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财经 5小时前
千亿芯片“霸总”,盯上了汽车生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全球半导体市场正在经历一番新的卡位战。

地缘政治以及产业升级,造就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整合与并购。近年来,一系列头部公司的业务出售与并购,折射出整个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其中的典型,便是豪威集团。

这个名称或许稍显陌生,但是提起这家企业更名前的名字——韦尔股份,想必都不陌生。这家位于全球市场前列的国内半导体巨头,客户遍布手机、安防、汽车电子、消费电子以及医疗等各个行业,是国内最大的图像传感器公司。

2019 年,韦尔股份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并购持有了美国豪威科技 100% 的股权,也因此一跃成为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厂商。

今年 5 月,在业务转型半导体设计的进程中,韦尔股份也正式更名为豪威集团,并加深对于全球市场的争夺。更进一步的,豪威集团也开始了其新一轮赴港上市计划。

如今,中国芯片企业争夺全球市场的野心更胜以往。智能手机主战场增长已乏力,并购豪威科技实现转型后,豪威集团也借此将其战略重心转向汽车与智能驾驶的战场。

在最新的财报中,智能驾驶业务的高增长,正在诉说着豪威集团业务转型的初步成果。

然而,在这场依旧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常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豪威集团内部所面临的现金流压力、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以及未来的技术竞争和地缘政治风险,都在考验着这家企业的上限。

整合效应

汽车智能驾驶,无疑是当今消费市场中最火热的赛道之一。智能驾驶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背后,离不开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的支撑。

豪威集团对于汽车市场的押注,始于 2007 年。

彼时,智能驾驶还没有席卷整个汽车市场,当时的豪威集团就推出首款车载 CIS(CMOS 图像传感器)。相较索尼、三星等新进入厂商,豪威入局较早,与产业链企业的互动也更为频繁,在技术、产品和车规认证方面也具有明显先发优势。

但是受制于技术水平和市场的发展,此前豪威集团的汽车客户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技术壁垒。

近年来手机、安防、汽车电子等领域飞速发展,让豪威集团意识到了技术壁垒的重要性。在 CIS 芯片需求爆发的背景下,豪威集团选择通过并购突破技术瓶颈,切入高端市场。

转机在于豪威科技的私有化和并购完成。2019 年,豪威集团通过跨境资本运作,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市场地位实现跃升。

并购带来的效果是肉眼可见的。3000 余项核心专利,填补了彼时豪威集团在 48MP(百万像素)以上高像素、HDR、低光照成像等领域的技术空白。

为了适应产业的技术进步,豪威集团研发投入倍增,公司研发费用率从并购前的 5% 提升至超 10%,推动 64MP/108MP 芯片量产及 2 亿像素技术储备以及多摄像头图像的处理与融合技术等。

全球份额方面也实现了跨越发展。

并购后不久,公司 CIS 全球市占率从不足 3% 跃升至 15%(2022 年),仅次于索尼(40%)和三星(20%)。

高端客户方面,在豪威技术加持下,公司顺利打入华为、小米、OPPO 等手机供应链,并成为特斯拉、比亚迪汽车 CIS 核心供应商,也成功进入到了英伟达的供应链。

2019 年底,智能驾驶产业方兴未艾,豪威就已经先后发布了两款 8MP 像素前视摄像头 CIS 新品 OX08A 和 OX08B,OX08A 具备 HDR 功能,OX08B 则同时集成了 HDR 和 LFM 两大功能。

时至今日,豪威应该感谢当初对于车载 CIS 领域的前瞻布局。

对于汽车产业的逐步渗透与业务交叉下,豪威在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目前豪威的汽车 CIS 已应用于宝马、奔驰、奥迪、特斯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车企,2020 年成功导入新客户 Mobileye;此外,本土造车新势力理想等多家车企的摄像头,也均由豪威供应。

在最新的三季度报中,智能驾驶业务的重要性再度展露。

今年第三季度,豪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78.27 亿元,同比增长 14.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82 亿元,同比增长 17.26%。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17.83 亿元,同比增长 15.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2.10 亿元,同比增长 35.15%。

而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以及在全景与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终端应用市场的显著扩张。

新增长极的挤压

如今,豪威集团正经历从手机依赖到汽车与新兴市场驱动的增长范式重构。

近年来,豪威集团仍在继续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在车载市场的全链路方案。

资料显示,2023 年,韦尔股份完成对芯力特电子的并购,在 2020 年收购 Synaptics TDDI(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车载显示驱动芯片技术。

芯力特的车规级接口芯片(如 CAN/LIN、高速 SerDes)与 Synaptics 的 TDDI/OLED 驱动芯片形成互补,强化车载屏幕数据传输稳定性与能效,并与豪威科技的 CIS 技术协同,构建 " 感知(图像采集)+ 驱动(显示交互)" 全链路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推动车载屏幕向多屏化、8K 高分辨率升级,驱动芯片与接口技术的协同设计成为竞争核心。AI 算力需求的持续爆发,也带动着半导体技术和行业的快速迭代。

面对行业变革,豪威集团通过并购等措施,调整供应链和业务布局,打破德州仪器、瑞萨等国际厂商垄断,加速国产替代。

其 " 感知 + 显示 " 一体化方案已适配英伟达 Orin、高通骁龙等主流平台,为车企提供从图像传感器到屏幕驱动的软硬结合能力。

2025 年上半年,其智能手机 CIS 收入同比下滑 19.48%,而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增至 37.89 亿元,同比增长 30%,几乎追平手机业务占比。豪威集团在全球汽车 CIS 领域的市占率也开始反超索尼、三星等厂商,实现业务的提速。

然而,新增长极面临双重挤压。

知名厂商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优势相当明显。三星合计占据智能手机 CIS 市场 68% 份额,豪威在高端机型仍依赖索尼授权。

国产对手也呈现合围之势。格科微、思特威在车规级市场加速追赶,安森美则主导全球前装市场。

此外,新兴领域如 AR/VR、医疗影像虽增长迅速(全球智能眼镜市场 2025 年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 82.3%),但规模尚小,难以完全抵消手机业务收缩影响。

据了解,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约 17%,另外,应收票据达到 9126 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存货同比增加近两成,合同负债同比增加约 11%。

资本与全球化野心

回顾豪威集团的发展历程,它生动展现了一条通过资本并购整合全球先进技术,并依托中国市场的规模与活力实现二次创新的路径。

从虞仁荣创立韦尔股份搭建资本平台,到精准收购技术鼻祖豪威科技,再到最终更名为豪威集团以彰显全球化雄心,每一步都紧扣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豪威集团的野心需要更强力的资本支撑。日前,豪威集团选择通过港股二次上市来缓解资本压力。

在通过并购进入到全球市场竞争过程的这些年里,地缘政治风险、跨国公司的份额挤压等竞争压力,始终考验着豪威集团的耐受力,也需要更优质的现金流。

要知道,芯片赛道、图像影像技术赛道,都是行业天花板极高、同时也是高增长的赛道。而豪威集团赴港上市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资本国际化支撑技术自主化。

为了弥补与头部企业间的技术代差,近年来豪威集团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费用率逐年走高。2024 年,其研发投入达 26.22 亿元,占营收 10.1%;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约为 21 亿元,同比增长 9%。

高端技术突破是一个持续输血的过程。

尽管账面货币资金超百亿,豪威集团的资本结构却远没有那么健康。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虞仁荣在 2025 年 10 月抛出最高套现 36 亿元的减持计划,旨在 " 偿还借款与降低质押率 "。频繁质押与减持,反映实际控制人个人财务杠杆高企。

在 10 月 28 日晚间,豪威集团发布公告称,豪威集团虞仁荣持有公司股份约 3.33 亿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27.64%;本次解除质押情况变动后,虞仁荣先生剩余累计质押股份约为 1.72 亿股,占其持股比例的 51.59%。

公司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绍兴市韦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公司股份约 7413 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6.15%;本次解除质押情况变动后,绍兴韦豪累计质押股份约为 1586 万股,占其持股比例的 21.39%。

可转债兑付压力进一步挤压资金灵活性。

2020 年发行的 24.4 亿元 " 韦尔转债 " 将于 2026 年底到期,未转股比例高达 99.69%。当前转股价 162.24 元 / 股较市价溢价约 30%,若到期前无法促转股,公司需动用近 27 亿元现金赎回,相当于一年研发投入。

与此同时,港股 IPO 募资需兼顾研发与债务缓解,但市场担忧增发稀释每股收益:2025 年以来 A 股股价涨幅 13.47%,跑输集成电路板块中位数。

豪威集团的港股突围战,本质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 造血能力 " 与 " 输血需求 " 的博弈。

其短期风险集中于手机业务衰退、股东质押连锁反应及可转债兑付压力;长期前景则锚定汽车 CIS 与 AIoT 赛道——预计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 23%,豪威借力 NVIDIA DRIVE(英伟达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平台)生态系统有望抢占增量。

地缘风险对冲亦是重要考量。2024 年豪威集团境外收入占比达 81.47%,海外研发中心与晶圆代工合作(如台积电、中芯国际)需美元结算。中美半导体博弈背景下,"A+H" 双平台可增强供应链稳定性。

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已有 46 家 A 股半导体企业宣布赴港计划,远超 2024 年不足 10 家的水平,行业集体行动凸显双上市模式成为头部企业避险标配。

然而,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始终高悬,其能否通过港股上市实现资本扩容与技术跃迁,仍取决于战略定力与风险控制的精细平衡。

野心之下,挑战才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芯片 智能驾驶 半导体 传感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