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乐先声
AI 这盘棋局,环球音乐好像铆足劲要坐在主桌上了。
最近,环球音乐集团(UMG)董事长 Lucian Grainge 在其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与 YouTube 达成继 Spotify、亚马逊之后的第三项订重大 " 流媒体 2.0 协议 ",并表示将 AI 视为下一个主要收入驱动力,将其与 5 年前重塑行业的流媒体革命相提并论。
AI 音乐的野蛮生长期曾令三大唱片公司颇为头疼。未经授权的 AI 生成作品频繁侵入流媒体平台,模糊了原创与合成的界限,也冲击了传统版税体系。然而,进入 2025 年下半年,局势正悄然发生转变。
在行业对 AI 音乐态度逐渐转变、巨头开始握手言和的背景下,AI 音乐的终局究竟会走向何方?
环球音乐、Udio 不打了?
过去几周,环球音乐动作频频,AI 战略步伐显著加快。
首先是备受关注的 " 停战 " 消息。10 月 30 日,环球音乐正式宣布与 AI 音乐公司 Udio 达成和解。根据协议,双方将结束长期的版权侵权诉讼,并携手打造一个融合创作、消费与流媒体体验的全新音乐平台。
除法律赔偿外,协议还包括新的录制音乐与词曲版权的授权机制,未来将为环球音乐旗下的艺术家和词曲作者创造更多收入机会。两家公司合作的新平台预计于 2026 年正式上线。
环球音乐在声明中称,这笔交易代表了 " 行业首创的战略协议 ",并声称,自己是全球首家与 YouTube、TikTok、Meta、KDDI、KLAY Vision、BandLab、Soundlabs 和 Pro-Rata 等公司签署 AI 相关协议的音乐企业,显然意在确立自身在 AI 音乐赛道的先行者地位。
紧接着,环球音乐又抛出第二记重拳,宣布与英国人工智能公司 Stability AI 达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 " 下一代专业音乐创作工具 "。

短短两日,环球音乐与两家头部 AI 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从维权方转变为合作方,转守为攻。
正如摩根大通分析师在环球音乐投资者的报告中写道,近年来环球音乐通过推动流媒体平台优先扶持并奖励专业艺人、而非批量生产的低质量作品,已成功抵消并控制了 AI 带来的风险。环球音乐正在通过与 AI 技术的合作,将这一威胁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环球音乐的急转弯,更像是整个行业态度的转折点。尽管各大内容方与 AI 音乐公司的法律博弈仍在继续,但整个行业对 AI 音乐的立场已在悄然转向。
10 月 28 日,美国作曲家、作家与版权商协会 ASCAP、广播音乐公司 BMI 以及加拿大作曲家与音乐版权商协会 SOCAN 联合宣布,将接受部分 AI 生成音乐作品的注册,意味着业界首次在版权层面正式承认 " 人机共创 " 的合法性。
三大行业协会明确规定,若音乐作品融合 AI 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元素,将被纳入完整授权曲库,并享受版权保护与分成服务;而完全由 AI 自动生成的音乐,暂时仍不具备注册资格。
与此同时,AI 音乐的商业潜能也在加速显化。截止 10 月,已有至少六位 AI 或 AI 辅助型艺术家登上 Billboard 各类排行榜,AI 音乐正式从卧室走向主流舞台。
比如 AI 艺术家 Xania Monet,她的作品《Let Go, Let Go》《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多次登上 Billboard 榜单。作品由美国词曲作者 Telisha "Nikki" Jones 作词 90%,并通过 Suno 与多位人类制作人共同辅助完成。
据悉,围绕 Xania Monet 的版权竞价一度白热化,最高报价高达 300 万美元,最终由音乐公司 Hallwood Media 成功签下。更令人意外的是,在过去五个 Billboard 统计周期中,每周都有至少一位 AI 艺人首次上榜。
从环球音乐与 Udio 的握手言和,到各大唱片公司、版权方陆续探索与 AI 的合作模式,一个清晰的趋势已经浮现:AI 音乐行业正从激烈的版权对抗期,迈向产业共生与融合的成熟阶段。
行业似乎已经察觉,AI 不再是威胁,而很可能是音乐产业的下一个迭代版本。
AI 音乐的终局是什么?
时间回到两年前,巴克莱研究院(Barclays Research)在一份关于 AI 音乐的报告中,对其对音乐行业的威胁并不以为然。
分析师断定,当时 AI 生成的音乐品质平庸且缺乏情感温度,即便社交媒体加持推广,由于法律和版权问题悬而未决,其对产业的冲击仍属有限。在他们看来,AI 音乐更像技术噱头,远未形成实质性的商业威胁。
短短两年后,AI 音乐技术的飞跃几乎颠覆了巴克莱研究院的预判。在今年 10 月的报告《AI in Music: Danger Zone》中,巴克莱研究院的论调突变。
报告指出,生成式 AI 音乐确实正在为行业带来利好,唱片公司若能迅速适应,新技术可用于开发经过授权的 AI 内容和 " 超级粉丝 " 专属服务,为资深乐迷提供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并为艺人和词曲作者开拓全新的创作方式、收入来源。
更重要的是,他们承了认 AI 音乐已对传统音乐行业构成威胁,如今更坚信其有能力侵蚀唱片公司的市场份额、削弱其财务状况。而事实也给予了印证,今年 10 月,OpenAI 宣布开发 AI 音乐工具后,环球音乐股价应声下跌 2.4%,可见资本市场对 AI 入侵音乐领域的戒心之重。
如果按照巴克莱的推演,在一般情景下,AI 将令环球音乐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下降约 1%,华纳音乐集团(WMG)下降约 4%。最悲观情景下,两大厂牌的 EBITDA 降幅可能分别高达 13% 和 18%。
因此,AI 音乐所引发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旋律由人还是机器谱写,却在于整个利益分配逻辑的重塑。
过去数十年,唱片公司、音乐人与发行平台之间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平衡,从音乐创作、版权归属到版税分成,这一切规则的基本前提都是 " 人类创作 "。
然而行至当下,随着 AI 介入内容生产,这一旧有平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算法创作能力的崛起彻底改变了音乐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传统的创作模式和收益分配体系也随之面临失效的风险。
过去一年多,围绕 AI 音乐的种种拉锯,其实质正是如何在技术带来的价值创造与传统音乐产业的既得利益之间重新取得平衡。各方不得不审视旧规,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最大化而展开的深度较量。
产业格局层面,AI 的加入可能加剧 " 强者恒强 " 的分化趋势。毋庸置疑的是,拥有雄厚资源和话语权的行业巨头,更有望在此轮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他们可以通过专利布局、资本投入和策略博弈,继续巩固自身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中小唱片公司则因资源匮乏而步履维艰。对这些弱势玩家而言,AI 浪潮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寻求转型自救,甚至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难以在由 AI 和大型平台主导的新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创作者方面,据巴克莱估计,全球有近三亿原本不具备专业音乐技能的人,将因生成式 AI 而踏入音乐内容生产领域。且不说,AI 带来的低创作门槛与鱼龙混杂的作品质量,让很多不具备顶尖才华的创作者面临生存危机。扎心的是,历来的所谓资本谈判博弈,常使艺人退居一隅,仅能分得残羹冷炙。
在环球音乐与 Udio 达成和解之后,音乐艺术家联盟(MAC)成员 Irving Azoff 便公开发出三连问,称在认可这一和解安排前,需先得到一些重要的答案。
比如,当音乐用于训练 AI 模型或生成新作品时,艺人、唱片公司与 AI 公司将如何分享由此产生的收益?此次环球音乐与 Udio 和解所得的款项将直接发放给艺人,抑或用于抵扣他们尚未收回的预付款?如果同一首歌曲由多位词曲作者或表演者创作,而他们对于是否授权作品用于 AI 模型训练存在分歧,又该通过什么机制决定授权?
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直指利益分配与授权控制的核心,也反映出艺术家群体对自身权益受损的深切担忧。
而对于掌握分发渠道的流媒体平台而言,AI 也可能成为重塑博弈格局的新筹码。平台一旦能够批量自产 AI 音乐内容,理论上即可降低对传统唱片库的依赖。这意味着,平台与唱片公司之间的力量对比可能随之改变,当平台不再完全受制于现有版权库,或许会在谈判中将握有更大主动权来主导用户体验和收益分配。
与此同时,AI 音乐公司则试图凭借技术优势在音乐价值链中攫取一席之地,与传统版权方、平台方展开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就目前 Suno 的听歌体验来说,哪怕不增加经典曲库,谁能确定人们以后听歌非得去流媒体平台?
由此可见,各方利益的角力由此或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归根结底,商战不是最终目的,逐利才是根本。眼下,无论是平台、唱片巨头,都在尽量尝试让 AI 创造的价值弥补传统业务的下滑,甚至开辟全新的增长曲线。或许,AI 音乐的终局并非传统势力被彻底颠覆、新兴势力独占鳌头的零和结局,而是双方走向深度绑定与利益共享的新阶段。
结语
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 AI 音乐的发展刚刚开始,其长远轨迹本就藏于未知。
回望 90 年代末,行业开始经历从实体音乐向数字音乐的转型,当时几乎没人能预料到,2025 年的市场会由流媒体付费订阅主导,下载收入完全被边缘化;1999 年 Napster 推出时,距离智能手机问世还有十多年,人们更无法想象抖音、TikTok 这类短视频应用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后来的故事,在一片免费与盗版的混沌中,Spotify、腾讯音乐等流媒体平台为了拿到音乐授权,也与三大唱片达成战略合作、占股共赢,共同将历史的进程推向了流媒体时代。
AI 音乐这场新浪潮,终究会循着历史的惯性,在各路资本的博弈中,走上一条看似陌生、实则必然的老路。毕竟,商战的剧本看似各有波澜,跌宕起伏,但在共生中实现重生,向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