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与中方领导人在韩国釜山举行了 100 分钟的会晤之后,特朗普的对华态度似乎明显变了,开始不断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很好,就连面对记者的挑拨,特朗普竟然也没有上当,甚至一边抱怨盟友,一边为中国说话。
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 11 月 11 日,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的采访时,坚称美国需要 60 万中国留学生。他直言如果将接收的中国学生减半,那么一半美国大学会倒闭。在被记者指出接收的这些学生是中国人而不是法国人之后,特朗普立马反问记者是否觉得法国人比中国人好,然后接着就抱怨起法国来,声称美国与法国人有很多问题,法国对美国技术征收不公平的关税,还对美国产品征收 25% 的税。

在同一个采访中,特朗普还拒绝置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声称的 " 台湾有事可能造成日本的存亡危机 " 这一表态。在高市早苗暗示日本可能武力介入台海被中国外交官强烈警告之后,特朗普不仅没有替高市早苗的言论站台,反而强调很多美国的盟友并不是朋友,占美国的便宜比中国还多,并且不忘补充自己和中国的关系很好,特朗普的这一表态恐怕让高市早苗甚至整个日本政坛的心都凉了半截。
比起之前动不动就渲染中国威胁,扬言加码制裁中国,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明显软化了很多,尤其是在对比收割起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盟友时毫不留情的态度,这种转变就更加明显了。

(特朗普与高市早苗)
有人觉得特朗普 " 想通了 ",开始重视对华关系,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他对中国的 " 示好 ",全是冲着利益来的。以批准 60 万中国留学生赴美计划为例,特朗普看重的是这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毕竟中国留学生每年贡献超 140 亿美元学费,尤其是中部非顶尖高校,没了这笔钱根本活不下去。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中有能够让特朗普坐下来好好谈的筹码。稀土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 " 命门 ",中国一旦限制出口,美国芯片、新能源产业就得停摆;美国农场主面临大豆滞销,中国的采购能帮他稳住农业票仓,10 月底,中美好不容易达成共识:中国暂停 10 月 9 日出台的稀土出口限制措施一年、购买美国大豆,美国则把芬太尼相关关税从 20% 降至 10%,整体对华关税从 57% 降至 47%。特朗普自然需要好好捍卫目前的成果。

也就是说,特朗普对华态度的转变,从来不是 " 想通了 " 要维护全球和平稳定,而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利弊权衡。说到底,特朗普既不是 " 盟友的敌人 ",也不是 " 中国的朋友 ",他只是个把外交当生意的商人政客。对盟友,他算的是 " 能榨多少利益 ";对中国,他算的是 " 能换多少好处 "。没有永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是他的核心逻辑。
但这种实用主义外交也存在明显风险。特朗普对盟友的反复敲打,正在不断消耗美国的盟友信用。而对中国的 " 示好 ",若仅停留在口头承诺、缺乏实际行动,也难以真正改善中美关系。

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不会因特朗普的短期表态而放弃核心利益,更不会接受美国 " 既想占便宜又想卡脖子 " 的无理要求。倒是高市早苗这位一心想要抱美国大腿,试图鼓吹 " 台湾有事就是日美有事 " 的日本首相,应该掂量掂量,如果真的妄图干涉中国内政,却被美国一脚踢开,代价自己能否承担得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