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有个股票,叫 Bloom Energy(BE),今年暴涨五倍。这家公司是设计和制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这些燃料电池可在现场独立发电,为数据中心等提供电力。

一个普通的电力股,为啥在美国这么受追捧?
美国发电能力差,电网老旧,而且美国电力系统正被 AI 需求、数据需求、算力需求还有新能源汽车推向极限,现有美国的 94 座核反应堆与老旧电网根本无力满足这场能源饥荒。
2018 年,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长至 76TWh,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1.9%;进入 2023 年,AI 浪潮启动带动 GPU 服务器快速部署,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猛增至 176TWh,占全国总用电量 4.4%。
美国能源部预测,AI 浪潮之下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到 2028 年其用电量将达到惊人的 325-580TWh,占美国总用电量的 6.7%-12.0%。
当然,美国人也在加速建设电站,比如全美最大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商之一的 Williams 公司近日宣布追加 31 亿美元投资,用于建设两座大型燃气发电厂。Williams 的竞争对手 Energy Transfer 正在德州建设八座燃气电站。

但是这些电站的建设,需要时间,美国人的效率又不是那么高。而且新增电力供应,和电力上网又不是一回事。电力上网,乐观排期是四五年。核电虽然稳定,但建设周期是 5 年以上。而 AI 的上线周期是多久?按季度算的。
所以,AI 正逼迫美国进入一种非常规的供电模式。
现在美国的 AIDC(AI 数据中心)都在自建电站。现在支持这个规模的在地发电只有两条路径:天然气燃气轮机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燃气轮机的原理类似于飞机发动机,因为之前的需求没有这么强,美国本土能交付的产能只有几十台的数量级。据说马斯克的 xAI 扫完了美国几乎所有的燃气轮机库存。
但是燃气轮机发电会有瞬断风险,不够稳定,而 AI 数据中心的算力负载需要连续稳态电,一旦断电几秒,损失可能以千万计。
于是另一条路,SOFC 成了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它虽然更贵,建设周期也不短,但有两个关键优势:稳定、可掺氢。
SOFC 不靠转速发电,而是通过化学反应持续供能,电效率更高,能做到几乎无波动供电。
现在全球能规模化生产 SOFC 的公司,只剩下两家:美国的 Bloom Energy(BE),和韩国的 Doosan Fuel Cell。BE 的产能已经排到 2028 年,在这之前都不会再接新订单了,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何它的股价暴涨。
现在全世界都在追捧 AI ,大国角力,比如中美竞争,核心也是 AI 之争。AI 竞争,很多人看不明白,但有一点是很清晰的,没有电,再强的芯片,也只能吃灰。而 AI 数据中心,恰恰是用电大户。ChatGPT 运行一天的耗电量,足够一个美国家庭使用四十多年。所以,AI 竞争,不仅仅要拼算法,拼 GPU,最根本的是拼电力。可以说,能源问题,正在重新回到科技竞争的核心。
中美在 AI 领域的竞争,本质上并非算法或模型之争,而是能源系统的较量。表面看,美国依然在 GPU 芯片、开源生态和资本投入上占据优势,但 AI 最终拼的,是谁能稳定、低成本、持续地为算力喂电。
在 AI 如此等级的能耗面前,谁拥有稳定电网、充足电力,能支撑 AI 高能耗运转,谁就能在科技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
今年以来,美国科技巨头已开启抢电大战。
3 月 14 日,谷歌、亚马逊、Meta 等科技巨头集体签署《三倍核能宣言》。更早前,华尔街的高盛、美银、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头早已入局,一致同意 2050 年前将全球核能发电量提高三倍。
6 月初,Meta 包下一座核电站未来 20 年的全部发电量;微软、谷歌、亚马逊也在洽谈类似购电协议。 这些 AI 企业已将电力视为战略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 AI 产业能否盈利尚未明确,但发电企业(能源持有者)已率先受益:美国某知名核电运营商近三年股价走势为,三年前 36 美元,当前 350 美元,三年涨幅近 10 倍。

在巨大的压力下,特朗普于今年 5 月底,签署行政命令,计划于 2030 年前启动 10 座大型核电站建设。美国已有 20 多年未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核电项目。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已算较好。欧洲和日本,以其有限的电力,在 AI 竞赛中,连第一集都活不过。
所以 AI 之争,全世界目前只有两个主角,中国和美国。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力可强太多了。在中国,电力体系早已被当作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提前布局。2024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发电量历史性突破 10 万亿千瓦时大关。这一数字超过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韩国六国发电量总和。

实话实说,中国决策层在对电的价值认识方面,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超前。
2024 年,我国拟建 1000 兆瓦重大燃煤电厂,约 116 座 231 台机组,按照单台机组投资约 35-45 亿元,总投资超万亿。今年 5 月,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 5 个核电项目共计 10 台机组获得核准。这是继 2022 年以来,我国连续第四年每年核准 10 台及以上核电机组。今年 7 月,相当于三个三峡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 1.2 万亿元。
中国还在建设一些超乎常人想象的电站,比如正在测试的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巨大的氦气囊在高空上千米甚至更高处悬浮,利用平流层稳定而强劲的气流发电,一台设备的年发电量可相当于上百台地面风机。这类项目不再受地形、季节或昼夜限制,能够把电力从天上源源不断地送回地面。对一个能源大国来说,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战略布局。

这几天有一条新闻,非常重要。甘肃民勤建成了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反应堆,这也是我国首座坐落在戈壁滩上的核电站。与传统核电依赖进口铀不同,这项技术让中国能用自有的钍资源 " 点石成金 "。更重要的是,钍在我国储量丰富,开采稀土时就能顺带获得,相当于 " 挖稀土送燃料 "。民勤熔盐堆不仅燃料自主、安全系数高,而且几乎不需要冷却水,靠高温熔盐自然循环带走热量,能在干旱的戈壁长期稳定运行,真正让核能摆脱了地理与资源的束缚。
核电站从此不必靠大海,广袤的内陆沙漠,到处都是适宜建这种核电站的地方。

问题来了,中国明明不缺电,为何还在疯狂扩建电厂?
首先就是需求增长。虽说目前的发电量满足我国用电需求,但用电量是不断增长的。细数这几年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就没几个不是用电大户的。
以数据中心为例。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激增。
2024 年中国的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约为 2500 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2.8%。这一数字已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两倍。
今天有条新闻值得一看,由于英伟达芯片在中国被禁止使用,必须使用的国产芯片则更耗电,字节、阿里、腾讯等面临不断上涨的电费。在甘肃、贵州、内蒙等数据中心高度集中的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准备给使用国产芯片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高达 50% 的电费补贴。
反正中国的电又多又便宜,补贴起来也不心疼。科技巨头在这样的支持力度下,就有更大底气和美国同行一较高下。
其次就是为了减少进口油气资源,这个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就是能源转型。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能源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此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其中绿色电力更是成为重中之重,所以我国新增发电项目主要以绿电为主。比如库布齐沙漠修建的光伏长城,总长 133 公里,平均宽约 25 公里,计划到 2030 年,光伏长城每年提供的电力能满足北京的全部能源需求。

新能源车也是用电大户。如果有一天中国马路上行驶的都是新能源汽车,那么光是日常充电需求就会是个天文级别的数字。
芯片制造消耗电力的水平一直比较高,主要源于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精密的设备需求。每个步骤都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稳定的电力供应,还需要全天候运行,以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台积电为例,5nm 工厂年耗电量占台湾地区总用电量的 6%,3nm 工艺下每片晶圆的电力消耗约为 8,000 千瓦时,是 28nm 工艺的 12 倍。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小,制造过程中的电力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先进制程国产化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用电量激增的问题。
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只有一两个产业水平能拿得出手。但中国不是一般的国家,中国的目标是要建成世界范围内最全面、最先进的工业体系,并长期保持创新能力。可以预见,中国会产生全世界最庞大的用电需求量。
中国不仅在发电量方面碾压其他所有国家,更厉害的是中国的电力运输能力,这更是独步全球。
中国煤炭主产区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水电则主要分布于西部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而用电需求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西电东送的难度很大。中国的解决方案是 100 万伏交流特高压,其传输容量大,输送距离可达 1000-1500 公里,凭借极低损耗实现西电东送。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全面掌握并商用特高压技术的国家。结合智能电网与储能系统,中国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体系。

未来随着雅江水电站投产,甚至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落地商业化,中国电力供应的潜力同样是无限的。
当电力真正做到无限供应,中国社会将出现什么变化?
工业首先会发生结构性跃迁。能源不再是约束,而是底层算力。冶金、化工、半导体、氢能、碳纤维,这些曾被电价掣肘的行业,将彻底解放。电解铝不再计算每一度电的成本,芯片厂可以全天候满功率运转。电能替代石油,整个制造体系被重新书写,工业的上限不再由资源决定,而由技术决定。
当电从内部充盈出来,它必然向外溢出。过去中国输出的是商品和资本,未来输出的将是电。跨境电网的延伸,会让电力成为新的地缘纽带。东南亚一些国家,包括越南、老挝、缅甸,事实上已经严重依赖中国的电力。而孟加拉、尼泊尔,甚至印度,都可能成为中国电力的下游市场。
雅江水电站的电,就是以外送消纳为主。对外卖给谁?靠近西藏的主要就是印度。一旦印度依赖上中国的电,那么以后会发生什么?印度可不可以不买中国的电?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中国的电超级便宜呢?电价是印度的几分之一,甚至更便宜,买不买?
届时,能源输出不只是经济行为,它带来的是标准、货币与秩序的输出。谁接入中国电网,谁就被纳入中国的能量体系。
随着供电稳定性和成本的极限下降,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会获得持续燃料。AI 数据中心不再需要争抢算力额度,城市级算力像自来水一样流动。量子通信、卫星网络、氢燃料链都将进入常态化运行,科研不再受制于能耗预算,而进入能量自由的时代。算力的增长将不再依赖外部供电系统,而在国内电网的稳定波形中自我增殖。
能源自由还会向生活层面蔓延。电动交通、热泵采暖、恒温农业、全电厨房将成为城市的默认配置。空气变得清洁,能源价格的波动被抹平,居民的日常将第一次摆脱能源焦虑。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将从防御型策略转向自足型循环,摆脱外部石油和天然气的制约。
而这一切最终会在全球层面引发结构性震动。
能源始终是世界秩序的底层货币。英镑的煤炭时代、美元的石油时代,都是能源形态决定了货币主权的逻辑。当电力取代石油成为新的全球能源核心,货币体系的锚点将重新定义。人民币背后的电网,不再是数字信用,而是实物能量的信用。中国不只是制造中心,而是能源网络的源头;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电源。
电力的充盈,会让中国第一次以能量主权的姿态,参与全球秩序的重构。工业、科技、货币、外交都将围绕新的能量逻辑重新排列。
以上会真正实现吗?会不会过于乐观?并不是乐观,而是趋势本身。
过去十三年,中国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资源,集中投向高科技和战略性产业。芯片、航天、深海、核能、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这些国之重器成了国家发展的真正核心。
那些看似冷门的基础研究、看似烧钱的项目,现在一个个开始结果。光伏、电池、算力、核能,都在成为新工业体系的支柱。
一句话概括,就是 " 一张蓝图绘到底 "。只要政策层级不发生剧烈变动,你懂的,这张蓝图就不会偏航。它的逻辑很清晰,靠高科技打开国际市场,用产业升级消化过剩产能,用自主创新突破美西方卡脖子的困局。
包括 AI 竞争在内的未来竞争,不再是劳动力或资本的竞争,而是技术体系的竞争,是谁能持续把能量转化为创新力、控制力和叙事力,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加入「码头青年 · 知识星球」
这里很多都是你接触不到的信息和思考,欢迎来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