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辟谣平台 11-14
胃切除后,就不会再得胃癌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胃切除术不能完全杜绝胃癌风险,术后仍有可能发生残胃癌,即在残余胃部位新发的癌变。  

残胃癌是指在部分胃切除术后,残余胃中再次发生的胃癌。残胃癌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术后胆汁返流、胃酸减少、细菌过度生长、上皮损伤累积等。例如,术后胆汁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暴露于亚硝胺等致癌物;胃酸减少则促进细菌增殖,增加炎症与 DNA 损伤。

此外,术后胃部失去神经调控和胃排空功能,进一步加重黏膜慢性刺激。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黏膜从慢性炎症、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演变为癌变的过程。  

根据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在接受过胃癌手术的患者中,术后 4 年内残胃癌的发生率约为 1.9%,而对于良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切除者,其潜伏期甚至可长达 25 年。术式也影响风险:Billroth II 胃肠重建方式由于胆汁反流更严重,相较于 Billroth I 更容易诱发残胃癌。  

更重要的是,术后发生的残胃癌往往诊断较晚、肿瘤侵袭性更强、淋巴转移路径异常,导致预后较差。相比原发胃癌,残胃癌患者常因症状与术后反应混淆(如胃胀、贫血、体重下降),而延误就诊。因此,建议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内镜随访。 

所以,胃切除≠一劳永逸。尽管手术能切除原发病灶,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 " 切断 " 胃癌风险。术后残胃仍有癌变可能,且需面对特殊的风险因素。科学应对的方式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按医嘱定期复查,特别是内镜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才能真正守住健康的后半段。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邢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青年委员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胃癌 首都医科大学 贫血 dna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