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11-07
对话小马智行高管:1000辆车队可盈亏平衡,激进者将被淘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11 月 6 日,小马智行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小马智行继 2024 年 11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不到一年内再次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本次 IPO 共计发行约 4825 万股,绿鞋后集资额可达 77 亿港元,成 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 IPO,同时是 2025 年港股 AI 领域募资额最高的新股。

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军在上市仪式上表示:"经过近九年的坚持和探索,小马智行已经站在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

与此同时,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车型已正式在北京、广州、深圳投入运营。新一代车型实现了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 70% 的重大突破,并通过 100% 车规级零部件和 60 万公里设计寿命,使其成为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 Orin-X 实现 L4 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的系统方案。

图源:雷科技摄制

10 月 30 日,雷科技受邀体验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并采访了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莫璐怡,得到了一些关于 Robotaxi 的行业信息。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第七代 Robotaxi 的细节。

自动驾驶从技术 demo 到商业服务,这条路走了近十年。如今,第七代 Robotaxi 的落地,预示着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终于要从故事走向现实。

而走向现实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成本问题。

小马智行打破了 L4 技术虽先进但成本过高、难以商业化的困局。其第七代 Robotaxi 的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一代下降了 70%,并且这一降本并非通过削减配置实现,车辆可靠性依然对标量产乘用车水平。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张宁在接受雷科技等媒体采访时指出:" 成本下降是技术迭代与供应链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分钱的降低都有其扎实的逻辑支撑。"

他进一步拆解了成本结构,指出两大核心部件的降本尤为关键:

首先是作为 " 无人驾驶大脑 " 的域控制器。第七代车型采用自研设计,集成 4 块英伟达 Orin 车规级芯片,使该部分成本较上一代直接下降 80%。

张宁解释说:" 我们通过算法优化,成功在车规级芯片上实现了 L4 全场景能力——这类似于今年初 DeepSeek 大模型,以远低于 ChatGPT 的算力实现了接近的效果,其背后是我们对模型压缩与仿真训练的深度投入。"

图源:小马智行

其次是激光雷达。得益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价格从 2016 年的每个 10 万美元大幅降至如今的 2000 元人民币级别。第七代车型搭载了 9 颗激光雷达,这部分成本降幅达到 60% 至 70%。

在实现成本下降的同时,车辆的可靠性不降反升。第七代车型按照 60 万公里的运营寿命设计,相当于一台网约车连续行驶 5 至 6 年的总里程。

张宁强调:" 与 Waymo 采用工规或消费级零部件不同,我们的车辆实现了 100% 全车规级,这意味着在运营过程中无需频繁维修或更换零件,长期维护成本将显著降低。"

为了验证车辆的耐用性,小马智行团队进行了极为严苛的测试:在吐鲁番进行 70 ℃高温测试,在昆仑山口进行 -30 ℃高寒验证,此外还包括整车电磁兼容、脏污浸泡、连续颠簸等一系列车规级测试。最终,车辆还需完成总计 350 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其中全无人路测里程已超过 1000 万公里。

安全始终是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的底线配置。全车共搭载 6 大类 34 个传感器:9 颗激光雷达实现 360 ° 盲区覆盖,14 颗摄像头精准捕捉细节,4 颗毫米波雷达则能在恶劣天气下稳定工作,最远探测距离达 650 米。

此外,系统还配备了 20 多重安全冗余设计(涵盖转向、制动、供电、通讯等关键系统)以及超过 1000 项实时监控项目。车内还特别设置了 SOS 一键呼叫物理按键,进一步保障乘客安全。

张宁总结道:" 即便任何单一零部件发生故障,系统都能立即启用备用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比人类司机安全十倍以上的行车保障。"

如果说技术硬实力构成了第七代 Robotaxi 的骨架,那么细腻的用户体验便是赋予它温度的血肉。小马智行并未将其打造成毫无感情驾驶机器,而是从接驾、上车到行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融入了令人舒适的人性化设计。

最直观的提升在于仪式感。当乘客靠近车辆时,系统会通过手机蓝牙信号自动识别身份并解锁车门。第七代 Robotaxi 还新增了前向 LED 迎宾灯功能,可根据不同场景呈现多样视觉效果,乘客甚至能在接驾时实时定制专属迎宾灯颜色。

这种个性化的人车互动,从乘客接近车辆的那一刻起,就营造出独特的专属体验。

上车前,乘客可通过手机 App 提前调节空调或开窗通风。关好车门并系上安全带后,只需一句语音指令 " 开始行程 ",车辆便会平稳启动,驶入自动驾驶状态。

一项重要的升级是副驾驶座的开放。这不仅提高了车内空间利用率,也更方便多人同行:一家三口出行时,孩子可以坐在副驾驶座欣赏窗外风景,不必在后排拥挤打闹;同事结伴通勤时,也多出一个舒适的座位。

图源:小马智行

在本次试乘中,最令人惊喜的是 " 不晕车 " 的体验。与纯电网约车常因司机频繁加减速导致晕车不同,这台 Robotaxi 起步平稳、刹车柔和,驾驶风格犹如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这得益于小马自研的 " 世界模型 + 虚拟司机 " 技术,系统能提前预判路况:当前车减速时,会缓缓收油而非紧急制动;遇到行人横穿,则提前减速避让,避免突兀变道。

甚至连 " 车外沟通 " 的细节也被纳入考量。未来,车前 LED 屏幕与车内扬声器将成为与外界交互的窗口:在无红绿灯的斑马线前,屏幕会显示 " 请您先行 ",同时扬声器以温和语音提醒行人;遇到强行加塞的车辆,则会轻按喇叭示意,如同一位礼貌的老司机,分寸得当。

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并非空想,大多源于真实的用户反馈。

张宁向雷科技表示:"我们非常重视用户的意见,从体验优化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乐于与用户持续沟通的原因之一。我们始终在反思中寻找可提升的空间。"

为此,小马智行在每个运营地区都建立了用户反馈群,公司员工更是产品的忠实用户——多年来,一些员工已完成数千次 Robotaxi 行程,他们高频地在群内留言,或提出功能建议,或分享使用感受,共同参与着产品的进化。

" 第七代车型从设计第一天起,目标就是赚钱。" 莫璐怡在采访中的这句话,直指 Robotaxi 行业的核心痛点,过去许多企业仅聚焦于技术突破,却回避盈利话题。

而小马智行将商业化路径拆解得极为清晰,甚至精准测算出盈亏平衡点:组建一个由 1000 台车构成的运营车队。

首先是 " 规模账 "。小马智行计划在 2025 年底实现千台第七代 Robotaxi 的规模化运营。按每台车 5 年 60 万公里的使用寿命计算,若每日行驶 300 公里、接单约 20 笔,以滴滴快车水平的单笔收入为准,扣除能源与维护成本后,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可覆盖硬件投入。

张宁进一步解释,随着车队规模从 100 台扩展至 1000 台,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硬件采购可享受更大批量折扣,运营效率也将随无人化调度系统的成熟而提升——单个调度员能够管理更多车辆,从而降低单位运营成本。

其次是 " 定价账 "。第七代车型采用里程 + 时长复合计费模式,价格对标滴滴快车,明确不参与低价竞争。" 我们不希望通过低价吸引用户,而是依靠服务品质实现用户留存。" 莫璐怡举例说明,尽管在深圳的每公里收费与出租车相近,仍有许多用户选择每日乘坐。

还有一本 " 时间账 "。小马智行习惯于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战略规划,第七代车型的 " 昆仑计划 " 早在 2023 年就已立项,从产品定义、研发测试到最终量产,恰好历时三年。

目前,第七代车型的投放节奏已经明确:11 月初在广州、深圳率先投放数十台,随后每周、每月持续增加,至年底将达到数百台运营规模;2025 年将朝着千台目标冲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更多核心区域。

在张宁看来,商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步步为营的积累。第七代车型的落地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重点,是持续提升运营效率,让更多用户愿意为无人驾驶体验买单 "。

在本次采访中,电车通等媒体与小马智行团队还探讨了行业内的几个争议性话题,小马团队也给出了明确回应:

1、关于纯视觉是否为最优解,小马智行认为纯视觉并非当前最佳方案:" 人类视觉存在固有缺陷,如逆光致盲、夜间难以辨识深色物体等。多传感器融合能够实现互补——激光雷达精准测距,摄像头捕捉细节,毫米波雷达对抗恶劣天气,这才是保障 L4 级安全的关键。"

2、对于车路协同的价值,小马智行团队视其为 " 加分项 " 而非 " 必需品 ":" 车路协同有助于城市交通管理,但自动驾驶不应过度依赖外部设施——不能因为缺乏车路协同就无法行驶。核心仍然在于车辆自身的技术能力。"

3、关于行业最终将留下怎样的企业,小马智行预言将 " 淘汰激进者,留下稳健者 ":"2021 至 2022 年间,已有一批 L4 创业公司被市场淘汰。尽管不断有新玩家加入,但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确立长期目标、坚持持续迭代的企业—— Robotaxi 不是赚快钱的行业,需要沉下心来精心打磨。"

4、对于备受关注的 "Robotaxi 是否会取代网约车司机 " 这一问题,小马给出了否定答案,并强调 " 不会取代,而是创造新岗位 "。

曾经的网约车司机可以转型为安全员教练,参与系统优化工作;此外还将产生数据标注员、地勤人员等新兴岗位。这些职位需要专业技能,相比传统司机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小马智行正在推动 " 自动驾驶混行 " 模式,即无人车与有人驾驶车辆协同运营,避免恶意竞争,构建健康的行业生态。

展望 2025 年,当上千台第七代 Robotaxi 驰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街头,当跨城自动驾驶出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意识到:自动驾驶的未来并非突如其来的一场 " 颠覆 ",而是如小马智行这般,通过一个个细节的打磨、一代代产品的迭代,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

而让自动驾驶触手可及的愿景,也终将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转化为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的现实生活,就像如今广州、深圳的用户呼叫小马智行 Robotaxi 时那样,简单、自然,却又充满惊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马智行 第七代 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 芯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