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第 4 个微信群了,欢迎来自银行、券商、基金、保险、AMC、房企的朋友,
大家心平气和地聊一些独家消息
入群和开白可加猫总微信:doudeera
本金超 150 亿美元的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经获得债权人足额批准。
为寻求股东大会及法院批准,碧桂园进一步公告了重组方案细节。
这些细节透露出了更多妥协与无奈,以及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妥协与无奈是债权人的 " 同债不同权 ",最明显莫不过转股价、配发认购价的不同。
如果说可转债 A 与可转债 B,转股价 2.6 和 10 港元差异巨大,是出于对控股股东摊薄影响的考虑。
那可转债与股东贷款转股价的差距,明面上是基于现实股价与摊薄影响考虑,本质上看就是债权人没得选择。

如果破产清算,碧桂园债权人的回收率只有 2.8% 至 11.9%。
最初方案中,转股价更低的可转债 A 最高限额只有 20 亿美元,如今提高到 75.15 亿美元,这可视为碧桂园的妥协。
债权人之间的悲欢也各不相同。
可转债 C 是针对香港创兴银行的贷款补偿,除了贷款另行协议解决之外,补偿款的转股价更是低至 1.1 港元。
原因是这笔贷款,在结构上优先于其他债券,并预期在破产清算下可以获得更好回收率。
针对澳门大丰银行的配发,配发价与可转债转股价一致,但 0.44 亿港元仅仅是支付银行某段时间利息,贷款本金同样另行协议解决。
债券持有人原本不同意针对银团贷款的担保补偿金,其中现金支付 0.89 亿美元,认股权证支付 0.89 亿美元。
很显然,国有大行为主的银团贷款方,如愿获得想要的筹码,转股价更是与控股股东一致,堪称最靓的债权人。
一系列债券转股与配发,以及管理层获取 5% 的激励计划之后,杨惠妍对碧桂园的持股比例,从 48.02% 下降至 39.83%。
债权人持股 34.55%,其他现有股东持股从 51.57% 被稀释至 20.07%。
杨惠妍加上管理层,仍持有对碧桂园高达 45% 的股权,这是一场高超的利益计算与无奈妥协。
最具争议的是股东贷款转股,不仅仅是 0.6 港元转股价的问题。
杨惠妍目前对碧桂园 11.48 亿美元的股东贷款。这些股东贷款中的 0.5 亿美元,将抵消对森林城市项目公司的收购款,剩余才全部转股。
0.5 亿美元 ( 3.6 亿元 ) 的收购价,是基于项目公司目前账面值 -3.81 亿元,综合净资产公允价值 -33.97 亿元计算得出。
实际上,森林城市主要项目公司 2024 年税后净利润 4.4 亿元,2025 年前八个月税后净利润高达 10.23 亿元,净资产也高达 32.93 亿元。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考虑,森林城市的资不抵债,也许是来自于坏账影响,但这些坏账明细是一系列的秘密。
碧桂园坦言,曾试图向第三方出售森林城市项目的可能性,但由于合资安排中的保密义务及限制,买家无法完成尽职调查,获取必须的第三方同意也极具挑战。
森林城市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碧桂园只持有 60% 权益,剩余 40% 权益由当地柔佛苏丹旗下公司持有。
换句话说,森林城市只有杨老板来才能干,不然合作伙伴不同意。
碧桂园声称 2021 年后未再对森林城市投入资金,项目独立获取融资面临障碍。而项目改造老旧设施、升级核心基础设施、重新定位都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但碧桂园对森林城市还有大量权益,其中项目公司对碧桂园应付款项高达 87.3 亿元,其中 73.44 亿元得到暂缓安排,期限为 30 年,剩余 13.86 亿元应付款将正常履行。
森林城市项目公司的财务数据,怎么看都不能合理勾稽,一个投入巨大未回收到现金的明星项目,近乎无偿送给控股股东。
碧桂园将杨惠妍塑造成 " 被迫 " 接盘的姿态,声称债权人强烈要求剥离该项目,以免成为财务和运营负担。
森林城市剥离完成后,碧桂园将继续为项目提供管理服务,费用为 " 实际成本 +5% 费率 ",以及按照未来 " 分享增值协议 " 及 " 或有价值权利 " 所收取对价不超过 2.28 亿元。
碧桂园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说 100% 责任在于控股股东,但如果利益不能平衡,博弈不能自圆其说。
就比如森林城市,中国最大地产商曾经投资最大、信心最足的一个项目。
将永远成为一个无法被剖析的商业秘密。
拉第 4 个微信群了,欢迎来自银行、券商、基金、保险、AMC、房企的朋友,
大家心平气和地聊一些独家消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