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研究社 4小时前
宁德时代跨界做充电宝:技术溢出还是增长焦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最近在阿维塔 12 四激光版车型的发布会上,宁德时代意外亮相了其首款移动电源产品—— " 超薄磁吸充电宝 "。

这一动作也被业内调侃为 " 共享充电宝的终极进化版 " ——用造汽车电池的技术做小型补能生意,看似是技术溢出的降维打击,实则是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增速放缓下的焦虑突围。

当宁德时代营收出现明显放缓,且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30% 后行业红利渐退,这家巨头急需用新故事支撑万亿市值。

然而,从 B 端的 " 电池之王 " 到 C 端的 " 充电宝新玩家 ",这是战略进阶?亦或是想象力退场?

从电池帝国到消费试水,增长焦虑下的 " 被迫多元化 "?

今年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收 1041.86 亿元,同比增长仅 12.9%,与以往动辄翻倍的狂飙相比,其营收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也下滑至 41.7%,创下近五年新低。

图源来自发布会截图

对于宁德时代这种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巨头而言,当 " 能源革命 " 的叙事热度下降,多元化似乎成为一种必须,但也伴随多重隐忧。

在新能源车及动力电池景气度逐步回归理性的背景下,电池头部企业纷纷进入增长换挡期。虽然动力电池装机仍在增长,但环比回落,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等因素,使得市场对估值的期待也被拉回。

而当主业增长不再如过去那般弹性,宁德时代开始试探更多赛道:例如电池租赁、快充桩、换电服务、充电宝等。从公司披露来看,其经营模式中也提及 " 电动智慧无人矿山 "" 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 "" 智慧港口 " 等多场景应用。

多元化本身无可厚非,但 " 从动力电池到做充电宝 " 这一跨度,这更多体现的是探索而非明确的战略航向。

从行业角度看,动力电池行业也已经进入 " 换挡期 "。中国能源网数据显示,今年 7 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 55.90 GWh,同比增超 34%,但环比下滑 4%。

随着产品价格下降、原材料上涨、规模效应边际逐渐减弱,头部企业面临盈利承压。虽然宁德时代仍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占率,但 " 高增长 " 标签已然弱化。此时,向下游拓展、更靠近消费端的产品,具有打开新增长极的诱惑。

而且,宁德时代拥有强大的电池设计、材料体系、工艺制造与规模化能力。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其专利及正在申请专利合计达 49,347 项。

这种技术沉淀本应为其进军其他电池应用场景(如便携储能、3C 消费电子)提供基础,但消费电子电池与车用/储能电池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结构、渠道路径等维度有所不同。

从大厂转型至消费玩家,前路不一定会顺畅。这一点,是宁德时代无法逃避的门槛。

目前来看,宁德时代在 " 电池租赁 "" 快充桩 "" 充电宝 " 等赛道都有试探的意味,这种尝试所有可能的方式也恰恰反映出某种增长焦虑。

只是一旦主业增长减缓," 跨界 " 的重要性就会被强化,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资源分散与战略模糊的风险。

这样一来,宁德时代试图从 To B 的车企储能转向 To C 的便携储能,似乎已经不是战略自然演化,反而更像是一种被迫的多元化尝试。

红海里的降维陷阱,技术溢价能否对抗薄利现实?

现在的消费电子电池赛道早已是血海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规格快速迭代、市场价格敏感、利润率低,这都是消费电子电池赛道的现状。

宁德时代需要面对像 ATL、欣旺达这样的对手,它们不仅垄断了大部分手机、笔记本电池份额,更将利润率压至低位。

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为例,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源/充电宝等场景;商业模式上,ATL 不仅为其他品牌代工,也推出了自有品牌;市场壁垒更多建立在渠道、规模、成本控制以及品牌化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门槛。

目前,宁德时代虽在动力电池领域拥有 " 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充电倍率 " 技术能力。理论上,这些能力可以向便携储能、移动电源业务扩展。

然而,消费电子电池的竞争焦点,与动力电池有所区别,产品更多聚焦 " 轻薄 + 集成 + 低成本 + 快充 ",而不是单纯追求最大能量密度。

图源来自 pixabay 图库

此外,消费端产品生命周期快、迭代频繁、渠道碎片化、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这些是宁德时代在主业之外尚未积累和深耕的能力。

消费电子电池的利润率也与动力电池所能获取的高毛利形成鲜明对比。据 QYResearch 市场洞察数据,由于行业标准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以及生产集中度有限,整体毛利率一般处于 15% 至 25% 之间。

长期来看,宁德时代的多元化深层矛盾在于缺乏协同性主线。

例如,换电业务与充电宝业务本质是不同逻辑:前者是重资产基建,后者是轻量级流量生意;前者服务车企与电网,后者依赖个人用户补贴战。

若资源分散,跨界业务长期处于低毛利、价格战、渠道投入高、回报慢的状态,则可能拖累整体回报率,最终导致 " 双线失守 "。

如果宁德时代将其动力电池的技术溢出转移至消费市场,但若不能维持高溢价,那么这很大程度上会拖累宁德时代原有的高毛利率。

不仅如此,当下的国内消费电池市场早已呈现高度成熟、竞争激烈、品牌众多的态势。以国内市场为例,智能手机市场被强者垄断、换机周期延长、配件市场竞争激烈,这使得 " 充电宝 " 类产品也成为价格战频发的细分领域。

在如此环境下,宁德时代若入局,势必要面对渠道建立与品牌塑造、成本与定价压力、技术边际收益递减以及市场壁垒不同(生命周期短、迭代快、用户需求变化迅速)等多重挑战。

因此,宁德时代若真的切入充电宝或便携储能赛道,其面临的不是 " 技术迁移即胜利 ",而是 " 商业模式转移 + 品牌渠道再造 + 成本效率比拼 " 的全新战场。此时,技术溢出的价值是否能转化成商业溢价,成为关键。

巨头的困境:当能源叙事失去想象力

当 " 能源革命 " 的宏大故事逐渐褪色,对宁德时代而言,维系万亿市值的核心不再只是营收与利润,更是关于未来的叙事能力与市场想象力。资本市场也将用更现实的眼光来审视这家电池巨头,其估值逻辑正面临根本性挑战。

如今,宁德时代的估值高峰建立在 " 高增长 + 高毛利 + 行业垄断 " 的三重预期之上。然而,2024 年营收首次下滑、2025 年营收增速明显放缓,以及全球市占率创五年新低,这些信号都指向了一个现实:成长股的故事正在向价值股转变。

资本市场对宁德时代的估值模型也在向更传统的 PE(市盈率)切换。这一转变的直接后果就是,即便公司仍保持可观的利润规模,但失去了 " 高增长 " 光环的宁德时代,很难再支撑起曾经高达百倍的市盈率。

而新能源行业的整体降温是宁德时代面临的又一挑战。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30%,行业从爆发期进入成熟期,增长斜率必然放缓。

图源来自 pixabay 图库

这意味着,曾经支撑宁德时代高估值的 " 行业贝塔 " 正在减弱,公司需要依靠 " 自身阿尔法 " 来维持市场信心。

资本市场对宁德时代的态度出现了明显分化后,传统价值投资者认为其已进入成熟期,应按价值股进行估值;而成长投资者则仍在寻找新的增长故事。

然而,一直以新能源动力电池著称的宁德时代向 " 充电宝 " 进军,若不能精准兑现价值,那么还有可能令品牌定位模糊,弱化其 " 高端电池供应商 " 的印象。

而且,现阶段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业务拓展,都难以再现当年动力电池那样的爆发性增长。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前期,而储能业务虽然增长迅速,但竞争同样激烈,利润率也将持续面临压力。

更重要的是,宁德时代需要向市场证明,其跨界不是增长焦虑下的慌乱尝试,而是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延伸。否则,每一次 " 试水 " 都可能被解读为 " 主业见顶 " 的信号,进一步加剧估值压力。

结语

对宁德时代而言,充电宝业务本身对业绩的影响或许微乎其微,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它反映了公司在增长放缓时期的焦虑与探索。

资本市场期待的不是一个个零散的跨界故事,而是一个清晰、协同、可量化的新增长路径。无论是强化动力电池的技术壁垒、加速储能业务的全球布局,还是拓展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宁德时代都需要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叙事来支撑其万亿市值。

在能源叙事逐渐失去想象力的今天,宁德时代的估值锚点正在从 " 未来的可能性 " 转向 " 现实的盈利能力 "。这种转变虽然痛苦,却是一个巨头成熟的必经之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车 宁德时代 充电宝 动力电池 渗透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