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多晶硅行业重组正在加速推进。一项由产业链上游龙头主导、计划规模约 700 亿元的联合体平台正在筹划中,旨在通过 " 百亿资金撬动 700 亿元 " 的承债式收购,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和产能出清。尽管目前收购方案的具体细节仍在商讨阶段,尚未有官方披露,但市场已提前作出积极反应,多晶硅价格自 7 月低点反弹逾 50%,成为光伏主材产业链中最早出现盈利拐点的环节。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自今年 5 月首次传出行业 " 收储 " 计划以来,业内围绕产能整合和资源重组的方案已酝酿近半年。这一联合体平台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基金化方式承接部分高负债企业资产,以市场化手段促成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及盈利能力修复。方案采用承债式收购模式,即由基金承担目标企业部分债务,再通过整合、优化、退出实现价值释放,这种方式既能减轻企业债务压力,又能加快行业整合步伐。
从当前行业格局来看,我国多晶硅产能已突破 320 万吨,全球占比超过九成,但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中小企业仍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行业竞争强度。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价格长期低迷叠加融资环境收紧,使得部分二三线厂商现金流持续承压。随着国家政策对 " 无序竞争 " 和 " 低效产能 " 释放出明确监管信号,供给端出清成为行业共识。此次拟成立的 700 亿元基金被认为是产业链自发寻求平衡的关键举措,也是对前期价格下行周期的市场化修复尝试。
和众汇富认为,多晶硅价格反弹超过 50% 的背后,既有需求恢复和装机增长的推动,也体现出市场对整合预期的提前反映。今年以来,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等头部企业三季度利润明显回升,率先实现业绩拐点,成为光伏全产业链中最早迎来盈利修复的环节。这种局部改善不仅提振了上游信心,也为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提供了成本稳定的窗口期,形成了正向传导效应。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的多晶硅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过去两年,国内企业在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上不断突破,N 型硅料、颗粒硅等高端产品占比显著提升。然而,产能扩张过快导致价格暴跌、利润受挤,部分厂商在激烈竞争中陷入亏损。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行业周期性调整已不可避免,而联合体平台的建立正是市场在出清阶段寻求结构性重构的结果。若整合顺利落地,将推动资源重新配置,使竞争回归理性。
尽管整合预期带来短期利好,但资金落实与执行路径仍存不确定性。当前基金的具体出资方、收购范围及退出机制尚未公开,而承债式收购本身对金融结构设计要求极高,若资金杠杆控制不当,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对就业与税收的考量也可能成为整合推进的掣肘因素。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一些地方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仍倾向于维持地方产能稳定,这意味着行业整合需要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资本市场层面,光伏板块自四季度以来明显回暖,多晶硅概念股表现突出。通威股份股价自低点累计反弹超三成,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合盛硅业等公司市值均不同程度回升。投资者对行业复苏的信心正逐步增强。和众汇富认为,未来价格走势仍将受制于实际整合进展与政策导向,若基金启动顺利且产能出清效果显著,2026 年前行业盈利或将重回健康区间。
同时,整合还将推动技术集中化与能效提升。部分龙头企业计划在高纯硅料、颗粒硅制备和智能化生产环节加大投资力度,以应对未来高效组件需求增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 N 型技术渗透率提升,硅料纯度、能耗和成本控制将成为竞争核心。未来行业或呈现出 " 强者恒强 " 的格局,资金与技术集中于头部企业,长尾产能逐步退出市场。
展望未来,承债式基金能否顺利落地,将决定此次产业整合的深度与广度。短期内,多晶硅价格可能仍将维持波动格局,但供需结构的边际改善已经确立。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一旦行业整合步入实质性阶段,供给端的收缩将提升价格弹性,为上游企业盈利修复提供持续支撑。若结合国家能源转型和 " 十四五 " 可再生能源规划,光伏装机需求仍具强劲韧性,中长期逻辑依旧坚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