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腿就像两根冰棍,又冷又麻,而且肿得像充了气似的,粗了一圈 ",在四川大学华西宜宾医院(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的病房里,王阿姨讲述着术前的痛苦。如今, 通过冯旭主治医师主刀的 " 腰交感神经射频消融 " 手术,她的双腿已由 " 寒冬入暖春 "。
在全球范围内,65 岁以上人群中,每 5-6 人就有 1 人受到下肢动脉疾病困扰。许多人对冠心病、脑梗死耳熟能详,但对 " 腿上的中风 "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却知之甚少,这其实是同一种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身体不同的地方。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病情是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标志性的症状:
间歇性跛行(功能受限期):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的肢体酸痛、乏力,休息后缓解。这是血流无法满足运动时肌肉需求的信号。
静息痛与严重缺血(组织威胁期):病情进展到此阶段,即进入了 " 严重肢体缺血 " 的状态。即使在静止状态下,血流也不足以维持神经与皮肤的基本存活。其核心表现不仅是夜间持续的静息痛,还常常伴随着患肢持续的冰冷、苍白的皮肤颜色、以及由于神经缺血导致的麻木或刺痛感。
溃疡 / 坏疽(组织坏死期):这是严重肢体缺血的终末阶段。脚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甚至发黑坏疽。在此阶段,患肢的冰冷和麻木会进一步加剧,并可能因感染和淋巴回流障碍出现肿胀。
王阿姨术前出现的 " 冰冷、麻木、肿胀 ",正是 " 严重肢体缺血 " 的典型症候群。 特别是 " 麻木 ",它提示神经已因长期缺氧而受损;而 " 肿胀 " 则是一个关键的继发现象 - 因平躺时脚部缺血疼痛最重,她不得不长期将腿垂在床下,这虽能借助重力稍微改善动脉供血,却也导致静脉血和淋巴难以回流,大量淤积在腿部,最终引发顽固水肿。这一切都表明,她的肢体正处于组织坏死的边缘。
" 这个病例的难点在于,王阿姨的血管条件差,无法耐受传统血管重建手术," 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朱军分析道," 但她的痛苦核心在于严重的缺血和继发的血管痉挛。这促使我们另辟蹊径,从调节神经功能入手。" 团队最终为她确定了腰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作为本次手术的术者,冯旭主治医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其原理:" 人体的腰交感神经就像一个控制腿部血管收缩的‘油门’。当腿部严重缺血时,这个‘油门’被卡死,导致血管持续痉挛,形成恶性循环。我们的手术,就是通过一根极细的射频针,在影像引导下精准找到这个失控的‘油门’(腰交感神经节),并予以 " 微调关闭 " 从而松开被攥紧的血管,让血流能顺畅地流向肢体末端。"

术后,一股久违的暖流自腰部涌向双脚。王阿姨饱受困扰来的 " 寒冷感 " 在几分钟内消失,监测显示腿部皮温显著升高。同时那些一按一个坑的水肿,也开始消退,双腿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这证明王阿姨体内卡死的 " 油门 " 被成功释放。" 我的脚,有知觉了!" 王阿姨激动地发现自己重新找回了脚踏实地的感觉。
朱军主任指出,腰交感射频术在解决严重缺血性疼痛和改善微循环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微创精准:仅一个针眼,创伤小,恢复快。
效果立见:对于静息痛、冰冷、麻木等症状,缓解迅速。
保肢能力:为无法进行血管重建的终末期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极大降低了截肢风险。
同时,他也强调,该技术是保肢综合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主要在于 " 改善微循环 " 和 " 解除血管痉挛 ",但并未去除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病因,故术后仍需严格控制 " 三高 " 和戒烟,进行系统的长期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宜宾医院介入科呼吁:
警惕早期信号:切勿把 " 走路腿疼 " 当成小事或衰老的必然,尤其是 " 三高 " 人群和吸烟者,应定期进行血管筛查。
晚期切勿放弃:当出现腿脚持续冰冷、麻木、肿胀乃至静息痛时,意味着病情已非常严峻,请立刻寻求专业帮助。
相信现代医学:即使面临严重的肢体缺血风险,现代医学也拥有像腰交感射频术这样多元化的治疗策略,为患者力保双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