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视传媒 11-04
超6亿美元押注新石器,无人配送赛道小组赛结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阿联酋磊石资本、高成投资、中信资本、北京 AI 基金、鼎晖 VGC 等全球资本巨头,联手向新石器投资 6 亿多美元,这场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私募融资纪录的资本动作,正式为无人配送行业的 " 小组赛 " 画上句点。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企业融资,而是赛道格局从 " 群雄逐鹿 " 向 " 头部定局 " 跨越的标志性事件——投资人用真金白银完成了对头部选手的最终投票,也向市场宣告:这个曾经的冷门赛道,已成为自动驾驶乃至 AI 领域率先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价值高地。

从技术探索到场景落地,从资本追捧到盈利验证,无人配送行业历经数年迭代,终于在头部企业的引领下走出概念迷雾,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场融资背后,既是中国企业在自动驾驶垂直领域的突破性胜利,更是全球产业资本对中国物流智能化变革的坚定信心。

中国无人配送车率先跑通商业化闭环

无人配送作为自动驾驶赛道分化出的垂直领域,早年间曾由美国企业 Nuro 领跑。

四年前,Nuro 凭借前沿概念完成 6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一度飙升至 86 亿美元,成为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

但 Nuro 及其投资人低估了商业化落地的现实挑战:美国供应链的高成本结构导致其无人配送车单车成本高达 25 万美元,始终难以突破小规模测试的瓶颈。

在自动驾驶行业,成本控制与规模效应始终是商业化的核心命题,Nuro 采用的多激光雷达技术方案虽能提升感知精度,却推高了硬件成本,而美国本土匮乏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和分散的物流需求,进一步限制了其规模扩张空间。

这种 " 技术先进但商业失焦 " 的困境,成为欧美无人配送企业的普遍难题。商业化进展的持续滞后,让 Nuro 在 2025 年最新一轮融资中估值缩水 30% 至 60 亿美元,最终不得不放弃重资产造车模式,转向技术授权的轻资产转型。

这一转变折射出全球无人配送行业的残酷现实:脱离成本控制能力和场景适配性的技术,终究难以支撑商业化闭环。

Nuro 的战略收缩,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新石器无人车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成功路径。

自 2018 年成立以来,新石器基于对物流行业的深刻洞察,坚持视觉方案为主的技术路线,通过自建工厂实现硬件成本的严格管控,率先在快递行业找到商业化突破口。

这条路径的选择,源于创始人余恩源对物流行业的底层理解——他做过快递小哥,发明过快递柜,探索过无人机送货,对物流配送的认知,超出绝大部分创业者。

这种行业积淀,让新石器避开了 " 为技术而技术 " 的陷阱,从一开始就锚定 " 成本可控、场景适配 " 的核心目标。

今年,新石器从计划性物流延伸至即时性物流,成功切入城市配送市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万台规模 L4 级无人车队交付的公司,商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1 万台运营规模被视作无人车行业爆发的临界点,达到这一规模后,才能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新石器的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行业规模化瓶颈,更验证了中国方案的可行性。

目前,新石器无人车已在全球 15 个国家、300 多个城市累计交付超 11000 台,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超过 5000 万公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无人配送车队。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石器的规模扩张并非依赖 " 烧钱 " 补贴。当单月交付量突破千台规模时,新石器已实现连续单月盈利,预计 2025 年营收将达到 10 亿元级别,2026 年实现全面盈利。

这一成绩在自动驾驶行业尤为难得——多数企业仍深陷 " 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 " 的困境,而新石器通过精准的成本控制实现了盈利拐点。

成本下降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路线优化与规模效应释放:早期无人配送车依赖多激光雷达方案,单车成本高达三四十万元,而新石器几年前就坚定采用视觉方案,在保证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的同时,将硬件成本降至 10 万元以内。

在行业多数玩家仍在靠技术概念讲故事、以低价策略换取市场规模时,新石器已率先跑通 " 技术可用、商业能赚 " 的闭环,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双重竞争壁垒。

l 规模壁垒:市占率超六成的行业标杆

新石器目前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000 台,占据国内泛城配市场 60% 以上的份额,形成绝对的规模优势。

这一市占率意味着新石器在供应链议价、技术迭代速度、场景适配能力上拥有显著优势——供应商更愿意与其合作开发定制化零部件,而大规模运营积累的数据又能反哺算法优化,形成 " 规模 - 成本 - 体验 " 的正向循环。

在快递行业,新石器不仅覆盖顺丰、邮政、京东等头部 KA 客户,在三通一达和极兔,新石器的规模也在持续上升,还通过与滴滴货运的合作开辟了泛城配第二增长曲线。

2025 年,新石器交付量有望冲击 1.5 万台,2026 年更是定下全年交付 4-5 万台的目标,规模效应持续放大。

按照这一增速,其单车的硬件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至 8 万元以内,而每单配送成本可压缩至 0.1 元以下,这对 " 分厘必争 " 的物流行业而言,具备极强的商业吸引力。

l 生态壁垒: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市场布局

在客户分布上,新石器的小 B 客户销量占比已超过 50%,预计 2026 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 70%-80%,多元化的客户结构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这种 " 大 B+ 小 B" 的组合模式,既通过头部客户获得稳定订单和行业数据,又通过区域性物流服务商、商超企业等小 B 客户覆盖细分场景,避免对单一客户群体的依赖。在三四线城市,小 B 客户更能精准匹配本地配送需求,成为新石器下沉市场的重要抓手。

在场景拓展上,新石器从快递配送逐步延伸至生鲜、冷链、商超等泛城配领域,通过更多场景的运营,新石器无人车将积累更多数据,形成数据反哺技术的闭环,构筑起短期内无法复制的场景护城河。

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对无人车提出了多元要求:快递配送需兼顾效率与装载量,生鲜配送则对温控和时效性有更高标准,而商超即时配送需要灵活适配社区道路环境。新石器通过多场景运营,其算法模型在雨天、夜间、复杂路口等特殊场景的处理能力也持续提升,这种场景化能力成为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壁垒。

资本转向:从 " 追风口 " 转向 " 投确定性 "

新石器 6 亿美元融资的落地,如同在无人配送赛道立起了一道标尺:没有规模化落地支撑的 " 技术概念 ",没有盈利模型验证的 " 场景故事 ",都难以再获得资本青睐。

这轮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私募融资纪录的注资,不仅以碾压级的资金规模夯实了新石器的头部地位,更像一道分水岭,彻底扭转了行业的资本流向逻辑——从过去的 " 追风口 ",全面转向 " 投确定性 "。

要理解这种转向的必然性,首先要回到当下私募市场的大环境。在资金总量收紧的背景下,投资人早已告别 " 用资金换故事 " 的粗放阶段,每一笔投资都更追求 " 可落地、可盈利、可验证 " 的回报确定性。

过去几年,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 " 概念炒作 - 技术验证 - 场景落地 " 的周期,大量缺乏实际应用支撑的企业在资本寒冬中淘汰,让投资人逐渐形成共识:只有能将技术转化为实际收入的企业,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无人配送作为自动驾驶中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的领域,自然成为资本聚焦的核心,但这种聚焦已从 " 赛道普投 " 转向 " 头部精选 "。

风向的转变对第二梯队玩家的冲击最为直接。以九识智能为例,其 2024 年初完成近 3 亿美元 B3 轮融资,凭借 "1.98 万元低价车型 +400 家经销商渠道 " 的激进策略,曾被资本视为 " 头部潜力股 "。

但这种 " 低价换市场 " 的模式存在先天缺陷:1.98 万元的售价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难以覆盖硬件、研发及运营支出,而经销商渠道虽广却缺乏订单转化能力,无法形成持续的收入闭环。

随着新石器交出 " 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提升 " 的表现,投资人对九识的评估逻辑已经悄然变化:此前看重的 " 低价打开市场 ",如今被追问 " 低价能否盈利 ";此前认可的 " 渠道覆盖广 ",如今被审视 " 渠道能否转化为持续订单 "。

这种评估标准的转变,本质上是资本从 " 关注增长速度 " 向 " 关注增长质量 " 的回归,也是行业从 " 增量竞争 " 向 " 存量博弈 " 的必然结果。

这种转变直接体现在九识智能近期完成的 B4 轮融资中,1 亿美元融资额较上一轮大幅下降,投资方也只有蚂蚁集团、蓝湖资本等老股东,新资本入场意愿明显不足。

类似的情况在行业内并非个例,白犀牛等企业虽获得老股东加码,但融资规模远不及预期,且缺乏新资本背书,反映出第二梯队与头部企业的差距正持续拉大。

对于赛道内的其他中小玩家而言,融资就更加困难:资本的注意力已被头部企业完全 " 虹吸 " ——一方面,新石器等头部企业用 " 规模效应 + 全产业链布局 " 证明,只有具备成本控制能力与跨场景适配能力,才能在行业存活,中小玩家的 " 单点优势 " 在规模化需求面前难以生存。

当头部企业与跟随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无人配送赛道的投资逻辑将彻底改写:过去是 " 谁有故事谁融资 ",现在是 " 谁能盈利谁拿钱 ";过去是 " 多玩家分蛋糕 ",现在是 " 头部玩家定规则 "。

这种逻辑转变将加速行业洗牌,预计未来 1-2 年内,80% 以上的中小玩家将面临被淘汰或兼并的命运,而头部企业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形成 " 一超多强 " 的格局。

小组赛结束,淘汰赛将出现更强选手

超 6 亿美元押注新石器,不仅是资本对一家企业的认可,更是对无人配送行业 " 小组赛 " 成果的最终盖章。

这场持续数年的小组赛,筛选出了具备技术壁垒、商业能力与生态资源的头部玩家,也将淘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玩家,让行业格局从混乱走向清晰。

小组赛的核心是 " 资格赛 ",比拼的是技术可行性、场景切入点和初期融资能力,而新石器等头部企业通过精准的战略选择和高效的执行,成功拿到了淘汰赛的入场券。

这一阶段的结束,标志着行业从 " 野蛮生长 " 进入 " 规范发展 " 的新阶段,也为更高级别的竞争奠定了基础。

但小组赛的结束,不代表行业的成熟——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实力更加强劲的对手正在淘汰赛阶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如果说小组赛是 " 同赛道选手的比拼 ",那么淘汰赛则是 " 跨领域玩家的跨界较量 "。无人配送的核心价值在于 " 自动驾驶技术 + 物流场景落地 ",这两个领域的巨头企业都具备入局优势,它们的加入将彻底改变行业竞争的维度。

两类新选手最具冲击力:一是 Momenta、佑驾创新等自动驾驶公司,它们与车企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也有深厚积累,可复用乘用车技术降低适配成本,还能以稳定营收支撑研发,无需 " 烧钱换市场 "。

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复用性和资金稳定性:乘用车领域的视觉感知、路径规划算法可直接迁移至无人配送车,降低研发成本;而来自车企的稳定订单(如辅助驾驶系统供应)能提供持续现金流,支撑无人配送业务的长期投入。

二是比亚迪等车企,借与 Nuro 的合作经验及全产业链能力,复用新能源生产线压低成本,单台无人配送车的成本将有可能进一步被压低。

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比亚迪拥有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芯片均能自主生产,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可将无人配送车的硬件成本再降 15%-20%;同时,其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可直接改造用于无人配送车制造,大幅降低产能建设成本。

对于新石器等现有头部企业而言,既要守住技术与商业落地的先发优势,也要主动寻求生态合作,通过整合供应链、联合研发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才能在淘汰赛中站稳脚跟,抢占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新石器已开始布局应对:在供应链端,已与多家车企探讨合作,进一步降低硬件制造成本;在技术端,首创 L4 级无人配送 " 全域智能调度中枢 ",从卖车向提供运力解决方案升级;在市场端,加速海外扩张,已将阿联酋作为出海的桥头堡,明年海外销售目标定在 5000 台。

这些举措的核心,是从 " 单一产品供应商 " 向 " 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 转型,构建更深厚的竞争壁垒。

对整个行业而言,小组赛结束是中点而非终点,它标志着无人配送行业从概念炒作进入真刀真枪的商业较量阶段,也意味着万亿级城配物流市场的变革,将真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中国城配物流市场规模超 3 万亿元,无人配送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将整体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催生出一个数千亿的价值空间。

能在淘汰赛中存活下来的企业,终将成为定义行业未来的核心力量——它们不仅将决定无人配送的技术标准和商业规则,更将推动中国物流行业实现从 " 人力密集型 " 向 " 技术密集型 " 的根本性转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石器 自动驾驶 无人配送 融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