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林漫
巨大的屏幕、瑰丽的色彩、纤毫毕现的细节……
在 2025 年 TCL 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以下简称 "DTC2025")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在展台旁,感受着屏幕带来的冲击。在现场,时代财经发现有很多韩日客户在参观体验产品,一如当年远渡重洋去取经的中国企业。
会上,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 经过 12 年的持续投入与艰苦攻关,TCL 华星已经在印刷 OLED 领域建立起关键技术的领先优势。"
不过,TCL 华星这 12 年并不是一帆风顺,按 TCL 科技高级副总裁、TCL 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的说法,12 年间,TCL 华星起码经历了四次重点决策转变。

图:时代财经摄
12 年 4 个重大决策
12 年前,TCL 华星启动印刷 OLED 项目时,最早 TCL 华星将目光聚焦在大尺寸产品上。后来经过技术开发和商业论证,在 2021 — 2022 年期间,TCL 华星做出了决策调整,决定将印刷 OLED 重点放在中尺寸上。
赵军认为做出这个调整," 是因为中尺寸产品有足够规模,也能够为新的技术或者更好的产品表现付出溢价的应用空间。"
不过他强调,印刷 OLED 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个能覆盖从小尺寸手机到 65、75 英寸大尺寸 TV 的技术。从技术的应用来讲,它并没有什么大的局限性。
从基础能力来讲,印刷 OLED 是有机会应用于手机的,具体的时间上,需要结合自身的技术开发的进展,包括与客户的协商来确定 TCL 华星是否要启动,以及什么时候启动。
而类似的调整,赵军认为,TCL 华星过去 12 年的印刷 OLED 技术攻坚就经历过四次比较大的决策调整。
第一次决策是关于 OLED 的技术路线选择。赵军表示,当时 TCL 华星也对 QD-OLED、WOLED、FMM-OLED 等 OLED 路线做了分析研究,但后来还是选择印刷 OLED。一个是考虑印刷 OLED 在性能上的改进空间和成本、效率优势;另外一个是考虑其他路线目前都是由国外厂商主导,如果 TCL 华星跟进只能跟随,TCL 华星希望走自己的路,所以选择了新的技术路径。这个决定也让印刷 OLED 成为目前唯一由国内面板厂先发主导的技术路线。
第二个决策是决定把印刷 OLED 应用于中尺寸。这也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印刷 OLED 比较有优势的分辨率正好是在 50 到 350 之间,这个恰好是中尺寸分辨率的黄金分布;二是出于商业应用上的综合考虑,中尺寸的产品既有性能要求,又有较高的成本诉求,而印刷 OLED 相较于既有的 OLED 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第三个决策是产线主权决策。当时 TCL 华星的日本合作方 JOLED 由于自身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问题破产。TCL 华星决定把其设备、产线搬到国内,并对其设备做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升级,即现在的 t12。目前 t12 产能稳定爬坡,良率达到了 70% 以上。
第四个决策,是广州 t8 项目的启动。这是全球第一条规模化量产的 G8.6 代印刷 OLED 产线,项目设计月加工玻璃基板(2290mm × 2620mm)能力约 2.25 万片。赵军认为这也是前面十二年的积累,才将印刷 OLED 真正导向大规模量产。这个决策标志着 TCL 华星对于印刷 OLED 大规模商业化的底气和信心。
不过即使走到规模化的这一步,TCL 华星仍有自己的命题待解。
今年前三季度 TCL 华星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780.1 亿元,同比增长 17.5%;净利润 61 亿元,同比增长 53.5%;归属 TCL 科技股东净利润 39 亿元,同比增长 41.9%。
但 TCL 华星也面临着剧烈的竞争,比如目前行业内就有四条高世代的 OLED 产线已经宣布或者在推进当中。

图源:集邦咨询
韩国面板巨头三星已投资 4.1 万亿韩元用于建设其首条第 8.6 代 OLED 面板生产线,该产线将在 2026 年全面量产。
京东方(000725.SZ)宣布在成都建设第 8.6 代 AMOLED 生产线项目,总投资 630 亿元,设计产能为 3.2 万片 / 月玻璃基板投入。
维信诺(002387.SZ)也将在安徽省合肥市投资建设第 8.6 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生产线项目,设计产能 32K/ 月,投资总额预计为人民币 550 亿元。
加上 TCL 华星,目前四方总投资额已达 1800 亿元人民币左右。随着各大厂商的产线建设进度加快,预计 2026 年下半年到 2028 年之间集中释放产能。
这也势必对 TCL 华星带来冲击,不过赵军认为,印刷 OLED 现在虽然存在挑战和短板,但是在画质、成本和效率方面存在其他的 OLED 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
他认为,接下来 TCL 华星要做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功课,一个是功耗方面的改善和提升;另外一个是良率的爬坡。
TCL 科技(000100.SZ)在第三季度财报提到,现有 G5.5 印刷 OLED 产线(t12)产能正从 3K/ 月稳步提升至 9K/ 月,产品良率与品质持续改善。医疗显示产品已稳定出货,并正向 NB、MNT 客户推广,预计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未来 TCL 华星将在印刷 OLED 和 Micro LED 两大前沿技术上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
押注新 " 人机交互入口 "
除了在印刷 OLED 方面的攻坚,TCL 华星也在做一些新的探索。
比如会议当天,赵军就带着一副 AR 眼镜上台。他在台上略为得意地表示,AR 眼镜为他的颜值提升和演讲的流畅度都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而这款眼镜的屏幕来自于 TCL 华星提前布局的 Micro LED 显示技术,也是 TCL 对新 " 人机交互入口 " 的探索。
DTC2025 当天,TCL 华星就发布了全球尺寸最小的 0.05 英寸的硅基 Micro LED 显示产品和全球最高分辨率单片全彩硅基 Micro LED 显示(0.28")。
至于为什么要抢占入口,缘于智能眼镜的想象空间。
TCL 科技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提到,Micro LED ( MLED ) 作为公司重点战略布局方向,将于年底前实现规模量产与稳定交付。AR 眼镜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成长速度远超预期,预计到 2035 年全球出货量将突破 1 亿台。
赵军对时代财经表示," 业界有一种比较保守的说法,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内,AR 眼镜市场会从现在的百万级上涨到亿级。有更激进的说法是,将来的 AR 眼镜可以完全替代手机,变成人手一台的唯一的随身的智能终端。"
但赵军也表示,AR 眼镜除了智能化水平、算力交互这些基础的能力之外,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一是画质的挑战。显示的内容要足够的丰富,画质要达到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主流的水平,尤其是 PPI 全彩要求,可能是未来 AR 眼镜的基本要求。
二是体积一定不能大,发光的显示器件包括光机系统,要么是附着在镜腿,要么是附着在镜框上。如果采用大的发光器件,眼镜就会无比巨大,佩戴舒适性会大打折扣,很难让 AR 眼镜普及。
三是功耗、续航的问题。如果 AR 眼镜要做成一个出门唯一携带的智能终端,续航的问题不解决很难实现普及。
四是成本。AR 眼镜如果都是上万或者大几千的,也很难普及。
而画质、体积、续航和成本也是 AR 眼镜显示屏面临的瓶颈。
中金认为,想让 AI/AR 眼镜用着爽,芯片、交互、显示三大升级缺一不可。未来 AI/AR 眼镜可以通过摄像头、手势以及脑机接口完成信息输入,配合光波导 +Micro LED 实现近眼显示,用户无需占用双手即可获取信息反馈。
中金指出,Micro LED 的优点特别适合 AI 眼镜:一是尺寸小、集成度高,眼镜能做得更轻薄;二是自己发光,比 LCD、OLED 更亮,还省电、寿命长、反应快;而且不用复杂的基板加工和颜色转换,理论上成本也更低,所以长期来看,它很可能成为主流显示技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