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1-11
AI for Science驱动科研范式变革,青年科学家能力重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全球互联网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目光再次汇聚江南水乡。在 11 月 9 日上午举行 "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 "(AI for Science)论坛上,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领袖与研究机构代表,围绕 AI 如何重塑科研范式、激发新质生产力展开了深度探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科曙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及钛媒体协办。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高校、行业领军企业及国际组织的近 150 位嘉宾参会,成为本届乌镇峰会关注度最高的前沿科技论坛之一。

主旨演讲环节成为本场论坛的看点,发言围绕 AI 对科研范式重塑的趋势展开,探讨 AI 模型在科学实验、理论推导及跨学科研究中的新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陈立东指出,材料研究长期面临 " 测不准、测不到、测不全 " 的瓶颈,而 AI 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工具。他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合作为例,航空航天材料在 2000 ℃高温下的物理参数无法测量,热电材料的多尺度缺陷难以统一表征。在 10 的 50 次方量级的候选材料空间中,传统方法 " 几代学生都做不出来 ",而 AI 通过 " 实验 + 模型 " 十次迭代,仅用数周就将催化剂性能提升 50%。他还提出了 "AI for Materials" 与 "Materials for AI" 双向赋能的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陈立东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默罕默德 · 萨万展示了 AI 脑机接口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管理中的前沿应用。针对癫痫发作,传统方法只能在发作后 20 秒才检测到异常,而 AI 芯片能在 5 秒内完成预测,2.5 × 2.5 毫米的集成电路上实现了神经形态计算。在语言解码领域,中文因仅有 407 个常用音节,在 AI 赋能下识别准确率已超 70%。但萨万也警示,安全、伦理与跨学科协作仍是必须跨越的 " 火墙 "。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 默罕默德 · 萨万

雷根斯堡大学教授罗兰 · 赫尔姆从商业视角分析了生成式 AI 对创新流程的颠覆性影响。他提出,AI 在开放式创新中优化产品设计与团队协作,在渐进式创新中提升效率,但对颠覆性创新的直接影响尚不显著,印证了 " 人类创造力仍是激进创新的核心 "。

雷根斯堡大学教授 罗兰 · 赫尔姆

北京中关村学院副院长秦涛展望了 " 科学智能 " 作为通往超级智能的路径,这一理念在医药研发中已见成效。中关村学院针对 95% 无明确靶点的疾病,开发出基于表型的直接药物设计大模型,针对疟疾、纤维化等疾病的分子设计效果提升 50 倍。其 " 病毒暗物质 " 计划,提前布局药物设计,将疫情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北京中关村学院副院长 秦涛

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夏威直面核心挑战:AI for Science 的算力需求呈爆炸级增长,科学数据成为大模型迭代的关键增量来源。不同于纯 AI 领域的 " 低精度趋势 ",科学计算需要高低精度耦合的特殊能力。曙光通过三层软件栈(基础编译层、AI 工具层、平台服务层)实现国产芯片的深度优化,在 DeepMD 分子动力学等应用中性能达国际主流产品的 1.2 倍,同时兼容 CUDA 生态,降低科研人员迁移成本,国产算力已在多个 " 硬科学 " 领域扎根。

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杜夏威

在成果发布环节,论坛正式发布了两份重磅研究成果——《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和《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科研成果。

《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标准推进计划牵头编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协会主席约翰 · 希金斯现场发布。报告呼吁国际组织、政府、产业界和科研机构超越激励差异,携手构建负责任的全球标准体系。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协会主席 约翰 · 希金斯

IDC 中国副总裁周震刚发布的《AI 超集群发展白皮书》指出,十万卡集群正逼近电力与散热天花板," 算力的终点是电力 " 成为行业共识。未来方向是存算网协同的全栈一体化超集群,通过芯片级水冷、系统级优化弥补单卡性能差距。AI 超集群不仅关乎技术,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IDC 中国副总裁 周震刚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程健发布了 " 磐石 V1.5" 一站式科研平台,该平台聚焦各学科共性需求,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学研究,完整覆盖 " 假设提出 - 方案规划 - 仿真推演 - 实验验证 - 规律发现 " 科研全流程,已推动天体物理、材料合成与力学工程等关键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程健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龚新奇则展示了涉外法治大模型、社区治理智能体、药物靶点预测工具等成果,体现 AI 在治理与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 龚新奇

论坛的最后环节,是由钛媒体联合创始人 & 联席 CEO 刘湘明主持的圆桌对话,主题围绕 "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青年科学家研究探索 " 展开。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巍,非营利组织 Kaun AI 创始人穆罕默德 · 阿尔法拉,INCLUBEDE 首席执行官吉安娜 · 奥罗尼奥 · 埃雷迪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林江,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方案架构高级总监李厦戎等嘉宾将参与讨论。

圆桌对话: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青年科学家研究探索

在圆桌对话中,嘉宾一致认为,AI 正重塑科研范式。陆巍强调 " 社会责任 " 是青年科学家的核心品质;穆罕默德 · 阿尔法拉呼吁通过跨学科合作弥合数字鸿沟;吉安娜 · 奥罗尼奥 · 埃雷迪亚呼吁确保 AI 工具普惠于民;陈林江指出工程化思维是材料学科转型的关键;李厦戎提出 AI 应从 " 工具 " 升级为 " 协作者 "。最后,刘湘明总结道,AI 如同 " 思维的显微镜 ",大幅降低创新门槛,但人类的方向性思考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从材料科学到脑机接口,从超级智能路径到算力基础设施,本次论坛与会嘉宾分享的 AI 在科研中的突破性应用与未来愿景,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多维赋能。AI For Science 不仅是一项技术议题,更是一场科学范式的转变。AI 正从 " 为科学服务 " 转向 " 与科学共创 ",推动科研进入 " 数据智能驱动 " 的新阶段。未来,需持续加强算力基建、标准制定与青年人才培养,使科研体系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作者|李程程,编辑|李玉鹏)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科研 研究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