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资讯网 昨天
和众汇富研究手记:钙钛矿突破提振光伏信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游经碧研究员团队近日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光电转换效率高达 27.2% 的原型器件,并显著提升了运行稳定性。据悉,该电池在标准光照条件下持续最大功率点跟踪运行超过 1500 小时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 86% 以上;在 85 ℃的光热耦合加速老化条件下经过 1000 小时测试,依然保有逾八成性能。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国内实验室水平,也标志着我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 " 高效与稳定 " 两大核心指标上实现了新的平衡。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进展被业内视为迈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将为光伏技术革新注入新的动能。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成本、高效率及可柔性制备特性,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过去十年间,其效率从最初的 3.8% 迅速提升至超过 26%,此次突破至 27.2%,进一步缩小了与晶硅电池之间的差距。更具意义的是,研究团队通过优化氯元素分布、引入草酸盐 " 锁氯 " 策略,有效改善了薄膜晶体质量并抑制载流子复合,大幅延长了器件寿命。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种 " 效率 + 稳定性 " 双提升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钙钛矿商业化的瓶颈问题,也为上游材料企业与设备厂商带来了新的成长机会,产业链技术壁垒有望随之重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科研成果出现的时点,恰逢国内光伏产业链价格在经历长期下行后出现回稳迹象。自三季度以来,伴随 " 反内卷 " 政策推动和产能出清进程加速,硅料、硅片等关键环节价格开始回升。据行业统计,多晶硅价格环比上涨超过五成,硅片价格亦有明显修复,部分龙头企业的盈利水平显著改善。A 股光伏板块总市值重回两万亿元关口,显示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和众汇富认为,价格回升不仅反映了供需关系的边际改善,也体现出产业政策引导下的结构性优化趋势。

在过去两年中,光伏行业曾因过度扩产与激烈价格竞争陷入低效博弈。随着政策端强调 " 有序竞争 " 和 " 高质量发展 ",行业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多地政府推动技术标准统一、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约束,为头部企业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从供应端去化到需求端恢复,产业链正逐步实现良性循环,而科研层面的突破正好与产业修复的周期形成共振,为新一轮增长积蓄力量。

在资本市场层面,投资者对光伏板块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部分机构认为,经历上一轮深度调整后,板块估值具备修复空间,叠加技术创新与全球能源转型背景,光伏长期逻辑依然稳固。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市场主线正在从传统晶硅制造环节转向技术创新与材料升级领域,钙钛矿路线的进展无疑为光伏赛道带来了新的投资方向。尤其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如封装材料、真空设备、钙钛矿叠层组件等领域,相关企业有望在未来 2 至 3 年内迎来业绩兑现窗口。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从实验室原型到规模化量产仍需时间。钙钛矿电池在大面积一致性、封装耐候性及生产工艺标准化等方面仍存在挑战。和众汇富认为,技术商业化的过程往往伴随验证周期与成本压力,短期市场不宜过度乐观,但长期潜力仍然巨大。随着更多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中试生产线,钙钛矿技术预计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实现量产突破,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

从宏观层面看,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为光伏产业提供了持续动力。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是 2023 年的三倍,中国依然是最大的市场与制造中心。政策端的持续支持、资本端的积极布局以及科研端的持续突破,共同构成了中国光伏产业 " 从周期走向成长 " 的新逻辑。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未来产业链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端是具备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另一端则是依托新材料、新结构快速切入的新兴力量。

总体来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钙钛矿电池效率突破,不仅是实验室成果的里程碑事件,更可能成为行业信心的转折点。它与光伏价格回升、政策导向优化、资本情绪修复共同作用,构成了当下中国光伏产业复苏与升级的核心支点。和众汇富认为,随着 " 反内卷 " 政策深化与科研创新协同推进,中国光伏行业有望进入 " 技术引领 + 结构修复 " 的双轮驱动阶段,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长期价值锚点。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产业链 a股 技术创新 半导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