。

网友们的评论也亮了:

" 真实的商战朴实无华(手动狗头)嗑 CP 嗑上头了 "

" 别人只是改名了而已……不如多送点券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吃瓜之余,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这部 " 连续剧 " 到底有怎样的 " 门道 "。

饿了么发券:" 热点 " 也是用户的 " 福利点 "

对于这次 " 致敬 " 营销,饿了么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上线了优惠力度更大的会场,咔咔一顿发券。

在玩梗的同时,用户们也没忘记一边在饿了么领券,一边点上一杯初冬的第一杯丝袜奶茶。

你看,用户的消费决策永远是那么的理性且务实。

热闹归热闹,真要到了下单时候,大家还是会用脚投票。在网上 " 吃完了瓜 ",现实里好好吃饭才是正经事儿。

用实际的业务动作回应,其实符合饿了么一贯的务实风格:"不错过每一次补贴用户的机会 "。对于饿了么来讲,但凡有关注度、有热点流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用户。

毕竟对于用户而言," 梗 " 再好玩儿,也远不如发红包来得实在。

上线了优惠力度更大的会场,不仅是一种回应,也是一种务实的表态:饿了么真正看重的是用户体验。

特别是今年双 11,即时零售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量之后,业务带来的增量价值,已经被行业各方充分认识到了。于是,怎么让用户消费得爽,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儿。

看数据:天猫双 11 期间,华为在闪购的成交周环比增长 1910%,超级安踏的闪购成交月环比增长 144%;" 双 11" 期间,全国已有超过 37000 个品牌商家、40 万个门店接入淘宝闪购。

数据增长表明两件事儿:

1:饿了么变 " 橙 " 之后,淘宝闪购服务消费者长尾需求的能力更强了。

说到底," 拼刺刀 " 到底拼的还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过去,即时零售,满足的是大部分用户的核心需求,比如,外卖、送药。行业到了 " 拼刺刀 " 阶段,其实就是拼各家满足用户长尾需求的能力。

满足长尾需求的能力更强,对于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 闪购 " 能做的事儿变得更多,用起来更方便了。比如外出旅游时相机内存卡丢了,淘宝闪购下一单就能解决。

2:让消费者爽这件事儿,不在于改或不改名,而在于即时零售的新生。

蒋凡在阿里 8 月份财报会上表态,饿了么这些年的进步 " 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上,而是基础能力建设。二者整合为阿里投资远近场结合提供坚实基础。"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其实就是把阿里 " 基础能力 ",更好地在即时零售市场发挥出来,用户领完券,下完单,有了高质量的交付,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才更有意义。

所以,改名这件事儿,其实是一个 " 水到渠成 " 的结果。这好比 " 乔迁新居 ":以前是两口子过日子,一套两居室的小房子就够了,但如今二胎放开了,家里人丁多了,物质条件更好了,自然要换个大房子。

所谓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从饿了么到闪购,从送外卖到送万物,表面上是业务线进一步拓展了,阿里的大消费平台战略也有了新的格局,由此,阿里服务消费者的能力更强了,淘宝闪购的 " 担子 " 也更重了。

饿了么 " 橙了 ",消费者也就 " 爽了 "

阿里大消费平台战略落地中,饿了么变 " 橙 " 这件事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盘来看,淘宝闪购对于阿里大消费的意义,在外,但是更在内。

实际上,对当下阶段的阿里而言,做团购、外卖,重要的不单单是烧钱抢占多少份额,更重要的是实现阿里内部的 " 大消费循环 "。

怎么释放阿里生态内生的增量,促成这个 " 大循环 "?

答案还是用户体验。

过去,行业的增长思路是,找外部增量。所谓找外部增量,就是从做一个用户的生意,到做 N 个用户的生意。比如,原来平台的用户是 5 亿,增长到了 6 亿、7 亿,体量越做越大,业务就越做越大。

像淘宝这样的国民 APP,用户体量足够大之后增长思路就变了,需要找生态内的增量,更多地满足用户的获得感。

如今的淘宝有 10 亿用户,是最大的线上消费平台之一。用户体量足够大,用户需求就会更多样化,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饿了么升级成为淘宝闪购的意义,就是在让消费者 " 吃好一碗饭 " 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用户体验的 " 获得感 "。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周五晚上参加同学聚会,饭局结束大家约着去球场打球,但下班后穿着皮鞋的你恰好没带球鞋,过去也许你会遗憾拒绝,但现在,你可以直接选择通过 " 淘宝闪购 " 下单,饿了么的骑手会在 30 分钟左右直接送到球场。

让用户少一点生活中的遗憾,多一份满足感和确定性,这才是 " 送外卖 " 到 " 送万物 " 的终极奥义。

今天线上消费生态版图,阿里是最完整的:

商品消费——淘宝天猫;服务消费——飞猪、饿了么;即时消费——淘宝闪购。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就是把阿里核心的供应能力集合起来,集中到淘宝这个 10 亿用户需求的入口。于用户而言买得更方便、买得更省心、买得更实惠。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反映到数据上,直观地就是单量表现。

淘宝闪购上线后,在行业激烈竞争中,饿了么强大组织协同性与战斗力,推动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 1.2 亿单,8 月的周日均订单量达到 8000 万单。淘宝闪购的日均活跃骑手规模超过 200 万。

让消费者买得更爽,关键在于两点:

一个是品类;另一个是频次。

消费行业,新品类能带来新增量。

比如,对于商品消费来说,做透 3C 这个品类之后,如果做透美妆就会有新增量;对于服务消费而言,做透外卖品类,票务、出行就是新品类增量。

所以,闪购本质上是拓展 " 到家品类 ",不只是餐饮这一个品类,还有美妆、日化、3C 等。品类多了,用户的选择自然就变多了,千人千面的消费需求,就更容易被满足。

比如,带孩子出门旅游,奶粉、辅食、尿不湿都能应急送,车子电瓶坏了抛锚在路上,闪购个搭电宝就能解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都能被淘宝闪购更好地满足。

拓展消费品类之外,提高频次也很重要。

消费讲究的是 " 高频带低频 "。相对高频即时零售,带动相对低频的电商、酒旅,消费在阿里生态内部才能更好地循环起来。

高频带低频,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提升用户复购降低流量成本。消费生意的规模效应,本质上也是复购频次带来的流量成本降低。

平台流量成本降下来了,饿了么再以" 发券、补贴 " 的形式,把这份省下来的成本回馈给消费者,让用户买到了真实惠的商品和服务,又进一步促进复购。

这个过程中,饿了么不单单是履约,更是高频流量,高频业务,进而带动整个阿里的消费生态。

用户需求不是单点的,而是高并发的。

用户的衣食住行诸多需求,作为超级 APP 的淘宝都要满足。今天的淘宝是国民级的应用,是 10 亿人消费需求入口,怎么更好地去满足 10 亿人的高并发需求?这才是阿里 " 大消费平台 " 战略的核心使命所在。

更好地满足 10 亿人的需求,背后需要靠阿里的组织架构、服务体系的系统性能力。这是阿里一直在做的,也是阿里所擅长的。

同样,这也是饿了么 " 橙了 " 的最底层逻辑。

写在最后:

对于阿里来说,淘宝这与饿了么的融合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在消费行业里,饿了么是开拓者也是行业标准的定义者。接下来,新的融合,究竟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惊喜?

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饿了么 淘宝 双11 阿里 用户体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