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中国神舟 20 号载人飞船因遭遇太空碎片撞击推迟返回,事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这次突发状况不仅让航天员的安全问题成为焦点,也凸显了太空垃圾对全球航天任务的严峻威胁。
与此同时,俄罗斯专家提出了 5 种防御建议,希望为中国航天提供借鉴。这场围绕太空碎片的技术讨论,背后是对航天安全和国际合作的深刻思考。

神舟 20 号的延迟返回始于 11 月 5 日。
当时飞船在轨运行时受到太空碎片撞击,导致飞船安全性受到威胁。
中国航天部门随即启动全面排查机制,确保飞船结构完整性和航天员生命安全。

太空垃圾问题近年来日益严重。根据 NASA 和欧洲空间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地球轨道上分布着有 36500 个大于 10 厘米的碎片,以及数百万个更小的碎片。这些高速运行的残骸源于废弃卫星、火箭部件等,威胁着各国的空间站和卫星任务。
太空垃圾的增长与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频繁的卫星发射活动使问题更加复杂。尽管国际社会多次呼吁治理太空垃圾,但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成为主要障碍。

针对这一问题,俄罗斯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教授叶夫根尼 · 斯捷平提出了 5 种主动防御方案:设置拦截网、部署激光防御器、研发电磁防御机制、打造等离子束和垃圾捕获装置。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烧毁碎片、改变轨迹或直接捕获的方式,降低撞击风险。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主要采用被动防御体系,包括外层防护罩和航天员定期维护空间站外层结构等。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在面对大型碎片时显得力不从心。

俄罗斯的主动防御建议引发了技术讨论。尽管这些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研发成本高、技术复杂性强,短期内难以全面推广。
此外,主动防御技术可能涉及国际空间法的相关问题,例如激光或等离子束的使用是否符合国际规范,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协调。
中国在应对太空垃圾问题方面有着明确的策略。除了优化现有的被动防御体系外,加速主动防御技术的研发也势在必行。
例如,利用激光技术清理碎片或研发高效捕获装置,都可以显著提升空间站的安全性。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