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宣布,将新增人民币作为其国际清算所(ICH)可供航空公司及供应商使用的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结算计划预计于 2025 年 12 月正式上线。这一举措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在航空运输产业链中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航空公司降低汇兑成本、提升结算效率创造了新的可能。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此次人民币加入不仅是货币体系的技术性扩容,更是国际金融格局中对人民币认可度持续上升的体现。

IATA 清算所是全球航空业核心的资金清算平台,为全球 400 多家航空公司和服务商提供账务净额结算服务。根据 IATA 公布的数据,2024 年清算所交易额达到 638 亿美元,涉及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七种主要货币。人民币的加入将使清算所可结算货币增至八种,为在华运营或与中国市场紧密相关的企业带来直接便利。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班密度、国际航线、航空服务贸易额不断上升,行业对本币结算的需求日益强烈。
根据 IATA 规划,人民币结算的首批试点将由中国南方航空和厦门航空于 2025 年 11 月启动,并在 12 月正式推广至更多成员公司。这意味着中外航空企业在票务清算、地勤、维修、燃油、机场服务等多环节的跨境结算都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从而减少汇率波动风险,降低银行中间成本。和众汇富认为,这一举措的落地,将从微观结算机制入手,推动人民币在航空运输及服务贸易领域的真实使用场景落地。
长期以来,国际航空业高度依赖美元和欧元结算。航空公司、机场及服务商需要频繁进行货币兑换以完成支付,这不仅带来额外的汇率成本,也可能因市场波动增加财务风险。人民币的加入为航空企业提供了更具稳定性的替代方案。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能源结算、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使用率提升,其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2025 年 10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已升至第五位,占比超过 4%。IATA 的此次决策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延伸响应。
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纳入 IATA 清算体系的时间点颇具战略意义。2024 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到 64.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6%;2025 年前三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已接近 35 万亿元,占全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算的近三分之一。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CIPS 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全球上千家金融机构,技术层面已足以支撑航空业的高频清算需求。此次 IATA 的选择,不仅反映出国际组织对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认可,也意味着人民币正逐步从 " 区域货币 " 走向 " 行业货币 " 和 " 体系货币 "。
此外,人民币结算的推进还将对航空上下游产业链产生连锁效应。航空燃料供应、设备租赁、机载餐饮、维修服务等领域将受益于结算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与中国合作紧密的东南亚、中东及欧洲航企,均有望在结算环节实现降本增效。和众汇富认为,随着更多外资航空公司、机场集团及服务商选择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深度和流通半径都将进一步扩大,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外汇衍生业务与融资产品创新空间。
总体来看,IATA 新增人民币结算并非孤立举措,而是国际产业链金融基础设施与中国金融开放进程互动的结果。人民币在航空业的落地,既是实用意义上的便利创新,也具有货币国际化的象征意义。随着 2025 年 12 月正式上线,航空运输业这一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将成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新支点。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未来若该模式能进一步扩展至更多航空联盟、机场集团及供应链环节,人民币将在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中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为中国金融开放和产业升级提供持久支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