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经 昨天
获全球自驾最大IPO,小马智行赢在“运营为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过去十年,自动驾驶虽然始终被视为 " 未来出行 " 的终极形态,但却长期面临技术长尾难题与政策法规协同的挑战,而所有挑战的最终交汇点,都指向了 " 商业化 " 这一核心难题。

大量企业在持续烧钱的 "L4 博弈 " 里陷入焦灼,始终找不到 " 自我造血 " 的有效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小马智行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线:

以 Robotaxi 为切入点,围绕城市网约车这一高频场景,用 " 运营驱动 " 模式切入自动驾驶领域。

网约车本身具备高频、标准化的出行需求属性,既能更好承接自动驾驶带来的边际成本优势,也能更快跑出规模效应。

这一模式的成果已十分显著:小马智行营收规模自 2022 年起保持稳健增长,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43.3%,成为行业内少有的实现收入快速扩张的企业。

更关键的是,其盈利模型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公司预计 2025 年将实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这意味着,小马智行正从 " 高科技故事 ",逐步转变为 " 可复制的生意 "。

优秀的基本面打动了用脚投票的机构。11 月 6 日,小马智行于港交所敲钟,完成 " 美股 + 港股 " 双重主要上市架构。这不仅是 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规模最大的 IPO,同时也是年内港股 AI 领域规模最大的 IPO。

无论是业绩增长,还是机构押注,都预示着:在自动驾驶行业面临从 Demo 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考验时,小马智行已率先进入价值兑现期。

/ 01 /

运营驱动:Robotaxi 商业化进入新赛段

科技公司的发展规律是:从 0 到 1 看技术,从 1 到 100 看商业。如今,自动驾驶行业也走到了这一节点,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商业化羸弱的公司已经被市场出清。

过去两年,被市场出清的自动驾驶公司已能列出一份不短的清单,其中不乏一些曾被寄予厚望的玩家。

因此面对商业化压力,有不少公司选择 " 项目导向 " 的商业模式:以技术方案或整车形式对接主机厂,承担定制化研发与交付,收入高度依赖 B 端订单。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短期能形成收入,但短板也很明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AI 学者吴恩达就说过项目制的弊端:" 每家工厂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定制不同的质量检测系统。" 换言之,高度定制化的属性,导致企业产品复用低,能产生的规模化收入有限。

不过,在此背景下,也有自动驾驶公司实现了逆势增长。今年二季度,小马智行营收达 1.54 亿,同比增长 75.9%,环比增长 53.5%;Waymo 的周订单量也在一年内增长了 5 倍。

这些高速增长公司的秘密是,在其它公司通过 " 项目制 " 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它们选择了一种更具用户价值和商业潜力的 " 运营制 "。

运营模式,即自动驾驶公司借助自身技术,开展全无人 Robotaxi 的商业化运营服务。这种模式需要更长的投入周期,但一旦跨过盈亏平衡点,就能通过每一单、每一天的稳定收入持续 " 自我造血 "。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项目制客单价高,但依赖大客户的 " 订单 ",订单不稳定且总量有限,增长天花板有限;后者则通过 Robotaxi 标准化服务吸引稳定客流,且客流越多,规模效应越强,企业收入的持续性与增长天花板也会更高。

也正因如此,小马智行核心业务 Robotaxi 收入增长迅猛,其 Robotaxi 乘客车费收入 2025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约 800% 和超 300%,并预计 2025 年在单车层面实现运营盈亏平衡。

从未来天花板来看,运营制也远高于项目制。按照投资机构 ARK 的预测,Robotaxi 最终产生的运营订单规模,将高于整个乘用车的销售规模;而一辆乘用车的自驾 / 智驾成本占比,仅在 5% 左右。

由此可见,运营能力已成为自动驾驶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差异化能力,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

/ 02 /

规模化之下,Robotaxi 的胜负手已经出现

今年,Robotaxi 行业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规模放量。

特斯拉 Robotaxi 虽然在 6 月才姗姗登场,但马斯克已经放出豪言:" 到今年年底,我们可能会在美国一半人口中推出自动驾驶叫车服务。"

与此同时,头部公司纷纷进入加速阶段:Waymo 计划在一年内新增十座运营城市,小马智行则计划在年内将车队规模提升至千台。

这种加速姿态并不难理解。网约车行业天然具备强烈的网络效应,赢家通吃几乎是宿命。

在海外市场,优步的营收与市值分别是第二名 Lyft 的 8 倍和 32 倍;在国内,滴滴的收入则相当于 " 曹操出行 + 嘀嗒出行 + 如祺出行 " 三家总和的 12 倍。

作为网约车形态的延续与进化,Robotaxi 的竞争同样取决于运营规模。谁能率先形成规模,谁就更有机会在行业拐点到来时建立壁垒。

在这方面,小马智行的领先已经相当明确。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超过 720 辆 Robotaxi,计划在年底前突破千辆大关,成为继 Waymo、百度之后,全球第三家 Robotaxi 车队规模超千辆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小马智行是国内唯一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同时开展全无人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的公司。考虑到一线城市占全国出行市场 20% 以上的份额,小马智行已提前锁定最具商业潜力的核心区域。

而影响 Robotaxi 规模化的核心因素有两个:量产能力和运营能力。

量产层面,小马智行启动了代号为 " 昆仑 " 的 Robotaxi 量产计划,分别携手丰田、北汽、广汽三家车企,打造三款第七代 Robotaxi,成为推进 L4 Robotaxi 量产和服务的里程碑,为行业定义 L4 级自动驾驶的发展范式。

2025 年 11 月起,第七代极狐阿尔法 T5 及埃安霸王龙 Robotaxi 正式在广州、深圳等地投入运营。新一代车型从今年 4 月全球首发、6 月开启路测,仅用时半年即投入正式运营,展现了小马智行加速 Robotaxi 规模化部署的决心和实力。

至此,小马智行的 Robotaxi 不仅完成了前期的技术验证,更通过具备规模化复制的能力,证明了其作为 " 商业品 " 的价值,为后续大规模落地奠定了核心基础。

如果说量产能力决定了 Robotaxi 落地的 " 广度 ",那么运营能力则决定了它能走多 " 远 "。这个逻辑并不复杂——效率决定规模,而规模反过来又塑造效率。

从数据上看,小马智行的运营表现已经显现出优势。公司在四大一线城市运营总面积超 2000 平方公里,并在广州、深圳上线 24 小时 Robotaxi 打车服务。其 APP 注册用户数已超过 50 万,Robotaxi 服务满意度评分达 4.9(5 分制),97% 的用户给出 5 分好评。

要知道,在 Robotaxi 业务中,车辆密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调度效率。小马智行在现有车队规模下能实现高水平的订单表现,恰恰证明其已构建起一套成熟的系统能力。

规模化量产驱动成本持续下降,使大规模商用从可能变为可行,而运营能力的积累带来的是粘性。两者叠加,构成了小马智行在自动驾驶竞争中最核心的领先壁垒。

/ 03 /

确定性,才是投资人押注小马智行的关键

在加速落地之下,自动驾驶正在成为投资人眼中最显性的机会。

方舟投资创始人 Cathie Wood(木头姐)曾公开表示,Robotaxi 是她眼中 "AI 时代最具变现能力的终极场景 ";美国银行则预计,到 2040 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 万亿美元。

在这场结构性趋势中,小马智行已成为机构加码押注的核心资产。自美股上市以来,公司陆续获得柏基、方舟、富达等多家长线资本重仓;今年 6 月,小马智行还成为首个被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的 L4 级自动驾驶公司。

投资者的判断通常基于确定性,而小马智行的确定性,来自它最有可能成为国内首个跑通盈利模型的 Robotaxi 公司。

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 自动驾驶出行业务负责人张宁表示," 在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中,当 Robotaxi 投放量在 1000 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台车辆我们的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进入正向的不断自我造血的阶段。"

这一判断背后有两条支撑逻辑。

一是单车成本的持续下降。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在 L4 自动驾驶车中成本中占比较高。

然而随着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套件 BOM 成本较上一代下降 70%,其中整个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了 80%,激光雷达的成本下降了 68%,为大规模运营提供了经济性前提。

二是运营收入的持续提升。目前小马智行每辆全无人 Robotaxi 日均订单量超 15 单,同时通过优化 " 人员 - 车辆 " 远程运营比例、降低车辆的保险成本,Robotaxi 单位经济模型(UE)改善显著。

单车模型跑通,规模扩张就有了底气。而规模的扩张,又会反过来压低成本。

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盈利弹性是显著的。根据国盛证券测算,当小马智行的 Robotaxi 运营规模达到千辆级别后,远程安全员等人力成本将被大幅摊薄,单车利润率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境下,分别可达到 20.8%、34.9% 和 48.4%。

在一个即将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兴产业中,再没有什么比率先把技术进步转化为可验证的盈利模型更具确定性。

小马智行的优势,正在于这种确定性。它不仅是少数真正跑通 Robotaxi 商业化闭环的企业之一,也是在成本、效率与盈利之间找到清晰路径的那家公司。

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稀缺的投资价值。

免责声明 : 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自动驾驶 ai 网约车 小马智行 ipo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