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博物馆 11-12
这座焕新开放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青铜器多到叹为观止,能待一整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上周,我专门飞了一趟湖北,参观了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

它凭借馆藏文物被誉为是 " 青铜器王国 ",再加上国庆焕新开放,立即就火出了圈。

它就是随州市博物馆!这不,回来就迫不及待要把这座博物馆安利给你。

博物馆馆藏文物 10183 件 ( 套 ) ,光一级文物就有 330 余件 ( 套 ) ,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古曾国、古鄂国的青铜器群。

焕然一新的展陈,包括了 6 大主题展览,涵盖 1600 件珍贵文物,带你对话古曾国与古鄂国。

接下来,朵朵就给你详细讲讲这 6 大展览~

1.

钟鸣寰宇

曾国编钟与礼乐文明

有多少人和朵朵一样,认识随州,是从湖北省博物馆的 " 镇馆之宝 " 曾侯乙编钟开始的。

这套迄今考古发现规模最大、重量最重、铭文最多、音律最广、体系最完备、制作最精良的诸侯国编钟,1978 年出土于随州擂鼓墩遗址。

其实,从曾侯乙编钟问世以来,随州已累计出土了 9 件 ( 套 ) 共计 205 枚曾国青铜编钟,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晚期,形制齐全,序列完整。

随州,是当之无愧的 " 中国编钟之乡 ",这些曾国编钟见证了辉煌的中国先秦礼乐文明。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 原件为战国早期

进入展厅,这套复制的曾侯乙编钟依然吸引眼球,这里其实是一个展演的舞台。

曾侯乙编钟共 65 件,钟体、钟架、挂钟构件上共有铭文 3755 字,是人类目前所见最早体现音乐数理关系的出土文献,它的发现无疑惊艳了世界。

擂鼓墩二号墓编钟|战国中期

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又叫 " 神人操蛇兽面纹甬钟 ",是曾侯乙编钟的 " 姊妹钟 ",也是随州博物馆的 " 镇馆之宝 "。

36 件甬钟,与曾侯乙编钟音律互补、可分可合,是一套完整的编钟系统。

这些编钟现在仍然可以演奏,甚至和钢琴一样具备世界通用的 C 大调。不过,钢琴的历史只有 300 年左右,这套编钟已经 2400 多年了。

擂鼓墩二号墓编磬|战国中期

这套编磬,同样出土于随州擂鼓墩 2 号墓,共 12 件,从大到小呈递减关系排列。

磬,是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在史前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商周时期,它常常和编钟配合,一起演奏 " 金石之声 "。

曾公(田求)编钟|西周早期

编钟,不仅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用于祭典;它还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周天子赠送编钟给诸侯国,以此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套编钟上的铭文记述了曾国先祖受封南土、昭王赐钺的事迹,可见曾国在西周早期重要的地位。

2.

彼美汉东国

曾随历史文化陈列

展览分为 A、B 两区,是随州博物馆规模最大的基本陈列。

西周早期,曾 ( 随 ) 国分封于汉水流域,从春秋到战国,国祚延续 700 余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歌里盛赞其 " 彼美汉东国 "。

汉东大国,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曾国。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界都不知道曾国的存在。因为在传世文献中,几乎没有曾国的记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和研究,证实:曾国就是史书上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西周宗室南宫适(ku ò),是一个姬姓诸侯国。

曾侯與甬钟|春秋晚期

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镈(b ó)钟是楚惠王赠送的,楚国称霸一时,楚惠王为何要制作镈钟送给曾侯呢?

这件曾侯與甬钟上的铭文给出了答案:吴楚之战中楚国曾处于下风,而曾侯保护了楚王。

这段铭文和《史记》《左传》等文献中记载的 " 吴师入郢之役,楚王避险于随 " 相互印证,由此推断,曾国就是随国。

南公方座簋|西周早期

这件南公方座簋,器身上有 9 字铭文 " 犺乍(作)剌(烈)考南公宝彝 ",反映了两个重要信息:

一是墓主为曾侯犺(k à ng);二是南公,是曾侯犺的父亲。结合史料可知,南公便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南宫适,曾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清晰明了。

随大司马铜戈|春秋晚期

仔细看这件铜戈,表面有清楚的铭文 " 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 ",这是首次在考古中发现的随国青铜器。

一座墓葬里,同时出现带 " 曾 "" 随 " 铭文的青铜器,再次论证:曾即是随。

铜觥|西周早期

这件铜觥的造型,来自一只今天在中国已经绝迹的动物——貘(m ò),它圆滚滚的肚子是用来盛酒的,尾巴则是把手。

它的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山西的贵族夫人,它或许是她的嫁妆,是这场 " 跨省联姻 " 的信物。

曾侯作父乙大方鼎|西周早期

这件大方鼎集蕉叶纹、夔龙纹、兽面纹于一身,工艺精湛,被誉为 " 曾国最精美的青铜方鼎 "。

其中,最特别的是鼎身两侧的附耳设计,这种 " 耳朵 " 仿佛是直接从鼎壁上长出来的创新工艺,需要极其精准的铸造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它出土时底部还残存着黑色烟灰,是曾侯家族生活留下的痕迹。

蟠龙盖罍|西周早期

蟠龙盖罍是朵朵最喜欢的曾国青铜器了,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只盘踞在盖上的小蟠龙,它的眼神很坚定,好像在说:这里的美酒由我守护!

这样的造型区别于传统中原地区的青铜罍,在周文化边缘地区,比如四川彭州、辽宁喀左也出现过。

立鸟盖罍|西周早期

和蟠龙盖罍并肩而立的是这件立鸟盖罍,它们组团亮相,一龙一凤,寓意 " 龙凤呈祥 "。

它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站立在盖顶上的圆雕凤鸟,凤鸟有种睥睨天下的气质。它出土时,其实是一对,另外一件收藏在湖北省博。

圆鉴缶|战国中期

这件圆鉴缶是古代的 " 豪华冰箱 ",由外层的鉴和内层的缶巧妙组合而成。夹层放入冰块可以冰镇酒水,倒入热水又能温酒。

为什么说它豪华呢?注意看,器身布满了三角勾连云纹,工匠们在这些纹路里镶嵌了上千颗绿豆大小的绿松石,主打一个 " 金镶玉 "。

膫君甗|战国中期

这件膫(li á o)君甗(y ǎ n)是一个蒸锅,看起来不怎样,内部大有玄机,简直是青铜时代的 " 黑科技 "!

它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食物,下层烧水产生蒸汽。甑口沿下镂空了 10 个对称气孔,蒸汽压力过大时会自动排气一一这和现代高压锅的安全阀原理一模一样!

镶绿松石青铜缶|战国中期

古代的高级定制长什么样子?看看这件镶绿松石青铜缶你就知道了,工匠们先用银丝勾勒出精致的菱形网格,再填入上千片绿松石。

特别有趣的是两侧的兽首耳——仔细观察,是公兽和母兽在接吻呢!公兽头顶双角威风凛凛,母兽则温婉柔美,这种设计在青铜器中很罕见。

菱形勾连云纹铜敦|战国中期

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的器具。这件铜敦通体饰菱形勾连云纹、三角几何纹、涡纹,纹路细腻精致!

可以说,在国内目前出土的铜敦中,这件铜敦堪称 " 最美 "。真是实用与颜值并存了!

兽形座铜熏灯|战国中期

这件兽形座铜熏灯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它由怪兽形灯座、灯盏和香熏罩三部分组成。

怪兽腹空,用以盛油,头上顶着一个灯盏,尾巴立一个香熏罩。一器两用,兼具油灯与香熏功能!为古人的创意点个赞!

3.

寻找消失的古鄂国

2007 年,在随州羊子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 " 噩侯乍旅彝 "" 噩侯乍旅宝尊彝 " 等铭文,证明这里存在一个神秘的古噩国。

噩,通 " 鄂 "。今天湖北省简称 " 鄂 ",就与这个商周时期的古鄂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殷商时期,鄂侯是纣王的 " 三公 " 之一。

周初,鄂国被封为异姓诸侯,向南迁徙到随枣走廊一带,与附近的曾国共同镇守南疆,防御荆蛮,也就是楚国。

兽面纹卣|西周早期

鄂国青铜器带有明显的周文化特征,但在器型与纹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其中的代表,便是随州博物馆的 " 镇馆之宝 " ——鄂侯四器,包括一大一小两件兽面纹卣,一件方罍和一件尊。

这四件 " 国宝 " 经常全国各地出差,去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还专门给它们办了一场特展,叫《小国巨制:西周早期噩侯四器》。

四器上的兽面与常规兽面不同,更接近人脸,眉毛弯弯,眼中含笑,被称为 " 神面纹 "。

噩侯方罍|西周早期

除了造型奇诡,装饰华丽,鄂侯四器身上幽邃的蓝紫色锈迹,更是奇异、迷人。

比起难看的 " 铜绿 ",这种蓝紫色锈迹,是鄂侯四器特别的合金比例,和随州羊子山墓地弱碱性、中性土壤,形成的奇妙化学反应。

兽面纹尊|西周早期

鄂侯四器,是目前唯一一套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神面纹青铜器组合。

噩国只是一个蕞尔小国,但它们创造的青铜艺术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这些青铜器记录了鄂国的兴衰和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光彩。

4.

川藏明月辉

随州出土曾国玉器

展览名同样出自李白诗歌 " 川藏明月辉 ",以 " 随侯明珠 " 典故,表达了 " 德报相承 " 的礼玉精神。

展览以曾国出土玉器为核心,分 " 礼玉、佩玉、葬玉 " 三部分。

这些曾国玉器,是曾国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曾国七百年政治变迁、文化交融和技术进步的物证。

更是中国先秦时期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形玉璧|西周早期

因宗族和地缘关系,西周早期的曾国玉器的器类、纹饰基本与周朝同制。

这件龙形玉璧,头尾相连,和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的 "C" 形玉龙可能存在关联。

勾云形玉佩|西周早期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红山文化距今约 6500~5000 年,分布在西辽河流域。

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勾云形器,吸收了红山文化因素。

这件西周曾侯墓地出土的玉勾云形佩或为商人旧物。

双鸟形玉佩|西周早期

这件玉佩呈片状,由左右对称,两只站立的鸟组成,刻画十分精细。

鸟拥有人类向往的本领——飞翔,因而是古人最先关注并崇拜的动物之一。

凤鸣岐山,凤凰就是周人的吉祥鸟。

玉羊|战国中期

我国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都有给死者口中含谷、骨、贝、珠、玉的葬俗,以此来期待逝者身体不朽。

曾侯乙墓出土的动物形态的玉琀最有特色,比如这件只有豆粒大小的玉羊。

5.

杖戟戎路

随州出土曾国兵器与车马器

曾国扼控随枣走廊,保障 " 金道锡行 ",凭借地缘优势,掌控了丰富的青铜资源。

曾国生产的青铜兵器与车马器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工艺特色,都位居周代诸侯国前列。

这些曾国兵器与车马器是先秦高超青铜工艺的代表,更是周代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的礼制体现。

还生动展现了周文化与楚文化在这一地区的碰撞、融合。

太保虘钺|西周早期

这件铜钺上刻有 " 太保虘(cu ó)" 铭文。太保为周代三公之一,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可以想见数千年前曾侯手持铜钺,指挥三军、征讨四方的威武气势。

铜手持钺形饰|西周早期

这两件铜钺,形制、纹饰、大小相同,作 "F" 状,只是方向相对。

钺身装饰兽面,一只大眼睛很有神,大嘴张开,仿佛什么都能吞噬,造型很是新奇。

铁援曲内铜戈|商代

商代铁援铜戈,出于叶家山西周曾侯墓中,很可能与周初的 " 分器 " 制度有关。

这件戈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质器物。

曾侯乙墓陪葬坑出土的帷帐构件|战国早期

先秦时期的帷帐用于室内、礼仪场所、丧葬、郊游和征伐。

曾侯乙墓 1 号陪葬坑出土了 467 件青铜构件,这些筒、环、钩状的构件可以相互插接、套扣。

经复原发现这是目前国内已知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帷帐。类似的青铜构件河北满城汉墓也有出土。

6.

炎帝神农故里、华人谒祖圣地

随州是炎帝故里,炎帝神农作为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在随州烈山开创农耕、医药、交易等八大功绩。

炎帝创造的文化,经过祭典、姓氏传承和炎黄联盟延续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这里,你可以追溯比古曾国、古鄂国更久远的过去。

欣赏新石器时代金鸡岭遗址出土的陶器。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是文字的雏形。

曾国已灭,随地长存。

走出博物馆,馆旁就是 " 炎帝神农故里 "" 曾侯乙遗址区 ",那里还有很多的故事等你去探索。

「参观小贴士」

// 地址 //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 98 号

// 时间 // 周二至周日 09:00-16:30

// 门票 // 免费,需提前在微信公众号预约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博物馆 战国 西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